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专业技术人才已超300万人,这场大会打造高能级交流创新平台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2023-08-26 12:4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8月24日至25日,上海市举办首届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对接大会。据悉,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已超过300万人。

高层次人才、工程师、博士后……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带着项目齐聚大会,通过竞赛、洽谈和研讨等多种方式,寻求个人成长,破解技术难题,抑或寻求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机会。

对接大会现场。本文图片均为市人社局供图

“两赛一会”集中举办

与对接大会同期举办的,还有两项专业技术人才相关赛事的决赛。

首次举办的上海市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设置了数字技术研究与开发、数字技术应用、高端制造、建设交通、资源生态和社会服务等6个赛道,吸引了353个项目、1658名选手参与。最终,选拔产生了20个优秀创新创业型项目。

而已称得上“王牌项目”的第三届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今年设置了9个赛道。全市50个博士后设站单位近400名博士后报名参与,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据了解,选手平均年龄32岁,最年轻的仅25岁。

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祝颖华表示,“两赛一会”模式提供了一个竞技、交流、展示、宣传的平台,目的就是要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全方位全链条的支撑。

对于首次举办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对接大会,祝颖华认为“今年的规模还是相对小的”。在她看来,明年可能要同时对接岗位、资金、项目合作等各种需求,把所有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关的元素都融入到这个平台中,就是成功的对接大会。

对接大会活动现场

“90后”已成“正高”,专技人才不断成长

段艺霖是1990年生人,从大赛领奖台上下来之后,他也就正式从副高级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为“正高”。“我是2019年升副高的,真的没有想到会这么快。”他说。

段艺霖来自一个工程师世家,父母和爷爷都是工程师。如今,年仅33岁的他成了家里第一个正高级工程师。原先从副高到正高,一般需要5-8年,得益于上海正在推行的职称制度改革,“以赛代评”等形式也使得人才成长的通道更为畅通。

祝颖华表示,这也是本轮职称制度改革最大的成果之一,以赛代评、以赛促育。针对不同的人才,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应该不断跟进,而不能整齐划一。

目前,本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已超过300万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万余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1739人,培育出站博士后3万余人,资助超级博士后2435人,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大赛,段艺霖的创业项目“新一代可信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质检应用系统”顺利和中国移动达成合作。对于未来工厂智能化改造领域的前景,段艺霖也充满信心。

“前几次工业革命大家没太赶上,但是现在说人工智能三要素——算法、算力和数据,工业数据一定要看中国。大家是有机会来做一些新的标准的,这就很让人兴奋。”他说。

满足多种期待,大会促成合作意向93项

大会期间,1000多名博士后和工程师参加科技金融服务与岗位对接洽谈会,近百家产业园区、孵化器、头部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现场参与对接。

参赛和参会的人才或项目,对于此次活动的期待也各有不同。

来自上海交大的博士后曹天宇获得了一个合适的进站机会,他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发布的“复杂运营环节下大型商船多源异构”项目达成了初步进站合作协议。

在曹天宇看来,这是一项互补的合作,“设计院的需求和我的科研方向是很匹配的,而他们在智能化方面的一些技术基础又正好是高校方面在实际应用中的短板。”

有些产品正在快速研发和迭代更新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更希望通过大赛获得专家的建议和指导。刘迅在大赛中介绍了“水上智能巡检一体机”,不论是从模型识别算法方面,还是水利水务方面,他都认为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包括活动期间提供的行业对接,刘迅也表示是一次产品宣传和市场嗅探的学习。

而对于有相对成熟的项目在手的工程师或博士后来说,最难的往往是市场推广。如何实现成果转化,推进项目落地,获得更多的资本投入,是他们更关心的话题。

博士后张帮周的项目“微生态医疗与产业化应用”,如今已经在临床进行应用,但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规模。通过此次大会,他与张江留创园孵化器跨国平台孵化器签约达成初步落地意向,将来计划在浦东布局。技术、专家、场地、政策,都将成为张江留创园对项目发展的助力。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倚锋资本的夏龙看重项目的市场潜力。项目是否有机会成为细分赛道上的领军企业,是否能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是否比现有主流产品更好,是他所关注的重点。此次大会,倚锋资本初步与三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据了解,此次大会期间共达成各类合作意向93项。其中,19个博士后创业项目与产业园区达成落地协议,30个项目与风投机构或金融机构达成初步意向,9人与用人单位达成进站合作初步意向,35支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参赛团队与行业专家实现一对一合作。

 

    责任编辑:俞凯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