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名校游成“到此一游”、研学归来集体腹泻……研学热背后乱象重重

叶佳琦/“劳动报”微信公众号
2023-08-31 15:32
浦江头条 >
字号

博物馆前人头攒动。  本文图片均为“劳动报”微信公众号 图

今年暑假,研学游格外“热”。然而,火爆的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陷阱。“明明说好住在北京的国际学校,结果却住到了河北。”“孩子们发生了群体性拉肚子的情况。”……

近日,多位市民反映,自己遭遇了研学游价高质低、乱象丛生的经历。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应由教育部、文旅部等多部门联合牵头制定相应的标准,抓紧研学旅行全要素体系建设。同时,明确监管主体责任,填补研学游领域的监管空白。

住国际学校变住“如家”

研学归来集体腹泻

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14岁,参加了一条7月31日至8月5日的6天5晚北京研学游线路,费用近6000元。“之所以报名,是冲着宣传承诺的‘清北博导全程陪同’,住北京国际学校,近距离接触北大、清华,让孩子有个和学霸面对面的机会。”

但不料,行程不仅没住进国际学校,而是住到了河北廊坊的如家酒店。所谓的“博士全程陪同”也只持续了两天,后面仅有一名领队和北京的地接带队。

“虽然行程确实受到了北京暴雨天气的影响,组织方也退了一部分款项,但这一次研学游没有达到预期,孩子甚至说以后再也不想去北京了。”周先生说。

市民姜女士则告诉记者,她近日通过麦淘APP为10岁的孩子报名了一款上海3日侦探研学游,费用为2099元。但是,许多孩子回家后出现了腹泻。

“客服一开始喊我们去找酒店,后来又说餐食由酒店提供,酒店出具的报告符合规定,平台无需承担责任。”姜女士表示,最终,在家长的坚持下,麦淘给出了赔偿开学大礼包的方案,但她难以接受。记者随即致电麦淘客服,对方称,正在和姜女士协商中,对此事件拒绝回应。

“我自己千挑万选,给孩子报名了一个上海本地研学游的产品,想着麦淘也算是大平台,线路又足不出沪,应该很安全,没想到还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姜女士表示。

研学游鱼龙混杂

不留心就遇“三无产品”

今年研学游火爆,是因为三年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孩子长途出行受限,许多家长都希望今年暑假让孩子“放飞”一把。

但记者走访发现,研学游项目被家长们诟病最多的是:花了大价钱,实际内容却与广告宣传不符,有虚假宣传的嫌疑。比如,说好的入校参观,最后变成在清华或北大门口合影留念,“名校游”沦为“到此一游”。

“本来都是冲着能带进学校参观才报名的,但最后都是坐在学校大门口拍个照,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位家长吐槽,不少市面上的研学游项目存在价格虚高,凡是行程和“研学”搭上了边,身价就会水涨船高。

记者查询发现,一款涉及北京故宫讲解的研学团售价已超过2万元,而一般多日游线路产品均价也达到了6000元,较2019年暑期有两成左右的涨幅。

此外,研学机构鱼龙混杂等问题屡见不鲜,令家长颇有意见。据相关规定,以旅游形式组织研学活动的机构须具备文旅部门颁发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以校外培训机构形式组织的学科类培训夏令营须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许可。

然而,很多时候,家长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就直接报了名,至于背后的这家企业到底有没有资质,他们并不清楚。

相关部门

应尽快制定相关标准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超过5000家“研习营”“夏令营”相关企业,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未来将超过千亿元。

未来3至5年,研学游在学校的渗透率还会迅速提升。然而,研学游市场逐步走热,家长、孩子的获得感却不如预期,到底其中出了哪些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应由教育部、文旅部门牵头制定相应的标准。

“研学游的前提是‘游’,中心是‘学’,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既不可重学轻行,使学生背负沉重学习负担,也不能轻学重行,将研学旅行变成一般性的观光游览,缺乏收获。”

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认为,应由教育部、文旅部等多部门联合牵头,开发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研学课程,制定相应的标准,抓紧研学旅行全要素体系建设。

此外,研学游的教育功能,非简单传统的校外实践基地与第二课堂建设,体验性、开放性、引导性乃至潜能激发性,才是更核心的依托。

针对研学游定价高昂的问题,市人大代表,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表示,研学游的要素中,研学机构、辅导老师等费用没有明确标准,导致了研学游价格“虚高”。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国内的研学游产品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可广泛操作的标准,因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投诉并不意外。”她呼吁,国家教育、文旅主管部门要尽快研讨有关研学旅游的合作机制,制定相关标准。

携程研学华东业务负责人李倩则指出,现在市面上有些研学游产品除了学习相关内容外,还将高端酒店、娱乐项目等资源加入其中,导致研学游线路报价水涨船高。从家长角度来说,这样的高溢价并非必需。

“研学游的初衷是拓宽视野、丰富体验,体现一定教育意义,除此之外的枝枝节节应该尽量减少,回归初心。”

完善监管机制

为未成年人提供保障

还有专家呼吁,由于研学游的主要参与人群是未成年人,应当给这些特殊群体更多的保障。为此,把研学游纳入市场监管范围,明确监管主体迫在眉睫。

马蜂窝旅游研究院院长冯饶指出,今年暑期,形式各异的“研学游”引爆旅游市场,但过度营销、价高质低等乱象也层出不穷,一方面是新兴业态缺乏行业自律,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完善的市场监管。

因此“研学游”要走出当前乱象,不仅要在市场主体资质、研学指导师认证、课程设计、价格制定、宣传营销、服务保障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行业标准,确保市民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还要完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规范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研学游”市场健康发展。

“但行业规范的制定和监管制度的落地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此之前,作为消费主体的学生家长也应对研学游产品加强认知,理性判断。”

冯饶称,相对而言,专业旅游平台本身会有一套自己的严选机制和售后监管体系,平台上的“研学游”供应商和产品本身就经过层层考核和筛选,可信度更高,即便出现问题也能快速找到责任方,可随时进行售后维权,相比在各类非旅游专业平台上打着研学旗号的“散兵游将”,建议家长一定要核实对方资质并货比多家后再做出决策。

(原标题为《“名校游”成“到此一游”! 研学归来集体腹泻!研学游火爆背后隐藏重重乱象》)

    责任编辑:郑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