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铀矿报国 | 记二一六大队进疆工作四十年找矿成果
新疆是全国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其砂岩型铀矿资源目前位居全国第二位,具有易开采、效益好等特点。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作为中核集团在新疆唯一一支从事铀矿勘查的专业队伍,扎根新疆四十年,始终以“铀矿报国”为使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取得可喜的找矿成果,为我国天然铀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四十年的找矿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锻造了一支勇于向前、敢想敢做坚毅不拔的找矿队伍,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重整队伍,再进新疆
1955年3月,中央决定从山西、河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6省调入干部337名,在乌鲁木齐市组建五一九队,至此新疆第一阶段铀矿找矿拉开序幕,持续到1964年底。1965年1月1日,五一九队与一八二队完成合并,五一九队番号正式撤销。在不到10年时间探明13个铀矿床和一大批矿点、异常点。1976—1983年,新疆没有专门的铀矿勘查队伍,找矿工作基本停滞。1983年9月12日,核工业部根据核工业发展长远规划,决定二一六大队由甘肃徽县迁至新疆乌鲁木齐,当年便派遣人员在新疆开展矿点调查工作。1984年12月,正式组队进疆重启找矿工作。七年时间里,重点在新疆喀什坳陷、库车-拜城坳陷、伊犁盆地,有选择的对博斯腾盆地、哈密-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等进行研究。当时除了寻找火山岩型和花岗岩型铀矿外,砂岩型铀矿也是重要找矿类型,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
战略调整,实现突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美、中苏关系正常化,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先后组织考察团前往美国和前苏联考察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编写了考察报告,对我国开展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极大的启示和推动作用。1984年10月,在天水召开了第一次“新疆铀矿地质论证会”,邀请留守新疆的原五一九队地质高级工程师陈景和介绍了新疆铀矿地质情况和找矿前景,对新疆砂岩型铀矿有了概略性认识。1990年在乌鲁木齐召开了第二次“新疆铀矿地质工作论证会”,提出新疆以寻找砂岩型铀矿为主,伊犁盆地为初步部署地区。随后大队技术人员在五一九队的钻孔资料中查阅到产出于中下侏罗统松散砂岩中大量的铀矿化信息,多数符合层间氧化带砂岩型“双峰式”铀矿化形态。1991年,在西安召开伊犁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勘查与科研工作协调会,提出“以库捷尔太-扎吉斯坦为突破口,在‘八五’期间提交适宜于地浸开采的铀矿储量1万吨”的要求。1991年4月23日,大队进疆后铀矿第一钻ZK2207在库捷尔太开钻,拉开了新疆寻找砂岩型铀矿帷幕。6月25日,完工的ZK1611揭露到西山窑组下段工业矿体,平米铀量2.37kg/m2,验证了找矿方向的正确性,坚定了信心。1998年,二一六大队提交“新疆察布查尔县库捷尔太铀矿床第Ⅴ旋回3—70线地段地质勘探报告”,为我国第一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勘探报告。2000年,提交了“库捷尔太铀矿床第Ⅰ—Ⅱ旋回22—70线地段地质勘探报告”,加上1992年提交的Ⅲ—ⅩⅢ线地段Ⅴ旋回中间性储量计算报告,库捷尔太铀资源储量达到了大型矿床规模。
矿床勘查过程中一直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国内没有勘查先列,在缺少勘查规范和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项目工作质量;二是如何快速学习和掌握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技术方法,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和素质。为解决上述问题,二一六大队采用“引进来”的方式,与哈萨克斯坦沃尔科夫地质联合体派出的项目组合作。虽然外国专家提供的工作标准和作业指南帮助很大,技术人员也认真好学,但是专业技术水平的进步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几乎所有技术工作都是在边生产、边学习、边研究的情况下完成的。通过不懈努力,二一六大队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了一批具有找矿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知识的找矿技术人员。
1996—2007年,在库捷尔太成功的勘查经验基础上,二一六大队继续在伊犁盆地南缘原五一九发现的扎吉斯坦、蒙其古尔煤岩型铀矿床开展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1996—2003年相继完成了扎吉斯坦铀矿床普查和勘探,落实为中型铀矿床。2000—2007年完成了蒙其古尔铀矿床评价-预查-普查,落实为大型铀矿床,是继提交库捷尔太矿床近十年后的又一个大型铀矿床。2006年洪海沟地区铀矿勘查取得重要发现。
经过十七年的勘查工作,伊犁盆地铀矿资源格局初步形成,二一六大队总结经验,建立了造山带成矿理论,提出了“六位一体”伊犁式铀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为我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的突破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勇于创新,赓续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二一六大队不断完善与整合勘查模式,始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开展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创新和编图选区等工作,解决找矿实际问题。坚持“深耕伊犁,突破准盆,拓展塔盆”勘查工作思路,有层次地推进和布局铀矿勘查、资源评价、战略选区和生产科研。伊犁盆地找矿成果不断扩大,洪海沟铀矿床由最初矿产地发展为特大型铀矿床,将作为我国第一个地浸铀矿山七三七厂的接替资源开发。矿床头屯河组铀矿的发现开辟了新的找矿层位,对新疆其他盆地找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蒙其古尔铀矿床资源达到超大型规模,为全国勘查时间最长、程度最高、品位最富、开发效益最好的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目前已经建成我国最大的单体铀矿山。矿床突破了构造活动强烈区成矿的新认识,突破了找矿新深度(大于1000米),构建了成矿新模式,其成矿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和成矿模式为构造活动强烈区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伊犁盆地发现的新疆首个三叠系小泉沟群铀矿产地,拓展了找矿新空间。现在伊犁盆地已成为重要的铀矿资源基地,已形成一超一特地浸砂岩型铀矿富集格局。
准噶尔盆地东部和南部分别落实了喀拉萨依大型铀矿产地和楼庄子中型铀矿产地,头屯河组铀矿带分别长15千米和5千米,实现了准噶尔盆地找矿实质性突破,有望落实新的铀矿勘查开发基地,成为继伊犁盆地之后重要的铀矿资源接替区,并提出了“长期古隆起”边缘有利于成矿的新认识,丰富了新疆砂岩型铀矿成矿类型。
塔里木盆地在新生代地层发现了较好的铀矿化信息,指明了未来塔里木盆地找矿方向。
新疆铀矿找矿取得重大成果与我国铀矿找矿战略方向密切相关。二一六大队作为新疆地区天然铀勘查国家队,四十年间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向国家提交了大批优质可靠的资源,为我国千吨级铀矿山稳定运行做出了可靠保障,确保天然铀饭碗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在伊犁盆地找矿取得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我国铀矿勘查由南方硬岩型向北方砂岩型的战略性转移,重塑了新疆乃至全国铀矿勘查开发新格局;三是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的统一部署下,二一六大队为主要编制单位,系统总结了伊犁找矿实践,编制了6套砂岩型铀矿勘查基础性行业标准,为砂岩型铀矿勘查和预测评价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方法体系;四是二一六大队建立经典“伊犁式”铀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的“卡姆斯特式”和“塔里克式”成矿模式,为新疆及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进疆工作近四十年,时逢中核地勘集团改革、二一六大队建队六十周年。
六十年,是一个周期的结束,更是一个新征程的启航。我们要大力弘扬“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和“铀矿报国、创新开放、敬业奋斗”的新时代核地矿文化,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开启铀矿找矿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努力实现新疆铀矿找矿新突破,持续提升天然铀资源保障能力,满足国防建设和核能发展对天然铀需求提出的更高要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