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在溯源中感悟中华文明
文博探秘类综艺《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日前正在播出,这一季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作为主要探访对象,从多元视角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对中华文明的特性进行演绎与阐释。
这一季由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杰,复旦大学研究生冯琳组成“博物馆探秘团”,探究文博行业的基础工作,并挖掘幕后故事。
8月28日,《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举办。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从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湖南博物院出发,在马王堆中出土的大量简牍和三号墓出土的裞衣残片上发现的文字细节来进行关于文字的大小和制作工艺的探讨——这到底是手工做的还是机器做的呢?另外,通过出土的食物遣册和餐具,探源团还分析出辛追夫人的饮食习惯和其一家的菜谱,并得出结论——原来从西汉时期湘菜的雏形就已显现。
图1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第一集,从食具、简牍中分析西汉时期的饮食习惯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第二期名为《农见文明:端牢中国饭碗》,探源团去到最完整的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在这里和考古工作人员一起从考古发掘中识别出五谷;也去到搜集农具最全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去认识各种农具。
第二期探源团去到最完整的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和中国农业博物馆
从农耕文明到自然,《博物馆之城(第二季)》第三期名为《生态探源:青山绿水鸟先觉》,探源团首先在颐和园给北京雨燕环志,之后去到圆明园,观看圆明园培育的各类荷花并由此看及各类以莲、荷为绘画主题的文物,第三站,大家则去到周口店,去那里看已经灭绝的生物怎样恍若隔世地发声。
第三期分别去到圆明园、颐和园和周口店
踏上人文之旅,探源导师单霁翔也带领探源团王昱珩、李响、朱洁静、郑璐,走进十三朝古都——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的西安,聚焦“乐舞文明探源”。在古代,乐舞与劳动、宗教、祭祀、社交活动等密切相关,唐代乐舞的兴盛,正是国家强盛富足的真实写照。“溯源”乐舞文化,对当下艺术审美发展、多元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启迪。
探源团聚集在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由三个神秘的线索指引,从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到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为“让皇帝”的李宪惠陵,再到陕西考古博物馆,一路探寻,呈现了一千年前大唐盛世的鼓乐升平。
探员团西安之行
接下的几期中,或解码中国古人的星空智慧,或探寻中医文明,最近的两期中,还去到温州探寻千年商港——朔门古港遗址。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单霁翔谈道:“《博物馆之城》第二季走馆舍走向大千世界,包括了博物馆馆舍和外面的世界,涉及到更多部门、更多领域。第二季共计走访了三十多个博物馆和考古遗址,从温州到成都,到冀县,到安阳,跨度非常大。”
回顾拍摄的幕后故事时,单霁翔谈道,录制的过程中大家都付出许多努力,早晨三点钟就去颐和园拍摄北京雨燕环志,晚上十二点钟才从北京最远的喇叭沟原始森林公园赶回城里。“拍天文的那一期正好在下雨,结果节目播出还真听不到雨声,很好地呈现着满天星斗,导演团队,后期制作团队,摄影团队,宣发团队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我虽然在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工作了十多年,但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港、到帛书,到生态,到五岳文明,到玉文明,铸剑文明,没一个领域涉及的材料和内容都非常多,我真的很受教育。”
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王巍介绍了该节目的创作初衷,他认为中华文明是一个延续至今、绵延不断的文明,对于它的一些发明创造进行“溯源”,会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这种方式我们还从来没有尝试过,对于生活中运用而不觉的方方面面,让民众知道我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包括我们的玉文化,丝绸纺织,酒文化,建筑,动植物等等很多方面。”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认为,当下的文博类节目注重内容打磨之余,也应更加注重多元化,未来不论是年轻的文物爱好者、文物收藏者还是对某个领域很有研究的专家,都可以作为观众或嘉宾参与进来,增加节目的生动性、趣味性、互动性、可视性。更重要的是,节目要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阐释上下工夫,使观众对“中华文明五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图6 单霁翔在节目中
单霁翔也谈道,在多年的节目制作经验中,他学到了一个词叫“文化综艺”——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加强联系,用人们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以及有揭秘性的,甚至有参与性的方式,架起文博工作者和市民、和普通观众和青年人的桥梁。
“强揭秘性打开了神奇的奥秘世界,这样的探源正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表示,节目将不同博物馆之间的文物做成连通,再加入巧妙的后期包装和特效素材,把“隐和显”的关系做了协调,使得节目主线和隐线相得益彰,也令揭秘感更加层次丰富。比如酒见文明篇从酒的起源出发,将酒与礼仪、酒与诗人和酒的社会化与市井化巧妙连接,最直接地探秘酒文化的发展,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酒的不同方面体现出来,触达更多年轻人的领域。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小博物馆走向大遗址,从北京走向全国,从北京的历史走向了文明探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表示,小片子反映大场景,小片子反映大时代。
《博物馆之城》从第一季的探秘北京范围的博物馆,升级到“溯源”全国范围的博物馆,不仅增加了地域的丰富性,还深度展现博物馆、国宝文物、历史文化的多重维度,让观众对文博有更深、更广、更近的参与感。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创作研讨会
探源的意义,在于带着观众回到文明源头,看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要达到这个诉求,就必须消除文物、古籍、遗存和现代人之间的隔阂,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表现手法来讲述文明故事。
而传承是进行时和将来时,优质的传承,必然尊重过去时,必然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对过去的研习是探,有生命力的延续是传;探得深,才能传得远。《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不断突破,通过体验类、科技复原类元素的集中使用,使得形式上有新意;将古今对比与当下历史相关联,令节目更富深意。
图7 动画、演绎、嘉宾体验等多元呈现方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