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苏州河上最特别的一座桥

2023-08-29 08: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申知沪志 方志上海

吴淞路闸桥

短暂而辉煌的历史

题头图 | 陆杰摄

苏州河上有许多桥,建设年代前前后后跨越一个多世纪。它们形态各异的身影背后是一段段城市风貌变迁的故事。在这其中,吴淞路闸桥尤为特别,它存在的时间最短,从启用到拆除仅为18年,但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应运而生

吴淞路闸桥所处的苏州河口位置形成于明代之后。据《上海水利志》记载“明隆庆三年(1569年)太湖流域嘉兴、吴江等县大水,在巡抚海瑞主持下,始将吴淞江作为黄浦江支流进行整治,对吴淞江宋家浜新道加以疏浚,自黄渡至宋家桥(今市区福建路桥附近)长八十里,原江面阔三十丈,减半开十五丈,底阔七丈五尺,至此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苏州河今道,由现外白渡桥位置入黄浦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

上海开埠之后,租界当局经勘测发现,由于苏州河口的特殊地形,在退潮时,苏州河水流和黄浦江水流产生对撞而在河口外形成漩涡,但在河口南侧的水流却相对静止,泥沙不断沉淀成滩,这对于航行安全和稳定岸线都不利。为改善此状况,工程技术人员建议构筑外滩永久性的堤岸,并在苏州河口南侧的浅滩上填土,变苏州河口的喇叭形为直筒形,迫使苏州河的水流方向和黄浦江一致,这样,河口就不会再出现漩涡和新的浅滩。

1866年,租界当局绘制的“上海港地图”。其中可见苏州河口的浅滩和航道深度

资料来源 |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

1935年前后航拍的苏州河口

图片来源 | 荷兰国家档案馆

但作为一条感潮河流,每日受潮汐影响而两涨两落,加之风暴潮期间,潮位高涨,对沿岸城市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数次强台风影响的险情,上海开始研究黄浦江和苏州 河沿岸防汛墙加高加固方案,并着手研究苏州河口挡潮措施。

1980年,从虹口眺望黄浦公园及外滩

1984年8月25日,市水利局开始苏州河建设挡潮闸可行性方案的研究论证工作。同年12月,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在《上海市防汛墙加高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在苏州河沿岸加高加固防汛墙,将长达50余公里,且大都处在闹市、工厂、仓库和码头,居民住宅众多,难度大,施工条件差。加高加固工程不但对沿岸工厂生产和码头装卸作业有影响,而且跨河桥梁有的要相应抬高桥面,延长接坡,造成交叉路驼峰,影响交通安全。报告认为,在苏州河口建筑开敞式挡潮闸可避免以上不利影响,是一个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利的方案。

1985年1月22—26日,上海市政府、水利电力部邀请交通部、地质矿产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对《上海市防汛墙加高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同年、水利电力部就这一报告发文批复,同意按“千年一遇”(相应当时黄浦公园水文站高潮位5.86米)的防洪标准,在苏州河口建造挡潮闸,并按Ⅰ级水工建筑物考虑结构安全。

1985年5月10日,市政府派员赴荷兰鹿特丹市,就建造大跨度闸门在不断流条件下施工的技术措施进行考察。6月,鹿特丹市政府派专家来上沪访问,与市水利局负责人就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会谈,签订包括吴淞路闸桥设计施工技术在内的水利建设四方面的技术合作意向备忘录。10月底,鹿特丹市区工程局派员再访上海,于11月7日与市水利局签订建造吴淞路闸桥有关合作项目的协议书。

申城新地标

1985年11月12—13日,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交通委员会召开的外滩交通问题汇报讨论会上,市水利局汇报了桥闸结合设计研究情况和建议。市政府在多次听取各方面提出的不同方案之后,于1986年8月,以市政府《会议纪要》的形式确定市水利局提出的吴淞路闸址和闸桥结合的方案,认为这个方案在解决防汛的同时,也结合解决市政交通的瓶颈问题。因为当时外滩一线(中山东一路)与虹口地区(大名路、吴淞路)的通勤完全依靠外白渡桥,被称为上海最拥堵的“蜂腰”节点,交通矛盾亟待改善,闸桥结合方案可谓“解燃眉之急”。

1987年2月,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首次提出闸门分割成17扇,每扇门宽4米,用油压启闭的桥下悬挂门型式,其优点是门开启后不影响城市景观。水利电力部专家同意此意见,荷兰专家研究后也认为可行,此方案得到广泛认可。

1987年底,市政府会同水利电力部、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建造吴淞路闸桥。1988年7月,联合设计组提出《苏州河挡潮闸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题报告》,对施工方式、程序提出要求。鉴于闸桥工程位于乍浦路桥和外白渡桥之间,水陆交通频繁,不能长期切断交通,且两岸南北苏州路地下管线密集,因而施工场地布置异常困难。大量主体工程又位于水下,故以“水上为主,陆上为辅”的施工方法布置现场。所有的大型预制构件半成品等,在各施工单位后方基地或制造厂家制作,现场浇筑的大宗混凝土拟用商品混凝土等措施来限制陆地占用量。在大体积构件浮运沉放时采取高潮位时自然断航施工、疏导放行、或短期断航等措施。间隔性的断航期,每次力争不超过两天。

1988年10月27日,苏州河闸桥工程开工典礼在上海大厦1楼会议厅隆重举行。整个工程总计计拆迁1233户居民、80家单位。总投资1.43亿元。南起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北迄吴淞路塘沽路,全长838.26米。跨越苏州河的主桥长142.67米,南引桥引道长284.14米,北引桥引道长411.45米。南引桥宽16.5米,主桥及北引桥宽18.5米,均4车道。闸和主桥由上海水利工程设计院和水利电力部勘察设计院上海分院设计,交通部第三航务局第二公司施工。引桥、引道工程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院设计,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

1990年,建设中的吴淞路闸桥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0年,上海船厂为吴淞路闸桥预制的闸门正在安装中

图片摄影 | 陆杰

顾名思义,吴淞路闸桥由“闸”和“桥”组成。17扇平板悬挂式钢闸门平卧桥底。每扇闸门宽3.62米,高10.08米,厚0.7米,重16吨,各配卷扬机1台,卷扬机装设在钢桥箱型梁内。遇有特大潮位,则按动电钮,依次关闭闸门,将潮水挡在闸外,确保苏州河两岸50多公里沿线安全。据统计,投入使用后,闸桥挡潮运行共23 次。先后缓解1997年8月19日的历史最高潮位(5.72米,黄浦江苏州河口的水位为5.90米),以及2000年8月31日历史次高潮位5.70米、2002年9月8日,历史第三高潮位5.23米侵袭, 有效地确保苏州河两岸平安度汛。闸桥还在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理中发挥了很重要作用,不间断地参与苏州河长期调水运行,为改善水质提供有力支持。

1991年,即将完工的吴淞路闸桥

图片摄影 | 陆杰

落成后的吴淞路闸桥主桥由市水利局管理,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大车流的承接能力,因此大大缓解了外白渡桥“蜂腰地段”交通矛盾,形成从南浦大桥经中山东路过吴淞路,往四平路直抵江湾五角场的通道,在贯连南北交通上起着重要作用。整座桥体采用连续结构,顺桥向桥墩盖梁与桥梁连接一气,横桥向为双柱式桥墩,彩虹飞架般的S型闸桥与底蕴深厚的外滩景观浑然一体,交相辉映。

吴淞路闸桥建成后承担着重要的南北交通贯连任务。摄于20世纪90年代

图片摄影 | 陆杰

吴淞路闸桥曾是广告投放的绝佳位置。摄于20世纪90年代

图片摄影 | 陆杰

吴淞路闸桥南引桥连接外滩及中山东路。摄于2000年

图片摄影 | 陆杰

结语:功成身退

2007年8月18日,外滩综合改造工程自开工,于2010年3月28日竣工。工程包括外滩隧道建设、外滩滨水区改造、防汛截渗墙改造、排水系统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外滩公交枢纽等6大项目,竣工后规划50年不变。建成后的外滩隧道为地下双层6车道,外滩地面车道由11条减少为4条,实现过境交通与到达交通的分流。为配合综合改造工程,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和吴淞路闸桥拆除,外白渡桥实施整体搬移、修缮后复位。

2008年,外白渡桥大修期间,吴淞路闸桥承担了更为繁重的苏州河两岸通勤任务

图片摄影 | 陆杰

而作为挡潮及调水功能的延续,2003年4月,位于外白渡桥东侧的苏州河河口水闸开建。2005年9月22日,该水闸投入试运行。100米×9.76米的液压卧倒式翻板闸门平时横卧在黄浦公园和俄罗斯领事馆之间的苏州河水下,根据需要可从0度到90度之间向东侧任意翻转并固定。

2005年9月22日,苏州河口水闸建成投用

图片摄影 | 张锁庆

2009年5月1日,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吴淞路闸桥和乍浦路桥

图片摄影 | 郑宪章

2009年11月,吴淞路闸桥开始拆除作业

图片摄影 | 陆杰

2010年,苏州河口夕照,可见水闸已升起

图片摄影 | 杨焕敏

就在河口水闸建成的4年后,2009年10日17日起,吴淞路闸桥由北向南的通行道封闭,同日开始拆除工作。11月6日,闸桥被全部拆除,完成了它历史使命。服役18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却见证了外滩地区焕新及苏州河水质由浑至清的沧桑巨变。而吴淞路闸桥本身也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篇章。

参考

文字资料:《上海水利志》《上海建筑施工志》《上海市政工程志》《上海市志·水利·水务分志(1978—2010)》等、相关区志、相关年份《上海年鉴》

图片由《上海年鉴》专业摄影师团队提供

本文节选自即将面世的《上海图鉴:苏州河》,略有删改。该书由《上海年鉴》编辑部与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合作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23年8月底出版,敬请期待。

原标题:《苏州河上最特别的一座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