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0多年间,人均收入翻了10倍!这个村子咋做到的?

2023-08-26 18: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李寨村

这里的村民从十多年前

人均收入2000多元

到现在人均收入20000多元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李寨村的新标准

带给了农民哪些新观念?

村民变股民

12%的分红比例是如何出炉的?

乡村产业发展

要在哪几个方面着力?

投身乡村建设

国家还有哪些政策礼包?

针对这些问题

由伊利集团冠名播出的

《三农三人谈》邀请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党委书记、研究员

杜志雄

河南省沈丘县冯营镇李寨村

党支部书记

李士强

来到演播室

进行深入解读

人均收入翻了10倍!

这个村子咋做到的?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李寨村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处,全村拥有786户村民,3200多人口。

村里统一规划了千亩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作为一名蔬菜行业的老把式,王争林承包了216座大棚,占地面积300亩左右,带动130多名农户共同作业。他表示,李寨村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之一,主要以生产上海青、小白菜为主。采收的标准直径一般在2-3厘米之间,利用专业运送蔬菜的冷藏车运送到大湾区各大批发市场,平均每亩年产值在2万元左右,蔬菜的利润空间提高了30%左右。

在蔬菜种植之外,李寨村还在2020年依托“万企兴万村”产业帮扶建成了千头优质育肥牛繁育基地。

河南省周口市李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单亚洲表示,他们选用的品种是西门塔尔牛,主要以育肥为主。它有几个特点,一是抗应激能力比较强,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率比较低;二是乳肉兼用型,营养价值比较高,屠宰后的肉质呈鲜红色,比较受超市和火锅店的欢迎。

李寨村的养牛基地包括5个标准化散养圈舍、青储池、干草棚、牛粪有机肥生产等。为了让村民分享到产业收益红利,村里特意制定了由村民变股民的支持规定。

单亚洲表示,在料肉比上能做到8元钱的饲料出一斤肉,其他的品种大概在10元钱以上,这样利润就出来了。他们吸纳村民以每户10万元钱入股,每年保底收益是12%。

李寨村村民吴春影表示,他们家有6亩多地,三年不取本金,一亩地多收入600元钱,一年下来收入7000多元。同时,他在大棚入股10万元钱,牛场入股10万元钱,拿12%的分红,一年大棚和牛场的净分红是24000元钱。牛场、大棚加土地一年净收益是3万多元钱。

河南省沈丘县冯营镇党委书记董启超表示,冯营镇共有29个行政村,8个是重点脱贫村,其中李寨村就是基础最薄弱、条件最差的。2011年,李士强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截至2022年底,村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2700元达到了现在的24180元。

大湾区“菜篮子”基地

一亩地种出两亩的收益

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是李寨村增收的关键之一。那么,这个认定对蔬菜基地来说,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河南省沈丘县冯营镇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要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李寨村有十多个品种是通过该机构来认证的。要在质量、理化标准、生物管理等方面达到标准,才能可追溯,保证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吃上环保、绿色、无公害、高质量的蔬果。他表示,李寨村在以前散种的时候,每年一亩地可能产2-3茬;现在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可以达到4-6茬。为了保障供应,李寨村将土地流转,成立了集体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了高效利用,把土地一亩地当成两亩、三亩地用,收入也提高了两至三倍。

供给大湾区农产品

提升村民绿色意识+提质增效

李寨村的规模化、标准化做到了一举多赢,不仅保障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供应,对于基地本身、当地农业的提质增效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谓“大湾区”就是把澳门及香港、广东的一部分区域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杜志雄表示,我国过去为了解决香港居民吃菜的问题,在内地生态环境较好、种植条件较优的地方划定了一些区域作为专供香港市场的蔬菜种植基地。供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产品、蔬菜一定要达到供港蔬菜的标准,对于供应区域的农民来说,绿色发展意识也一定会得到提高。所以,对于李寨村等供应产地来说,未来的产业发展会产生延伸性影响。

扛牢粮食责任

既可保饭碗也能促增收

李寨村在发展蔬菜、养牛业的同时,是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的呢?

李士强表示,在确保小麦、玉米数量、产量、质量的前提下,李寨村科学规划调整了3400多亩土地,每年有1500亩到1700亩土地种优质小麦、优质玉米。同时,李寨村通过与河南省农科院及相关部门合作,使优质小麦、玉米品种产量比普通品种亩产高出300-500斤。小麦、玉米秸秆全部用于牛饲料,牛粪再通过发酵以后还田种粮食、蔬菜、水果,形成科学循环。

在保障农民收入方面,李士强表示,李寨村以每亩每年租金1000元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后,农民再参加到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中进行承包,或者在村里的大棚、服装厂、果园等地打工。李寨村中680人有劳动条件,村里的7个专业合作社和4个集体经济可以为1100多人安排就业岗位,周围的村民都可以到李寨村打工。比如种羊肚菌,每年每亩收入可达6-8万元,要比种粮食、蔬菜收入更高。这样,农民既有了流转土地的固定收入,也有了打工收入。但绝对不能占生产粮食的土地,确保农业、农村、农民以农为主。

村民变股民

12%收益是怎么核算的?

据了解,李寨村村民在大棚、牛场等地入股的话,每年会有保底12%的分红。那么,12%的收益是怎么测算出来的?

据李士强介绍,12%的收益是在确保李寨村各个专业合作社盈利能力许可下,加上村民投入资金利用的成本来保底,并通过这些年来的实际运营测算而出。收益定下来以后,会跟村民商量、算账。一般来说,农业收入要固定收益确保12%,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乡村产业选择

要着力的三个要点

在选择产业时,李寨村选择了优势的肉牛和蔬菜。那么,其他地方想要做好乡村产业,在选择产业方向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杜志雄认为,在选择产业方向上,需要注意三点:

①要看产业目前的市场格局。比如李寨村发展蔬菜大棚,通过跟大湾区的供给一下就找到了市场。

②需要科技的支撑。以我国农产品市场格局来看,对于绝大多数农产品来说,都进入到供略大于需的格局。这就越来越需要科技的支撑。

③经营方式。我国有很多单家独户经营的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得不太好,因为小农户大多没有主动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动力。李寨村是通过组建农业公司的方式,一开始就重视科技、成本核算等。这种经营方式的变化,触动了技术的变化,使得李寨村的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格局,并且在不同产业之间形成了有效循环。

返乡就业创业

李寨村原住民的VIP待遇

据了解,自2012年至今,李寨村回乡创业已有35人,带动周边上千村民开启新生活。村民李士春表示,他在2019年回乡建厂,不仅生意越做越好,每年纯利润可达到10万元左右,还可以就近照顾家人。

如今的李寨村获得了诸多荣誉,由原来的脱贫村、落后村蝶变成为全面小康村和全国美丽乡村的试点村、示范村。那么,李寨村是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并给村民提供返乡创业、就业机会的呢?

李士强表示,李寨村的做法叫筑巢引凤,兴产业引进人才。有很多在外打工、事业有成的人是愿意回到家乡的,和家人一起过上幸福生活。这就需要就近就业和收入的保障。这些年,通过产业、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返乡人员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收入也有保障。目前,李寨村有幼儿园、儿童乐园等;小学的学生也达到了300人,在全县排前三名。这对于返乡人员来说,既顾了家、又挣了钱。同时,所有在外务工回来的人员还能享受到优惠政策,比如本村村民承包一个大棚是800元钱,外来村民承包一个大棚是1000元钱。除此以外,李寨村还有劳务派遣,统一登记每个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户所需的劳动力进行招聘,也是会优先本村人员。实际上,现在的农村是劳动力比较紧缺的地方。比如李寨村服装厂,5000元钱都招不到有技术含量的年轻人。目前,回乡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回家的成本相比在外面要低得多。

投身乡村建设

国家给予的政策礼包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在出台返乡优惠政策。那么,从全国层面来看,对于返乡创业、就业者,有哪些政策和资金支持呢?

杜志雄表示,对于返乡创业、就业者,从宏观层面上有政策支持,叫引、育、留、用。主要有四类支持:

①税收。对于返乡创业的人,个人所得税、企业增值税都有税收优惠政策。

②补贴。比如返乡创业者通过创业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对这些用工工资就有补贴。再比如返乡创业者要租厂房、购买机器设备,对于一些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产业也是有补贴的。

③用地。对于需要用地的返乡创业者有优惠政策。

④个人保障。对于返乡创业、就业者的养老、职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从国家层面上有优惠政策。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李士强表示,李寨村每年都有8、9人考上大学,今年是9个。凡是考上大学本科的,村里奖励5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奖励是10000元。农业农村一定要后继有人。

观看完整视频

乡村振兴

既不是简单的政府推动

也不是让群众自找门路

要面对市场

建立起多方共赢的联结机制

才能不断激发各方活力

为振兴实践注入不竭动力

编导|张莉

摄像|徐豫、梁贵权、徐志兵

编辑、视频剪辑|康轩山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原标题:《10多年间,人均收入翻了10倍!这个村子咋做到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