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跟柳叶刀的故事:作为医生,我的工作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2023-08-31 11: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收录于合集#来自柳叶刀的礼物 76 个 #柳叶刀活动 72 个

长期以来,柳叶刀一直支持中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正值《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200周年,我们希望与医疗卫生工作者有更深入的沟通。2023年中国医师节,我们邀请医生朋友们跟我们一起分享他们自己跟柳叶刀的故事(Tell your experience with The Lancet)。我们收到了很多好的留言:有最初对The Lancet 的印象,有多年后对The Lancet 的重新认识,有从医多年对柳叶刀的了解,也有学习成长路上柳叶刀的陪伴,有跟编辑和审稿人沟通的经历,也有虽被拒稿但工作得到尊重的感受。因篇幅有限,我们在此精选一些故事,分享给大家。

@老李飞麻

麻醉医师

The Lancet的网站(www.thelancet.com)每周五更新。之前大部分不是免费的,现在除了订阅类期刊后面的Article与Review需要订阅/单篇购买之外,其他的comment和correspondence都是免费的。即使是付费部分,如果购买了ScienceDirect,每期的更新都可以在ScienceDirect里面看。

实习的时候就看到过The Lancet的纸刊,每年有三个主调:红色,蓝色,绿色。薄薄的一本,每期只要5英镑,那时候的订阅广告是:订阅我吧,就一份报纸的价格(subscribe me like a newspaper)。学生更便宜,好像折合人民币一年只要四百多。我在实习的时候就老想着去订阅这本期刊。但是,一来囊中羞涩,毕竟一个月的生活费也才几百块,刚刚温饱,这些精神食粮实在是消费不起;而且从英国跑到中国万里迢迢,邮递物流也十分不方便,因此也就作罢。

The Lancet 里面的RCT就不多说了,国人到目前为止在上面发表的论著也就二十几篇,其投稿接收率一点也不低于CNS,所以其发表的文章经常是可以改变当前临床指南的。此外,在论著中,The Lancet 也喜欢发表一些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预判与指导,这对于每个国家的公卫人员来说也是一笔财富。The Lancet 发表的review与seminar也非常经典,经常有该疾病领域里当前最牛的几个大牛撰写的综述,而这样的综述质量无疑是非常高的。所以即使里面的综述不是麻醉相关,我也会下载打印出来阅读,这对于了解一个疾病很有帮助。

每期The Lancet 前面的Perspective和News都很有趣,只要注册了都可以看到全文。我自己其实更喜欢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当是提高阅读能力,增加自己的内涵吧。The Lancet 对于医改或医疗政策方面的关注也非常多,经常对全世界关心的疾病,例如疟疾、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等进行专题报道。不过,它也会从医学伦理学方面来考虑,关注人权、健康危机等内容。

最后要说的是Lancet庞大的期刊家族,2006年时候还只有The Lancet Oncology 和The Lancet Neurology 等几本,现在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几本专业的期刊在各自领域内的影响力都不低。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蒋医生

神经内科医生

研究生开题前苦于找不到方向,于是去顶刊找找大佬都在研究什么。结果,还真的找到了适合自己开题的内容,当然也顺利毕业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逐渐学习到了文献检索、临床研究基本思路、统计学的应用,逐渐开始读懂大佬文章里的思路和方法,也能试着去模仿申请一些课题。虽然有点不切实际,但还是希望能有一天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Lancet系列期刊上。

研究生开题就是看到了这篇柳叶刀上的文章引发的灵感。

@Sara 付

关怀科(安宁疗护)医生

我是一名传染病医院的医生。特殊的是,我在医院的关怀科/安宁疗护中心工作。还记得新冠疫情暴发的时候,我被抽调到抗疫科研小组进行相关研究。我把收治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投稿到了《柳叶刀》,希望与更多的医生分享治疗经验。为了快速传递信息,我选择了快速通道,《柳叶刀》的编辑很快给了我回复。我至今清楚的记得,编辑回复我的第一句话是“感谢你们在疫情中付出的努力”(中文译)。尽管最后编辑给我们退稿了,但我们依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柳叶刀》不仅是一本期刊,更重要的是客观的传递科学,是我们临床医生信赖的信息交流平台。现在,疫情基本过去,我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依然记得《柳叶刀》编辑对我们团队的回复,让我们感动。感谢柳叶刀团队对医生的尊重!如今,我准备去做博士后了,我跟导师汇报这个消息:老师,我要去做博后了,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在《柳叶刀》上传递科学的信息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也会一直努力下去。

医生不仅是健康的守护者,也是生命的摆渡人。

链接阅读:

@荀一爸爸

普外科医生

初次知道The Lancet 还是大学时期,只知它是一本顶刊,其他一概不知。年少轻狂的我也曾豪言“我也要发柳叶刀!” 4年之后,我读到了谭文斐医生《给父亲的一封信》,文章火遍了朋友圈,也是那一年我才真正认识柳叶刀。当我打开柳叶刀的官网,看到的是关于全球健康的话题,原来当我还在为某个疾病诊疗过程发愁时,大咖的格局已在云端之上。

2022年5月3日,我向《柳叶刀》投了自己的第一篇手稿,仅仅两周,我收到了期刊的拒稿信,其中有句话甚是暖心:I appreciate that you have put a great deal of work into this submission and in caring for the patient。2022年10月29日,我向《柳叶刀》2022年“威克利-伍连德”奖(The Wakley-Wu Lien Teh Prize)征文投出了自己的第二篇手稿(题目:疫情下的契机:彼此治愈的开始),长达3个月的审稿最终还是以遗憾落幕。我向朋友自嘲道:“我也是投过顶刊的人。”

从最初对The Lancet 的模糊印象到对The Lancet 的崇拜,我深知自己离大咖的距离有多远。虽然两次投稿经历均以失败告终,但也让我明白虽不能成为大咖,而作为医生,我的工作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我向朋友自嘲道:“我也是投过顶刊的人。”

链接阅读:

@小北

传染病流行病学

每次投稿Lancet系列期刊,不管是拒稿还是大修,都会收到至少三位审稿专家的专业、详细、有价值的评审建议。2020年投稿时,三位审稿专家总共给出了35条建议,披星戴月反复修改,仍无法在规定的修稿due之前顺利提交,申请了延期回复。2023年最近一次投稿,审稿专家提了四十几条建议,又一次申请延长due。其中一个专家,指出论文的瑕疵时都注明了行号和页码,我才相信:审稿专家是第一位逐字逐句读我论文的素未谋面的“好人”。以前,我也做过这样的“好人”,但是总觉得是个负担。希望,下次我能够做好“好人”。

风霜雨雪,百炼成钢。

链接阅读:

@王星入

肝胆外科医生

“为师并不奢望你毕业能发《柳叶刀》光耀师门,但至少要做出点有意义的实验造福患者”。这是我拜入师门的第一天,导师对我语重心长说的第一句话。那时我初入外科,第一次听见”柳叶刀“的名字,导师更是赞誉它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心中的白月光,也是众多医生职业生涯中的一座指路灯塔。

初读柳叶刀,方知它的英文名称“The Lancet”,不仅代表手术刀的意思,更蕴含着“尖顶穹窗”的含义,寓意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2003年刊登的女性乳腺癌激素替代疗法和2005年刊登的年轻女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让我深深感受到柳叶刀在推动性别公平和妇女健康方面的决心;2012年刊登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2014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亚表型的分析以及2015年对埃博拉相关疫苗的研究,无不渗透着柳叶刀“聚焦全球健康问题”的宗旨和精神;2017年刊发的不良童年经历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后续关注的一系列成人、青少年以及儿童精神心理健康的大量研究,柳叶刀更加的成熟而具有人情味,关注脆弱群体,为精神疾病去污名化。10年来,柳叶刀伴随着我的成长,使我始终相信世界存在平等、自由和健康的学术环境,也成为我医学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陪伴我成为自己曾经羡慕的样子。

未来,我将继续和这位老朋友携手成长。虽然全球环境已经全面改善,但世界各地仍存在着健康不平等问题。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深希冀着,直言无讳的柳叶刀能帮助早日消除这些不平等,避免学术成为霸权输出、政治操弄的工具,切实改善世界最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

@董友胜

临床医学,医学生

因为互联网上信息太多的困惑,我想找到更权威的信息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柳叶刀。当时我只是一个高中生,受限于知识水平,我只能去柳叶刀的微信公众号上观看一些论文的简介和其他人对于柳叶刀上论文的解读。后来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我开始阅读论文的翻译和部分论文的原文,柳叶刀的编辑们让这些严谨的文章增添了趣味性,让即便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对这些文章产生兴趣,尤其是将论文的内容压缩成一个小动画,这样的形式十分新颖,很有趣,并且节省时间 。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因为高中时的影响我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这是一个对知识量需求很高的专业,并且充满了魅力和理性的光辉。我当然也期待着我能通过不懈的学习和设计实验,写出一篇足以在《柳叶刀》发表的文章。从高中到大学,柳叶刀已经陪伴了我整整四年,我们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近,柳叶刀对我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衷心希望柳叶刀能够越办越好,从200周年到300周年甚至500周年,永远是Infodemic中屹立不倒的灯塔。

里程碑研究

链接阅读:

@疏点

临床医学,医学生

还记得大三的时候,人生第一次投稿(一篇case report)就在老师的“怂恿”下投了The Lancet。作为一名医学生的第一次投稿,多少有点“自不量力”。虽然结局是意料之中的reject,但在准备材料、投稿、修改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无论是伦理上的严谨,还是内容上的修改,作为第一次投稿,柳叶刀都为我带来了科研道路上的第一节课。

链接阅读:@阿美

妇产科医生

很感动《柳叶刀》系列期刊一直关注青年医生的发声,最近向《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倾听青年声音活动投稿了,希望收到好消息!

@熊猫医生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从学医开始就知道了《柳叶刀》,随着对科研兴趣的日渐浓厚,我也开始关注柳叶刀系列的主题。临床中我们总是局限于某个患者或某种疾病,在柳叶刀这里我看到了更多有趣和有影响力的话题,比如气候变化与健康、抑郁等精神卫生问题、健康老龄化等。我的导师发了两篇柳叶刀子刊,我也在努力像他一样,希望自己的名字有一天能出现在柳叶刀上!

为各位医生献上花花

原标题:《我跟柳叶刀的故事:作为医生,我的工作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