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文化】悠悠古蜀道 璀璨耀千年‖陈婧妮

2023-08-29 15: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悠悠古蜀道 璀璨耀千年

陈婧妮

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元市剑阁县考察翠云廊古蜀道,嘱咐当地负责同志一定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2023年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翠云廊古蜀道(新华社记者 鞠鹏 谢环驰 李涛 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殷殷嘱托在巴蜀大地回响。

一条古蜀道,半部中国史。穿越秦岭、巴山,分布于川陕之间的古蜀道,是至今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沟通中国西部南北联系,是西部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俯瞰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

蜀道全长 1000 余公里,有“北四南三”之说,其中秦岭段主要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四道,经汉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三道。

悠悠古蜀道,承载着数以万计的诗文、民谣和文物古迹等。翻开典籍文献,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行走蜀道留下的“行记”比比皆是。古蜀道因何得名?历史初见又在何时?追本溯源,璀璨千年的故事就此展开。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公元前 206 年,刘邦攻下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带着人马到南郑去,途中烧毁了栈道。不久绕道北上,在陈仓打败秦将章郁的军队,回到咸阳。陈仓道(故道、嘉陵道)也因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闻名天下。这条道从陈仓向西南出散关,沿嘉陵江上游谷道至凤县,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经两当、徽县至略阳接沮水道抵汉中,或经略阳境内的陈平道至宁强大安驿接金牛道入川。

翠云廊现场展示的古蜀道和金牛道示意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褒斜道,循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由长安穿越秦岭通往陕南、四川,因其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口、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得名。公元前 266 年,范雎担任秦国宰相后,决定创修褒斜栈道,大力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此后,褒斜道一直是南北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史记·货殖列传》载 :“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诸条古道中尤为快捷、险峻的一条古道是傥骆道。傥骆道因其南口位于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北口位于周至西骆峪而得名,是由长安翻越秦岭通达汉中、四川的又一驿道。傥骆道始见于《魏书》,曹魏正始五年 ( 公元 244 年 ),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

子午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为正南北向而得名。这条路,自长安直南入子午谷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汉高祖刘邦于“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就是子午道,《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从杜南入蚀中”,从而证明子午道出现在秦汉以前。

诸条古道中最长的是金牛道,其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据《华阳国志》记载,秦朝之前,四川还没有通往外界的陆路通道。至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 316 年),秦惠王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并写信给蜀王请其开道迎石牛。蜀王便派人在大、小剑山和五丁峡一带峭壁处劈山破石开路,入秦迎运石牛。后来,这条路便被命名为石牛道、金牛道。从汉中勉县到成都,金牛道全长 600 余公里,是出川入蜀的必经之路。翠云廊就位于金牛道的关键地段剑门蜀道上。

秦蜀金牛古道,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剑阁道,古蜀国出川的主干线(图片来源:剑门关文学)

米仓道地处汉中盆地与巴蜀大地之间的大巴山脉。这条道翻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蜀地。米仓道始创于秦朝末年,据《南江县志》记载,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

米仓道恩阳段(巴中市恩阳区史志档案中心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是荔枝道的由来。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以唐代涪陵郡为起点,经子午道到达长安。因其最初作用是运输荔枝,宋代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在其著作《太平寰宇记》中,把从涪陵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长约二千二百四十里,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命名为荔枝道。

宣汉县马渡关荔枝道(冉奎 摄,图片来源:方志达州)

古蜀道,不仅承载着官私文书传递、货贸往来、文化传播与交流、民族交往交融等社会事务,还衍生出包括蜀道的选线智慧、蜀道开凿的工程技术以及由于蜀道开拓与交通而出现的历史名人古迹、蜀道书法、宗教传播与造像、蜀道文学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如今的古蜀道,已经成为包括古代山地道路工程技术、古代行旅文学、古代书法史等文化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带,等待着人们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本文原刊于《四川党的建设》2023年8月下/第16期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3年8月下/第16期

作者:陈婧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工作处)

配图:方志四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