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奥本海默》上映! “曼哈顿计划”前夕,他们进行了一次神秘会面
8月30日,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电影《奥本海默》正式在我国上映,引发观影热潮。《奥本海默》是一部历史传记片,改编自获普利策奖的传记《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讲述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二战期间领导研制原子弹的过程。
而谈及制造原子弹,除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传奇事迹之外,还不得不提到一次神秘的会面,那就是两位物理巨星——海森堡和玻尔在哥本哈根的一次秘密会面。
右:海森堡
左:电影《奥本海默》中扮演海森堡的德国演员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右:玻尔
左:电影《奥本海默》中扮演玻尔的美国演员肯尼思·布拉纳
海森堡和玻尔,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丹麦人。
一个是20世纪最耀眼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量子力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以提出“测不准原理”闻名于世;一个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量子力学之父”,曾和爱因斯坦多次论战,后者称其为“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他们都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1924年至1927年间,海森堡曾到玻尔创建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又称玻尔研究所)与其一起工作,视其为师、为友。
二战期间,海森堡是纳粹德国的首席科学家、核研究的领导者,负责研制原子弹项目;玻尔则是被德国占领的丹麦的科学家,后来参与了同盟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
1941年二战战火正酣之时,海森堡到被德军占领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发表演讲,随后与玻尔会面。但会面进行不到十分钟,两人就不欢而散。
由于当时交战国双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核研究,人们便赋予他们这次会面极为重要的意义,称其为“哥本哈根会见”。他们究竟谈了些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话题让这对亦师亦友的物理巨星不欢而散?他们所谈的内容对厘清核物理发展轨迹和原子弹制造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吗?直到今天,“哥本哈根会面”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两大物理学巨星见面了
1941年,纳粹德国的凶焰达到了顶峰,几乎整个欧洲都被德军征服,人类的命运正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刻。
海森堡不是纳粹党徒,但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此时,他正主持着柏林一个重要的物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而被他视作师友的玻尔则是被占领国丹麦的臣民,内心倾向于英国一边。海森堡与玻尔在哥本哈根的会面,就在这样一个极不寻常的时候发生了。时间是1941年9月。
事实上,早在一年半以前,海森堡就在为见到玻尔而进行策划了。
二战期间的海森堡
1940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的第二天,海森堡就给自己的同行、德国核试验计划的关键人物保尔哈特克写过一封信,请他和自己一道前往哥本哈根,与玻尔商谈要事。
同时,在海森堡的授意下,其学生魏扎克找到德国驻哥本哈根公使冯克,请冯克给玻尔提供方便并给以保护。但魏扎克得到的回答是,玻尔不愿意与冯克接触。1941年春天,魏扎克利用到哥本哈根作报告的机会,向在哥本哈根的德国驻丹麦代表处建议举办一次天体物理会议,这样,就能邀请海森堡到哥本哈根来。代表处采纳了他的建议。
于是,1941年9月,海森堡前往哥本哈根作关于天体物理学方面的演讲,魏扎克同行。战后,魏扎克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对海森堡此行的目的进行了说明:主要是为了玻尔的安全,他(海森堡)只想知道,他的老师(玻尔)是否需要在他的帮助下离开哥本哈根,或者说,他至少能让德国驻丹麦机构为玻尔提供方便。
1941年海森堡(左一)与夫人在哥本哈根
但事与愿违,玻尔拒绝出席“德国科学研究所”的活动,包括这次天体物理学方面的演讲。海森堡在演讲中表示,因在听众中看不到他的老朋友玻尔等人而感到遗憾。玻尔听到消息后传话给海森堡,邀请他到玻尔研究所来。
海森堡来了,在研究所用了午餐。席间,海森堡宣称希特勒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且为时不会太晚,并发表了“战争是生物学上的必要”等言论。这些话,在丹麦人尤其是还留在丹麦的犹太人玻尔听来,想必非常刺耳。
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
午餐后,在海森堡的要求下,玻尔和他进行了私下会晤。
为了避开监视和窃听,他们在玻尔家的后院,采取边散步边谈话的方式交谈。人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但当时核物理研究进展日新月异,处于研究前沿的科学家都看到了核裂变的可能性及这种可能性将会带来的难以想象的后果。处于核物理研究最前沿的海森堡和玻尔在这个当口见面,他们讨论的内容不可能不与这些最尖锐的话题有关。
事实上,早在1939年9月,德国军方就成立了“铀俱乐部”,研究如何将铀裂变应用于军事。12月,海森堡建立了铀反应堆基础理论,并试验成功。但当时德国的核研究尚为成熟,制造原子弹的事情也未进入具体议程。
那么,海森堡是否想就核武器问题请教他视同慈父的导师,或是想与玻尔共同研制原子弹?也许这个话题太敏感,加上海森堡已参与了德国军方的“铀俱乐部”,因此在与玻尔交谈时,他一定会十分谨慎,很多话不能直说。而这欲言又止的神情,却给玻尔留下一个印象,即海森堡正在全力为德国制造原子弹。玻尔把他看成是占领军的代表,甚至怀疑他是代表德国政府来游说的。误解在他们心里深深地埋藏下来。
当然,上述也只是推测,两人的具体谈话过程和内容,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这次会谈很不成功。魏扎克看到的是,不到十分钟,两人的谈话即不欢而散。事后,很少发怒的玻尔,竟很生气。
谈话结束几分钟后,魏扎克私下询问海森堡谈话的情况,海森堡回答说:“都是误会!”1950年,魏扎克在美国见到玻尔时,也问起那次谈话情况,玻尔则说:“唉,随他去吧!我知道,在战争期间,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玻尔的话暗示了什么?
海森堡与玻尔在战后恢复了联系。1947年,有人试图把那次会谈的事弄明白,刻意安排海森堡与玻尔又见了一面。但会面时,他们只肯谈友谊,不肯触及那件旧事。当时二战刚结束不久,玻尔显然尚未从“哥本哈根会面”造成的伤害中恢复过来;而海森堡的后半生也受到那次会面的煎熬,他曾说:“只有两件事情能让世人记得我,一件是我的不确定性原理,另一件则是1941年我与波尔的会面。”可知,不能与玻尔尽释前嫌,成了海森堡的心病。
玻尔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引起人们关注“哥本哈根会面”
战后多年,玻尔和海森堡两人,至少在表面上保持了友好的关系,没有就战时的这场谈话公开争论。但许多科技史学家认为,这次会面对原子弹的研制与付诸实战有着深远影响。他们的不断探寻,使这简短的十分钟会谈成了科技史上一个需要揭秘的著名事件。
而“哥本哈根会面”在20世纪50年代再次受到格外的重视,与一本叫《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书有关。
1957年,德国记者容克出版了一本畅销书《比一千个太阳还亮》。这本书描述了原子弹诞生的过程。容克在写这部书时采访了海森堡,海森堡谈到了他与玻尔在1941年的那次会面。
容克在书中发布了海森堡写给他的回忆这次会面的信,还援引了海森堡对其哥本哈根之行的解释。同时,对于德国未能在二战期间研制出原子弹,书中也给出了海森堡的说法。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海森堡说,在(哥本哈根)会面中,他对即将诞生的这件大规模的杀人武器,感到不安;甚至曾经暗示玻尔,他和他的德国同事正在暗中怠工,让德国的原子武器成功不了。
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各方争议。
作为“哥本哈根会面”的当事人之一,玻尔读到书中海森堡的这段回忆后,非常震惊,觉得海森堡完全是在混淆是非。他给海森堡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海森堡说法的不同意见。但是,考虑再三之后,玻尔并没有寄出这封信,而是把它夹在了《比一千个太阳还亮》里载着海森堡回忆“哥本哈根会面”内容的那一页。
玻尔选择沉默,并不等于他已忘怀。每当有人向他提起1941年哥本哈根见面时,他都非常生气,但他还是没有多说什么。直到20世纪60年代,玻尔又就此事给海森堡写了一封信,以表明自己的看法。显然,玻尔的这封信最后还是没有寄出去。1962年11月,玻尔去世,他至死都没有公开发表过不利于海森堡的任何说辞。
在未寄出的两封信中,玻尔表示很惊讶,他和海森堡对那次谈话的回忆会如此不同。因为玻尔清楚地记得,海森堡对他说的是,德国在欧洲大陆的胜利是必定无疑的,继续反对德国的统治是毫无意义的。海森堡还说,利用核裂变制造武器或生产能量是可行的,德国已经成立了“铀俱乐部”,过去的两年中他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那么战争的结果将由原子弹来决定。虽然玻尔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当时的他对海森堡的这些话,只能报以沉默。但显而易见的是,当时,海森堡并没有表示出对原子武器的疑惑,两人也根本没有讨论原子武器背后的道德问题。
玻尔为什么没有向媒体公开自己的回忆?为什么没有把他给海森堡的信寄出?
据一些历史学家推测,大概是因为善良的玻尔怕伤害海森堡。
当时,人们对海森堡的印象是,他从来没有赞同过纳粹,有一阵子纳粹分子还辱骂他是“白种的犹太人”“犹太科学的信徒”,几乎要把他送进集中营;后来还是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亲自下令保护了他。
彼时,海森堡负责德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而由于种种原因,德国的核武器计划没有成功。战后,海森堡因为其在纳粹核武器计划中的作用,而受到盟军的关押和审查。当然,海森堡最后自由了,仍然是个备受尊重的大科学家。如果玻尔的信公开发表,披露出海森堡在1941年时对德国胜利的信心和支持,那将是对海森堡的一个重大打击。
1957年,玻尔在他的研究所外
戏剧《哥本哈根》上演
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哥本哈根会面”
1998年,英国作家弗雷恩根据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面创作了一个话剧,题目就叫《哥本哈根》。全剧只有三个人物——海森堡、玻尔和玻尔的妻子玛格丽特,布景道具也简单到了极点,而剧中人物从头到尾谈的都是枯燥高深的物理学理论。
这出戏当年5月在伦敦西区剧院首演后,大获成功,后在英国连演十八个月,场场爆满。后来剧团移师纽约,同样吸引了大批观众,该剧成为纽约百老汇的常演剧目。再后来,该剧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演出,引起了多方人士的关注。连弗雷恩本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作品竟会如此成功。
中国版话剧《哥本哈根》剧照(王小鹰导演)
人们注意到,《哥本哈根》这部话剧对1941年会面所给出的解读,是偏向海森堡的。在剧中,海森堡被描写成了阻碍纳粹开发核武器的英雄。2002年2月18日,弗雷恩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给海森堡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的文章,充分阐明了自己的“同情”观。
然而,自1962年玻尔去世后,关于他的所有文档资料都移交给了“尼尔斯·玻尔档案馆”保存。保存条例规定,要到2012年玻尔逝世五十年后,其留下的这些文件才可以公布。但《哥本哈根》演出后,玻尔家族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觉得不能再保持沉默了,决定将这些文档提前公之于世。
2001年9月,他们特地授权尼尔斯·玻尔档案馆,公布玻尔亲笔所撰的有关1941年他与海森堡会面的所有手稿。于是,在2002年2月5日,玻尔写的一共十多篇关于1941年会面的文章手稿,及前面提到的两封信,全部在网上被公布。这是人们第一次读到玻尔对这件事的说明。
然而,这些信件和文章并没有完全解开谜案,因为玻尔的谦和及他委婉的表达方式,给人们留下了多种解读的余地。
玻尔家人在2002年公开的信件
几种谜底的可能性
科学史家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存在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谜底:哥本哈根之行中,海森堡还有一个秘密身份,即纳粹间谍。他希望通过和玻尔的会面,打探同盟国研制原子弹的进展情况。玻尔的同事、参加过“曼哈顿计划”的核科学家阿诺德·克拉米什曾回忆说,就在海森堡前往丹麦的两周前,一家瑞典报纸刊登了美国从事核弹研究的消息。因此,海森堡前往哥本哈根是“一次情报活动”。1940年丹麦被德国占领后,玻尔与同盟国科学家加强了学术联系,随时准备投向正义的阵营。而此时,德国纳粹当局已组织力量研究核能的军事应用,海森堡也参与其中,并成为首席物理学家。这就是说,海森堡如果真是德国间谍,那么他确实有向玻尔挖掘原子弹情报的需求。这种推测虽极为合理,但仍缺乏证明海森堡是间谍的证据。
第二种可能性谜底:海森堡此次到哥本哈根,是希望玻尔帮助德国研制原子弹。美国历史学家塞里尼在她关于“哥本哈根会面”的著作中说:“玻尔在事后向研究所的同事说过,海森堡在会谈中已经把自己的政治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告诉玻尔,德国即将打赢这场战争,而他的科学研究集体在制造原子弹的方法上已经前进了一段路,玻尔现在应该参与到他们当中。”可惜,这种说法的消息来源,是“哥本哈根研究所里某些没有具名的人”,并没有得到玻尔本人的证实。
晚年玻尔
第三种可能性谜底: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立即着手研究核裂变的军事应用,海森堡是这一研究的领导者。1942年,美国启动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玻尔是参与者。最终,美国研制的原子弹在1945年7月试验成功。之所以首先研究原子弹的德国未能成功,美国迟到三年却后来者居上,是因为海森堡暗中破坏了德国的原子弹研究计划。1941年海森堡到哥本哈根与玻尔会面,目的是向玻尔请教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即一个有道义和责任感的物理学家是否应该致力于原子能的军事应用,并建议玻尔和自己携手行动,共同阻止敌对双方研制原子弹。但这个说法,只有海森堡及其同事们的孤证。
此外,有人还提出另一种说法,即海森堡到哥本哈根并无恶意,他只是想劝降,想“挽救”玻尔。关于这种猜测的佐证,是一份俄文材料中记载的别人转述玻尔的话,其中提到:“一个德国杰出物理学家来对我说,‘希特勒在全世界的胜利已成定局,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该有所表现,以便在将来拥有自己的地位’。”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指的就是海森堡。但海森堡否认了这一说法,他和他的友人宣称,玻尔在那次会晤中“误解”了海森堡的用意。
晚年海森堡
真相仍然躲在历史迷雾中
学术界对“哥本哈根会面”的讨论,仍然没有停息的迹象,而且人们对这件历史公案的兴趣,已从单纯地要澄清历史真相以给他们公正的评价,发展到对科学和道德、科学家对社会的责任等更广阔问题的讨论。
二战后的海森堡(左)和玻尔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了,海森堡和玻尔都早已作古,而“哥本哈根会面”之谜却仍像幽灵一样在游荡。他们到底都说了些什么?迄今为止,没有找到即时的会谈记录,也没有任何第三方的见证;两位当事人在生前对会晤内容均讳莫如深,而各自留下的相关回忆,却又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他们似乎都不愿意纠缠在这个历史公案中,海森堡曾用一句话巧妙地掩饰了其复杂的内心状态:“我们终于觉得最好不要再去打搅过去的精灵。”
也许我们永远不能确定,在那十分钟的会见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如《哥本哈根》剧中玻尔的妻子玛格丽特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寻找他们在活着时永远不可能找到的答案”,因为,“有些问题,人就是死了,甚至死了很久,它仍然存在”。
(原文《物理学巨星海森堡和玻尔的会见之谜》刊于《名人传记》2021年第2期 文/裘伟廷)
责编丨王苑 责校丨张静祎
排版丨王苑 审核丨许华伟
原标题:《《奥本海默》上映! “曼哈顿计划”前夕,他们作为敌对阵营核武器计划的领导者与参与者,进行了一次神秘会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