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梁永安:单身时代,我们如何相爱?
撰文 | 杜鹃
十点人物志原创
持续变动的时代中,爱情这个原本美妙的词,被提及的频率似乎越来越少。
它会出现在近期的热门甜宠剧里,闪现于明星八卦之中,跳跃在文学作品的句子上,其形态、态度、争议都被反复揣度讨论,爱情体系庞杂错乱,深陷其中的人们各执己见。
人们对身外爱情的讨论愈发热烈,却对日常生活中的爱情失去真切的渴望。
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捆绑,物质层面的疑惑还没有被完好的解决,自我精神世界构建还不成熟,见过太多失败的案例,年轻人们也会集体质疑“爱情无用”。
为什么我们还要相信爱情,该如何相爱,成了时代的命题。
问题已浮出水面,难的是寻找答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选择去文学经典名著中探测爱情的幽深。他精心选取了10本经典文学,通过对每部作品的深入剖析,集结成书《梁永安: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希望通过对爱情本质的洞见,揭示其深度和广度。
十点人物志与梁永安的对话也由此展开,眼前这位有些消瘦的老者,精神矍铄,对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充满好奇,爱情也是其中一环。
出生于50年代,经历过上山下乡、恢复高考,70年代进入复旦大学文学专业,梁永安的人生经验比年轻人丰富,他的回答里难得的充满了先进的长者智慧。
他依旧相信爱情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会让我们在纷乱的社会生活里面找到自我,让生命水落石出。
以下是人物志与梁永安的对话。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也邀请了一些读者讲述自己的爱情困惑,他们当中有人被催婚,有人在热恋中被“小三”,也有人陷入恋爱长跑后该不该结婚的泥沼,一起来看看梁永安的回答。
即使麻烦,爱情仍不可或缺
十点人物志:您认为现在的90后和00后是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人,是基于什么现象得到的结论?
梁永安:其实是年轻人对自身的不确定性,恋爱的“起点”不够好,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日子都非常模糊,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爱情。当代年轻人的想法很多元,有一部分人对于爱情寄托着很高的期望,对另一半如何理解生活,他的涵养如何,要求比较高。经历后,失望感、挫败感也会放大。
如今的大部分恋爱像载重卡车,装着大量的期待,期待对方实现后两个人再进入下一阶段,可是这样的重量很容易双方都承受不起。
以前是只要对方善良、朴实,就可以了。现在要求共同语言,问题变得复杂化了。
现在年轻人不是不想谈恋爱,他们希望1+1=1,在一起的时候处于同一个世界,相处时开心且彼此认同。但是这种情况少,大部分情况都是1+1,等于无限麻烦。
十点人物志:既然要面临无限麻烦,那爱情仍是不可或缺的么?
梁永安:我认为是的,因为爱情会让人碰撞出更好的自我。
人类的自然进化中,生命的基本形态就是两性,不断地出现、融合,它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农业社会中,人们以家族形态存在,身处一个熟人社会,彼此家庭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时两个人在一起大多遵循着“父母之命”,基本上是没有恋爱阶段的。
现代社会就大不一样了,实际上是两个陌生人最后结为最亲密的生命关系,过程中,生命在迅速的碰撞、形成。
我读大学时,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但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够强壮,喜欢上女生以后,天天早上5点半爬起来去练双杠、单杠,他在追求女孩的过程中变得更好。古希腊文学里面也有平凡的小伙子为了娶公主,一路战胜妖魔鬼怪,所以爱情就是使有限的生命释放出超限的能量,这是所谓的英雄模式,但这个过程中,女性也要获得生命的确认和成长。
历史发展以来,传统模式中的男性要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要释放出伟岸的力量,女性是做选择者、等待者,会把很多成长机会就让给男性。现在社会就不一样了。现代女性需要精神的尊重,对自由的渴望、平等的追求、尊严的维护,不只是依靠别人。男女会互相促进、互相欣赏,精神内部互相照耀。
现代爱情对生命成长、对社会的推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电视剧《鬼怪》剧照
十点人物志:那到底什么样的恋爱状态才是良性的呢?
梁永安:现在有个名词叫“极简”,其实爱情最需要“极简”。
十点人物志:物品可以极简,情感如何极简呢?
梁永安:这个“极简”的意义是,除了相爱时我们共同热爱的东西,其他都排在其次的位置。
比如说两个人都喜欢国际旅行,那就好好享受,记录一下,两个人就不要想其他的,吃的随便一点,住的随便一点。幸福在于我们自己把这个东西看到了、体验了就可以了。
放下世俗的、眼花缭乱的东西,就不会在一地鸡毛里边互相羁绊、互相怨恨。
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最后两个人到了香港炮火连天的时候,一下子才感觉到原来对方那么珍贵,男主人公开着车跑去接女主人公,这时候才知道生命中的其他东西都可以毁灭。这就是爱情“极简”的内核。
电影《倾城之恋》剧照
十点人物志:您曾说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在您看来,爱这个能力在现代年轻人生活中是一种比较稀缺的能力吗?
梁永安:是的,但也要分是精神上的稀缺,还是物质上的稀缺。
并不是有爱情就会有生活,人还是活在坚硬的现实里面。比如说你很爱他,但是这个家伙很穷,城市里又没房子又没车,收入也不高。这怎么办?你自己能接受,父母不接受,又怎么办?
爱情是一个现代概念,在传统社会人类发展程度很低,生存都堪忧,结婚只是简单的油盐酱醋,挑水浇园,一起养育后代。
工业革命之后情况发生变化,男男女女进入社会,随着时代发展个人差异变大,各自产生了各自的生活愿望、价值追求,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像夏洛蒂·伯朗特写的《简·爱》,女主角出身底层,但她还是提出要跟罗杰斯特进行灵魂和灵魂的对话。
在如今的代际关系里,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尚且有差异,何况爱情。每个人首先要知道,在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里,爱情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按吃饱喝足的标准来看,当代人有能力追求真爱,但如果你只看现实处境,用一个人的收入、社会地位、财富去评判真爱,那势必会失去什么。
不相信爱情的人们,究竟在怕什么?
十点人物志:互联网的两性话题下通常会有比较激烈的交锋,甚至出现性别对立现象,你怎么看?
梁永安:所谓的对立,只是一个部分现象,主要是现在两性双方压力都很大。
这个压力的来源,我认为还缺一个历史性的理解。一个青年在今天这么一个变动的时代里,想建立起自己的价值点、立足点,需要一个非常长时间的摸索。他的生命创造力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按道理说这个时候就别考虑什么成家立业了,先专心致志把自己的生活打造出来,但这个年龄阶段呢,又恰好处在社会规则中的一个婚恋阶段,人生的问题纠结缠绕在一起,互相的内卷又很强烈,面临着生存竞争和发展竞争的双重挤压。这就导致很多人把个人生活的不愉快归因在其他人身上。
这种条件下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大理解,男青年、女青年之间都能体会对方的难处,也不至于会上升到对立的高度。
电视剧《浪漫的体质》剧照
十点人物志:可是有些传统的两性思维很难被轻易打破,比如男性会有大男子主义,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可能会控制不住的依赖对方。
梁永安:我一直提倡,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别人的努力中,没有任何人有权力让别人给自己打造一份生活。
男性大男子主义,以我为中心,你为我干啥都是应该的,扫地、做饭,生娃,那都是女人的本分,是很糟糕的思想。女性在旧社会依赖男性生存,比如说书里讲那个包法利夫人,她渴望好生活,但是她的来源都是指望包法利这个医生,最后把医生祖传的房子都吞下来拿去自己花和还债。最终肯定是一塌糊涂,互相怨气冲天。
我觉得我们新青年不管男女都要有一份自立的心,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理解,相互尊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电视剧《鬼怪》剧照
十点人物志:有些人的确在践行您说的保持独立自我的状态,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了丁克,在您看来这是一种自私行为吗?
梁永安: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之前身处的农业社会和大工业社会都讲究整齐,整个板块运动团结一心,然后各个分工。但是我们今天进入到新的一个阶段:互联网知识经济,包括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播,一些内容生产,它非常讲究个性。
从我体会的生存环境来看,女性生育面临着更大困境,她们不像日本有家庭主妇的传统,中国女性还是要外出务工,包括怎么养育孩子,这要有巨大的投入,那男性在干什么呢?他也要去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这个问题是需要大家联合起来交流,互相倾听。
如果指责别人,你不生育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也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别人。为什么不能仔细倾听对方这么做的理由呢?千万要记住,别人不能取笑你,但是你也不能取笑别人,这是我们现代社会很缺乏的一种交往意识。另外一方面,不要去排斥多元性,对特定问题的重新认识,也是对社会和世界的一个重新拼图。
十点人物志:那当一份爱情或婚姻没有得到身边人的祝福,还要继续吗?
梁永安:这个问题特简单。你怎么理解生命的?
年轻的时候,你会肆意地挥霍,总觉得前方还有更精彩的经历,觉得会遇到更好的人。但是后面才知道,人生遇上了真爱,这是最重要的东西,其他的得失都是次要的。
人有两次出生,一次是父母给你的,第二次就是遇到爱的人,两个人一起打开新的生活,一切都从这里起步。如果你连这个起步都放弃,那还谈什么其他的呢?
爱情这个问题面临着各种困难,你觉得它很沉重,那就沉重无比。你觉得它轻盈,那就轻如鸿毛。“爱情文件”上,两个相关的人才是主角,他们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人,其他反对的人都是弱势群体。
一个人心理力量比较弱的话,就会希望方方面面都要满意。其实完全没必要,你要相信时间,我有好的爱情,我就能走下去。现在父母不满意,10年后再看看我们过的日子。如果幸福的话,那父母就会接受了。那如果现在为了大家高兴,我结婚了,10年以后过得乱七八糟,那也不叫好。
我觉得爱情最大的特点是,我不想别人来说三道四,将来出现问题,别人也不会来替我过。日子还是要你自己做决定。你做了决定后,就算之后过得不尽如人意,我也问心无愧,因为这是我自己决定的,我心甘情愿,所以我来承担。
电视剧《鬼怪》剧照
直面爱情的难题
接下来是一些读者给我们的留言投稿,他们多多少少都在现实中遇到了爱情难题,希望梁教授可以帮助解答一些爱情困惑。
十点人物志读者:我是一位30岁的女性,目前在体制内的单位工作,面临家人的催婚,甚至上升到了“不孝”的高度,请问我需不需要降低自己的要求,去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呢?
梁永安:相亲是一种社交活动,不要像以前一样,觉得是互相看对象。我觉得心态要转变。你可以去看看介绍的对象是什么类型,说不定就遇见爱情了呢。就算不是爱情,也会多一个朋友。实在看不上的话,你完全可以不再来往。
十点人物志读者:我跟年长8岁的前男友通过工作认识,交往一年多,他非常浪漫,会给我制造各种小惊喜。但一次意外,让我发现他其实已婚,我被“小三”了,知道真相的我非常崩溃,从此不再相信爱情。想问,在感情上经历重创后,该如何重拾对爱情的信心?
梁永安:这是个值得讨论的复杂问题。中国社会是转型社会,传统和现代在过渡中,所以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是不稳定的,处于变动中与成长中。这个变化不是说这个人道德不好,而是生活。比如,一个人从乡村到县城,或者从县城到大城市,或者从国内到国外,他在这个世界的展开是不一样的,应该和什么人在一起的想法也在变化。
所谓的“被小三”,男方可能是一个比较轻飘飘的人。在原来的关系里,他觉得自己没有处于爱情中,所以他想要在外面,或者说想有变化,这是第一种可能。
还有一种可能是生活中的情不自禁,电影、小说里有很多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番经历,经历之后也会更加深切地意识到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人的心情、生存状态、精神状态都是处于灰度地带,是说不清楚的。
我们的内心深处到底想做什么选择,都会有新的认识,这就具备了成长性。
十点人物志读者: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男生,今年33岁。大学毕业后一心扑在工作上,也没有进入稳定的恋爱关系,想成家的我开始相亲,过程中我非常坦率,希望女方能月入过万,组建家庭三年内生小孩,但经常被女方怼“普信男”。想请问梁教授,在爱情中明确讲出要求是错的吗?
梁永安:这是一种变形的“门当户对”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他想通过婚姻来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
这种态度在我们的世俗社会中,还是很普遍的。19世纪的英国,一些男人追求工厂主的女儿,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这是名正言顺的,当时说出来一点都不惭愧,大家觉得很正常。
在今天,在精神领域分化的社会中,有的人选择了量化的标准,其实也并不少见。如果能够找到相应的人,对方也认同这个观念,那就行得通。这个世界的活法是多样的,不能说只注重现实的爱情就要被人蔑视。
只要两个人的观念一致,能很开心地生活在小世界里,这也是社会多元的一方面。
电视剧《浪漫的体质》剧照
十点人物志读者:我今年38岁,初中时发现父亲出轨,导致我恐惧婚姻。现在有一个交往八年的女朋友,女朋友希望结婚。但是我还不想进入婚姻,所以想问,这种情况是不是耽误女朋友了?不结婚的爱情能长久吗?
梁永安:从直觉来看,八年不离不弃的爱情,我觉得婚是应该结的。这里面肯定有两个人命运连接的东西。从你的讲述来看,你不是一个极端的自我满足的人。我遇到过其他的男人,四十几了,跟女友相处也有七八年了,他们不肯结婚,是害怕丧失自由,对婚姻有天然的不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并不能靠着一直不结婚去维系。
我的理解里,求婚是男性的必须要表达的东西。求婚有两重意义,一重是,男性社会中男性掌握了主导权,求婚虽然只是一种仪式,但是至少在这个象征意义上,求婚把决定权交给了女方,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尊重。
另一重意义是女性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她最大的期待是对方来求婚。加拿大有个故事,一个男青年跟女朋友交往了好几年,男生很内向,不好意思表达爱意。后来有一天,他到女孩家里,在温暖的烤火壁炉前面,只有他们两个人,男孩子终于鼓励勇气表达。他说,“我想问问你,你死了以后愿不愿意埋到我们家的祖坟里啊?”不管表达方式如何,只要男生表达了,女生就很欣慰,所以不要让女性在期待中惶惑。这是男性很重要的职责,也是他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正如访谈所说,当代年轻人面对爱情、面对生活,有很多焦虑,同时也有很多热望和期待。
在最新出版的《梁永安: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这本书中,梁永安老师选择了《苔丝》《面纱》《霍乱时期的爱情》《包法利夫人》《雪国》等10部经典小说,这些小说围绕着年轻人的成长、爱情、选择以及不同的结局......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大学选修了一门“爱情课”。在跟梁老师共读文学经典的同时,一起去探测爱情幽深而丰富的不同面向,理解爱、拥抱爱、大胆去爱。
原标题:《专访梁永安:单身时代,我们如何相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