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线精神”历久弥新|故事里的中车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三线建设”拉开帷幕。
在此期间,铁路牵引动力现代化步伐加快,内燃机车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的电机制造厂提供的电机数量不能满足铁路发展的需要,急需要一个新的企业担负此重任,中车永济电机公司(根据历史实际本文也用“永济电机厂”等称呼)应运而生……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8年7月,北上选址、挥师南下、翼城徘徊,选址小组在晋南跑了5个县,看了15个点,最终选取在永济建厂。
1968年9月,山西省革委会同意,厂址选在永济县中条山脉雪花山下,定名铁道部永济电机工厂。
1969年3月,第一批工厂建设者抵达永济,在乱石滩上扎根建厂。
△乱石滩上建厂
1969年10月,副总理余秋里转达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你们的永济电机厂上马要快,快,快。”
......
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在大迁徙大支援永济电机厂建设的洪流中,中条山迎来了来自北京、湖南田心、山西太原和大同等地的一大批拓荒者。在“一颗红心,支援三线”旗帜的感召下,他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肩负着历史使命来到偏僻的小县城,成为第一批中车永电人。
当时的永济电机厂也算是一个移民的小城。
湖南田心作为筹建方,就永济建厂提出纲领和文件,并派出几百名“精兵强将”,成为永济电机的第一支“军团”。
“1969年春节刚过,我们15名同志一路上火车转步行,步行又转火车,历时三天,步行近50里地,从株洲一路辗转来到永济……”翻阅1988年永济电机公司厂报《永电工人》(现名《电传动时讯》),永济电机公司建厂基建组组长赵玉树《筹建电机厂的几段回忆》让人一下子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70年代领导干部参加建厂劳动
“来到永济的第二天,全体同志便冒着寒风到厂址现场察看。中条山下,到处是乱石、坟堆、杂草、荆棘,同志们没有被这一片荒凉的景象吓到,满怀激情三五成群地议论着、争辩着:这里是大联合,那里是锻铸,这里是医院、那里是学校,好像一个厂房成片、住宅成行、生产热气腾腾、生活舒适美好的电机厂就在眼前......”赵玉树的回忆里,满是激情与奋斗,曾经的艰苦都仿佛只是悠悠岁月中的调味剂。
第一批来的还有100多个人来自北京。光看人数,就能了解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建设永济电机厂的期待。不敢想象——皇城根的人谁愿意离开祖国首都?但是,他们来了!这背后是一大批企业职工的举家迁移,靠的是崇高信仰下的无私奉献,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中车人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湘音、京腔一时成为永济电机熟悉的“乡音”,记录着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
“回想那个时候,单身职工住在山坡的帐篷里,带家属的住在附近村庄,食堂、菜店都住满了人,虽然住的艰苦,吃的也都是高粱、玉米,但大家干劲都很大,都想着早一天把厂建好,为国家多做贡献......”
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第一批拓荒者们住席棚子,睡草席床,洗冷水澡……但这些都没有吓倒他们,没有砖就自己制、没有房就自己建、没有电就自己接......
△修建铁路专用线
天道酬勤,他们凭借着抓紧三线建设和建立我国铁路电传动设备生产基地的责任感,凭借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为永济电机公司建业创业奠定了基础,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按照铁道部指示精神,永济电机厂要从1969年开始建设,1970年争取建成投产。然而直到1970年初,当时的永济电机厂也只建成了电机连、水电连、建筑连三个生产单元,人员不齐、设备无几,远没有形成生产能力。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永济电机的创业者没有向困难低头,“边设计、边基建、边投产”在工厂工艺设计完成后,便兵分两路,一部分同志在“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车和平整土地)的基础上破土动工,组织厂房基建,购置材料设备;另一部分同志准备在“席棚子”里试制永济电机厂的第一台电机。
△浇铸
“试制过程困难也不少,连个耐压机都没有,第一台简陋的耐压机是我亲手做的,连电压表都是自己改的。大家都像是给自己家里干活一样,材料非常懂得节省,配件也十分爱护,嵌线、装配都很细心......”建厂老同志舒晋在《永电工人》报刊发的《边基建边生产试制第一台电机》回忆中这样写道......
△70年代盖家属楼
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干部职工的劲头却很足,一心想着早建成、早投产。但试制的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当时永济电机厂所拥有的大型设备只有一台立车和一台龙门刨床,用它们加工电机机座的外圆困难还不算大,但内圆的加工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加工机座内侧的磁极平面,正常情况下应由立铣来完成,可在当时,上哪儿找立铣呢?
经过反复研究,试制工作组决定打破常规,在龙门刨床上加工。他们找来代用的加长刀杆,把它安装在龙门刨横梁的立刀架上,拆去立刀架子抬起退刀装置,把加长刀杆伸进机座中去加工。
△70年代盖厂房
见过龙门刨的人都知道,龙门刨床的工作台是在龙门刨横梁下往复运动,现在把龙头伸进电机机座中去了,万一控制不住工作台的运动行程,机座撞上龙门刨的横梁,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安全,老工人闫风岐设计了一套安全保险装置。他用一根木板,一头装在工作台上,一头装上一个形状像按钮的圆木头,再把龙门刨的悬挂按钮盒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万一工作台失控,这一圆木头就会压上紧急停车按钮,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经过试制组反复验证、严密控制、小心呵护,第一台电机机座终于加工完成。
△1971年8月抢建平房宿舍的情景
“轰~轰~”1970年9月,伴随着振奋人心的轰鸣声,永济电机厂首台4000马力内燃机车主发电机在简易厂房试制完成,也标志着工厂首个献礼工程——“国庆出电机”顺利竣工,这也揭开了永济电机厂正式投产的崭新一页。
红色初心不改 “三线精神”永传
1969——1974,经过五年建设,永济电机厂基本建成并开始小批量生产,当年生产电机160台。一切的一切正在慢慢步入正轨,家属楼盖起来了,俱乐部建起来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热闹起来了,技工学校、职工大学,企业发展力量积蓄起来了!
△职工俱乐部
与全国无数三线建设者们一道,永济电机开拓者们在火热的三线建设战场,十数年如一日,攻坚克难,创业创新,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建起一座座厂房、攻克一项项技术、解决一件件难题,他们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在中条山下凝聚并践行着“三线精神”,浇铸出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战略大后方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布局的调整优化初具雏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泽被后世。
“献完了青春献子孙”,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在这里安了家,他们在生活上甘享低标准,在工作上坚持高标准,以高昂的斗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我国铁路历次大提速中澎湃的“中国动力”积淀起最宝贵的财富,为这座山脚下的小城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工业文化与城市文明,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谱写出独属于中车人的建设者之歌。
△电机技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三线精神”弦歌不辍,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步入新时代,中车永济电机公司将融入血脉的“三线精神”传承凝聚到“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的中国高铁工人精神之中,激励着新征程上的中车人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在陕西西安、在辽宁大连、在吉林松原、在山东东营、在甘肃酒泉,在印度,在巴西,在捷克......国内国际、大城小镇、陆地海洋......永电人怀揣着梦想,凝聚着无穷的精神力量,他们无惧每一次从零开始,无畏每一场拓荒开路,他们让“中国动力”的能量遍布全球。
△电机中学
一代代中车人像前辈们一样,披星戴月、跨越山海,赴一场小城之约,报一场大国之梦,乘着新时代的春风,谱写属于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作者:中车永济电机 李宁
故事里的中车专栏已开启,今后中国中车会持续更新此专栏内容,内容将收录在#故事里的中车#合集,大家敬请期待!
— —
原标题:《“三线精神”历久弥新|故事里的中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