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极日记 | 驶向“飞地”:段祺瑞传奇
原创 极地塞翁
2009年6月25日
挪威海
7 | 8℃
1
“飞地”由来
今天又是整日巡航,预计明天才能抵达目的地斯瓦尔巴群岛——那里距离挪威本土至少400海里。
今天就预热一下这个特殊的群岛——中国的海外“飞地”。
斯瓦尔巴岛位于北极圈以北,东经10°35”、北纬74°81”间,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之一。
这个总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的群岛,12世纪被维京海盗发现,但直到1596年,才被荷兰航海家威列姆•巴伦支(Willem Barentsz)命名为“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
然而,与同纬度其他岛屿相比,这里根本算不上是“寒冷的海岸”——由于墨西哥暖流的恩惠,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纬80度一带最温暖的岛屿。
温暖的气候加上丰富的资源,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了众目睽睽之地。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对其提出过主权要求。经过长时间的较量,1920年,挪威、美国、英国等14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
条约规定,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等岛屿“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与此同时,该岛的通行权和经济开发权为国际社会共享,但严禁用于战争目的或修建军事设施。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
该条约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
有趣的是,在条约生效前,中国也加入了《斯瓦尔巴条约》缔约国的行列——1925年,在海牙国际法院主持下,中国代表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此时,签约国已经扩大到 48 个。
至此,几百年来始终对外割地赔款的中国,总算有了一次反转——在海外“收割”了一块“飞地”。在这块“飞地”上,中国人不仅无须签证自由出入,还可以在群岛上不受歧视地开展生产、科研和其他商业活动,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孤例。
2
“三造共和”
好奇心促使我搜索了中国签署《斯瓦尔巴条约》的相关背景。
当时中国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名叫段祺瑞——鲁迅先生为之呐喊的“刘和珍君”,就死在段祺瑞政府的门前。加之他又是臭名昭著的“北洋军阀”。于是,我心中的段某人,十恶不赦。
如果没有“飞地”的引导,我至今也不会从另外的视角观察这位传奇枭雄。
段祺瑞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后来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派往德国留学。回国后在袁世凯麾下步步登高。到了1910年,已加侍郎衔,任江北提督。
“一造共和”——致电清帝退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出山,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去镇压革命军。段祺瑞并不真的大举进攻,而是与革命军谈判并反复电告清廷内阁,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1912年2月12日,大势已去的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二造共和”——阻挠袁世凯称帝
1915年,袁世凯称帝前,段祺瑞曾五次劝阻,结果三次被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推举黎元洪任大总统,恢复了国会和《临时约法》。
“三造共和”——讨伐张勋复辟
1917年,由于在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等问题上与黎元洪争执不下,段祺瑞辞去总理职务。但张勋复辟后,段祺瑞立即站出来,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并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再任总理。
以上三件事,为段祺瑞赢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
段祺瑞不仅维护了共和,也维护了国土完整——十月革命后,段祺瑞瞅准时机,派徐树铮一举收复了因沙俄扶植而一度脱离了中国的外蒙。
3
“三一八”罪人
段祺瑞最大的负面事件是“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援引《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
3月18日,北京群众5000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国民政府卫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
据凤凰卫视报道:“惨案发生之后,段祺瑞很快就赶到了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并终生食素以示忏悔。”
而另一个消息来源指出,段祺瑞当时没有在执政府内,没有下令开枪,但也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长跪不起。至于终生吃素系因其信佛而与三一八惨案无关。
不过,“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退居天津英租界闭门思过倒是事实。“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另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是,段祺瑞“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是著名的“六不”总理。其晚年生活贫困潦倒,靠国民政府拨款救济度日。
4
“被迫”签约
不管段祺瑞是怎样的人,但在斯瓦尔巴问题上,他做出了两个历史性的决策。
其一,加入协约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尽管因总统黎元洪反对,最终没能直接派兵赴欧参战,但还是为协约国送去大量粮食、枪炮,同时有约20万华工到欧洲为协约国服务。等于事实上加入了协约国。最终,一战以协约国获胜而告终,中国也歪打正着地成了战胜国——而战胜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签约国的先决条件。
1918年11月11日,一战以协约国获胜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
图为北洋政府当月28日在故宫太和殿举行阅兵,以示庆祝。
《人民日报》资料图片
其二,“被迫签约”。
1925年,法国邀请中国签属斯瓦尔巴条约。此事遭到北洋政府上上下下的反对,理由是,列强曾逼着中国签了无数的丧权辱国条约,这次谁知道又是什么陷阱!
顶着“丧权辱国”的压力,段祺瑞权衡利弊再三,最终派人签下了《斯瓦尔巴条约》。
不久,段祺瑞因“三一八惨案”而下台。北洋政府害怕民众说他们签订了屈辱条约,便把斯瓦尔巴条约“隐匿”了起来。随着北洋政府的倾覆,这个条约此后几乎彻底消失了踪迹。直到1991年中国科学家高登义在国外看到“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才使得中国在斯瓦尔巴岛的合法权益浮出了水面。
至此,才有了后来中国黄河站建在斯瓦尔巴岛的法理基础。
原标题:《北极日记 | 驶向“飞地” -7- 段祺瑞传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