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但看流水长年急,何似浮云竟日闲
颂
释智闲
一入青山便爱山,无心更拟出人间。
但看流水长年急,何似浮云竟日闲。
—《香严颂》之三十
自晚唐开始,禅门出现了一些爱写诗偈的大师,如洞山良价、曹山本寂、香严智闲、乐普元安、南岳玄泰、龙牙居遁等,都有不少偈颂传世。
其中香严智闲最有代表性。智闲(生卒年不详),青州人,沩山灵祐禅师法嗣,属南岳下四世。
他抛瓦砾击竹出声而悟道,后开法于邓州香严寺。
《新唐书 · 艺文志三》著录“智闲偈颂一卷二百余篇”,《景德传灯录》卷十一称他“有偈颂二百余首,随缘对机,不拘声律,诸方盛行”。
日本金泽文库藏抄本《香严颂》七十五首,这首诗是其中第三十首。
日本学者石井修道推测作者是龙牙居遁,衣川贤次则认为尚无否定智闲所作的确切材料,因而暂且归于智闲名下为宜。
《香严颂》的主题是歌颂山居乐道,无事无为,和《龙牙和尚偈颂》相类似。
但是山居乐道实为晚唐禅门的普遍思潮,智闲以偈颂写此内容,不足为奇。
《香严颂》虽然共七十五首,但其主旨并不复杂,所以尝鼎一脔,足知其味。
此诗头两句“一入青山便爱山,无心更拟出人间”,写出山居的快乐,把“青山”和“人间”作对比,一进入青山就爱上青山,再也不想回到人间。
对于禅僧来说,青山不仅有迷人的风景,更可避开人间的各种烦恼和奔忙。
后两句“但看流水长年急,何似浮云竟日闲”,把“流水”和“浮云”作对比,分别用二者比喻“人间”和“青山”的两种生活态度。
人间俗世的生活,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长年奔忙,不得停歇,如流水一般急急匆匆,奔流不息。
而山居的生活,却不仅尽日与白云相伴,而且其心情也与白云一样悠闲。
这就是寒山子诗所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浮云”取代“白云”,以与“流水”相对仗。
“浮云”在佛教典籍里,本来并不是一个褒义的形象,如《维摩诘经·方便品》:“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然而在此诗中,“浮云”的“浮”却不是强调其虚幻,而是突出其悠游闲散的状态。
换句话说,“浮云”的“浮”是为了与“流水”的“流”相对照而选择的动态形容词,僧人爱的是飘浮在青山中的浮云,喜欢“云无心以出岫”的自然适意,而鄙视匆忙奔去人间的流水,讨厌“水离山而不还”的急促忙碌。
这首诗的风格朴素自然,似乎冲口而出,无意为诗,然而细分析其两组意象对比,特别是后两句对仗的象征意义,便可知其看似平实而别具匠心,非深于诗深于禅者不可道此。
最后要说明的是,金泽文库藏抄本“竟”字作“覓”,罗时进整理校记称:“覆勘抄本,似当为‘覺’字。”衣川贤次据“覓”字旁训“ヒネムスニ”(日语“尽日”义)判断,
当校作“尽”。然而,“尽”字字形与抄本“覓”字相差太远,我认为应当校作“竟”,因为“竟日”义为“尽日”,符合日语旁训,而“竟”与“覓”字形相近,因此抄本“覓”字乃涉形近而误。
《明觉禅师语录》卷中:“上堂:‘善财别后谁相访,楼阁门开竟日闲。’”朱熹《再题吴公济风泉亭》:“华林翠涧响,风泉竟日闲。”例子甚多,皆可为证,今据以校改。
今日荐读
《禅诗精赏》
周裕锴 著
王汝娟 编辑
禅宗有一句话,叫“明月藏鹭,银碗盛雪”,意思是月光和鹭、银碗和雪都晶莹洁白,彼此浑然一体,莫可分辨。
禅宗义理本来是抽象的、玄妙的、不可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而当它以审美的诗歌的形式来呈现时,透明的诗的语言与透明的禅的义理亦浑然相融,“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周裕锴教授的这本《禅诗精赏》,不同于其“禅学书系”(《禅宗语言》《文字禅与宋代诗学》《中国禅宗与诗歌》)缜密高深的理论阐发,而是站在诗家的感性立场,对一百首禅诗作了深入独到的解读和赏析。
愿读者能从禅诗的隽永余味中,洗涤烦热生清凉,暂时忘却红尘的烦恼和焦虑,得到几分人生智慧和审美享受。
原标题:《夜读 | 但看流水长年急,何似浮云竟日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