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治融合”经验十年:为当代中国重构基层社会提供可行路径

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2023-08-30 16:38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浙江桐乡乌镇,身穿红马甲的“乌镇管家”穿梭在大街小巷,从垃圾分类到家庭琐事矛盾,通过上报智治平台,很快会由专业力量精准解决。

“乌镇管家”是随世界互联网大会而涌现的基层自治新队伍,目前有成员3724人,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只是首创“三治融合”经验的桐乡市在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上的小小缩影。

研讨会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图

8月30日,第四届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法学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以“三治融合”建设十周年为契机,探讨基层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会上了解到,“三治融合”创新实践由桐乡市于2013年首创。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后,“三治融合”正式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标志着“三治融合”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方针,成为中国基层治理建设的重要经验。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三治融合”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中国之治贡献重要方案。

研讨会上,桐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坚对“三治融合”十年探索实践作出总结。他表示,党的领导是确保“三治融合”在正确方向上不断深化推进的首要前提;群众参与是“三治融合”的活力所在、生命力所在;科学的载体设计是确保“三治融合”取得实效的关键;发挥好“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协同作用是“三治融合”的内在要求;社会力量的导入是“三治融合”的有益补充。

澎湃新闻从桐乡市的一些“细枝末节”能看到“三治融合”的实效。比如,移风易俗改革中,老百姓办酒每桌菜品数从28个下降至22个、平均菜价从2500元下降至不足1500元——办酒宴请与每家每户相关,总体数据下降,离不开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十年间,桐乡全市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数翻了一番,社会工作者持证人数翻了三番。全市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突破22万,志愿服务总时长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志愿红”成为“流行色”。

“三治融合”十年发展历程展示墙 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图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基层场景逐渐发生演变,基层基础、群众诉求、村社管理、治理方法、舆论环境都在演变,‘三治融合’必须迭代升级。”王坚告诉澎湃新闻,桐乡正从重塑组织体系、优化载体建设、扩大参与主体等方面探索创新。

本次研讨会上,“三治融合”建设的主要研究者、倡导者、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教授,介绍了《重构基层社会——以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建设(2013-2023年)为研究对象》一书的写作情况并征求意见。

郁建兴教授

在书稿中,作者提出,源自桐乡的“三治融合”建设不仅仅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品牌,而且为当代中国重构基层社会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路径。为论证这一命题,本书遵循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检验再到理论修正的研究思路,先讨论基层社会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基层治理的关系,并基于此提出重构当代基层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以桐乡为案例详细分析“三治融合”兴起的原因和发展进程、制度设计、持续创新和治理成效;最后讨论基于“三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可行性和主要路径。

参会的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指出,“三治融合”的桐乡经验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组成,又具有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立价值,创造出一种中国式基层治理文明新形态。“三治融合”从盆景到风景的系统性实践转型,得益于关于自治、法治、德治及其融合越来越深入的科学化规律性认识,是理论创新引领了实践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三治融合”)是一个不宜更改的科学概念。“三治融合”已经从一种平面的经验描述,上升为一种立体的理性概括,并成为基层治理的科学范式。

    责任编辑:谢春雷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