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米造车,越晚越香?
题图 / 图源:网络
出品|新品略财观
作者|吴文武
雷军的小米造车梦还有多远?
01 小米造车取得关键一步?
新品略财观关注到,8月24日,据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称,小米公司已经获得造车资质。
该消息来源最先由外媒引述两位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称,负责监管中国汽车行业新投资和产能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本月早些时候已经批准总部位于北京的小米公司生产电动汽车。
不过,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小米公司官方的证实或者官宣。如果消息属实,意味着小米的合资企业是自2017年底以来第四家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合资企业。
自小米汽车官宣以来,市场一直传出小米造车的各种消息,比如零配件供应商曝出设计图,网上曝出车型谍照、预期售价等消息,不过当前市场最为关注的是小米造车的资质问题。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行业普遍预计小米或将承接北京宝沃汽车的造车资质,但这一消息始终没有得到小米官方的证实。
新品略财观也关注到,英国《金融时报》8月7日报道称,因为资质审批问题,百度、小米、滴滴等科技公司后来者造车梦受阻,甚至有一家公司的一名员工表示称,我们有数百名工程师在干等着。
近期,百度联手吉利共同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集度汽车,低调地更名为极越汽车,变成吉利旗下品牌,极度汽车官网更名为极越汽车机器人,这一变动也被外界解读为百度因为资质问题而造车梦醒。
被外界誉为是“华为前太子”李一男创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自游家,投入了35亿元,还发布了车型,最终也是因为未能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问题,而猝然退场。
车企造车的关键一步就在于必须要获得生产资质,这就好比是“准生证”。几家先行造车新势力也都曾因造车资质问题,不得已选择传统车企代工来“借鸡生蛋”。
比如,蔚来汽车找江淮汽车代工,小鹏汽车最开始是由海马汽车代工,理想汽车也是花重金收购力帆汽车才获得生产资质。
小米一直在推动汽车业务,比如,加快北京亦庄工厂建设及测试等,小米也一直在积极推动造车资质申请一事。
另据界面新闻报道称,曾有小米员工对其记者表示,员工私下经常就造车资质进行讨论,认为这件事不官宣,其工作就难以进入完全踏实的状态。
可见,小米一直因为没有获得造车资质而十分焦虑。不过,此次市场再次传出小米获得了造车资质的消息,相较于前几次有更高的可信度。
小米是否真的获得了造车资质,只能等待后续小米官宣才能确认。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对小米造车来说将会是关键一步。
《证券时报》记者就此事向小米问询时,该公司延续缄默态度,向记者明确表态“不予回应”。
02 新能源汽车时代已变
小米的造车故事开始于2021年3月底,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发布会上官宣造车,并表示未来十年小米将投入100亿美元造车,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自己亲自带队。
对于小米造车的未来,雷军表示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此后,小米开始为汽车业务招兵买马,投入研发,整合资源,建工厂等。
然而,时至今日,自小米官宣造车已经过了800多天,距离其最开始确立的“2024年实现量产”的计划目标越来越近,但小米造车依然很神秘。
不过,在新品略财观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近两三年以来已经发生骤变,行业更新迭代加速,竞争厮杀已经十分激烈,行业内卷加剧,而行业环境的变化对后来者小米而言有着诸多层面的影响。
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从销量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从2011年不足1万辆增长到2022年的688.66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4.52%。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也从2011年的0.04%快速增长至2022年的25.64%,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年提高。
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从2010年之后,特别是2015年至2017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膨胀期,包括以小鹏、蔚来、理想为代表的几十家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如今,一大批PPT造车的车企已经阵亡,有的车型没量产就已经破产,很多都是昙花一现,但对已经活下来的企业,比如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品牌来说,就已经占据市场先机。
而小米是在2021年初才官宣造车,对当时的小米来说,新能源造车的市场先机已经没有了,甚至是错过了市场先机。
不过,小米从来都不是先行者。比如,小米不是手机业务的先行者,进入手机市场时,行业发展已经很成熟。
小米并不想做探索者或者先行者,学习苹果的产品思维,雷军把小米手机成功打造成互联网知名品牌,以性价比策略而赢得市场。
所以,在造车这件事上,小米此前一直是持观望心态,雷军也看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最开始就投资了小鹏汽车,这种观望和犹豫的心态,让小米错失了市场先机。
造车同样是与时间赛跑,新能源汽车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尤为迅猛,如果站在车企角度来看,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市场培育期。
比如,蔚来定位高端,挑战传统BBA市场,理想定位奶爸和家庭,错位竞争,发展势如破竹,而小鹏则吸引了一大批爱好科技的用户群。
率先全面转型,全面发力新能源的比亚迪,吸引了一大批传统用户、新能源汽车爱好者,以及新一代年轻人等用户群体。
先下场,把产品摆到用户面前,让用户体验和购买,赢得了客户认可,这也是个市场培育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期已过,先行的造车新势力们已经赢得了客户的认可。
如果说,小米错失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先机,也错过了市场培育期,更为尴尬的是,当前行业已经进入大洗牌期。
2018年,特斯拉这条鲶鱼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搅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活力,包括不造车的华为也推出了合作车型也曾掀起一阵市场浪花。
虽然一大批造车新势力已经阵亡,现在市场上就剩下了少数的玩家,竞争还在加剧。
进入2023年后,特斯拉带头掀起降价潮,对整个行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更无情,未来肯定还会有造车新势力会倒下,洗牌潮会加速。
可见,自小米官宣造车以来,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经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留给雷军和小米汽车了更多挑战和思考题。
03 小米造车,越晚越香?
上周,雷军刚进行了一场年度演讲,讲了动人的故事,讲了one more little thing第二代机器狗,但对小米造车的进度全程闭口不谈。
而在去年的年度演讲中,雷军还曾高调表示,自动驾驶将是小米第一个突破方向,采用全栈自研算法。
小米财报数据也显示,小米不断向汽车业务投入,2022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投入为31亿元,汽车业务团队规模约为2300人。
雷军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无论是在金山,还是后来创立小米,都很成功,雷军很有个人魅力,也很有情怀,无论是在互联网界,还是投资行业,以及在企业家群体中,都很有影响力。
甚至可以说,雷军的个人魅力对小米的成功功不可没,时至今日,雷军的粉丝和小米品牌的忠实用户和粉丝,也都十分关注小米汽车业务。
大家都知道,小米手机为发烧而生,外界普遍猜测,小米汽车,同样也会为发烧而生,这些粉丝群体用户未来大概率是小米汽车的第一批“尝鲜”用户。
市场也一直传言称,小米汽车要造年轻人的第一辆电动汽车,主打性价比,自动驾驶,网上也曾流传出小米汽车酷似跑车的造型概念图。
如果放眼新能源汽车行业,自动驾驶、科技,甚至是性价比等概念,已经被小鹏、零跑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用过了,所以未来小米汽车必须要拿出独特的亮点和核心竞争力,或许才能一鸣惊人、惊艳市场。
汽车是中国家庭除了买房之外的第二大件商品,车和手机是两个完全不同属性的商品。
造车和造手机完全不同,已经活下来的造车新势力谁都经历了九死一生。手机市场的玩法、打法和招数,并不能照搬到新能源汽车业务市场。
所以,在新品略财观看来,靠雷军的个人魅力和小米的忠实品牌及粉丝完全不足以支撑起小米的汽车梦。
当前小米在手机业务上面临增长压力,所以雷军和小米不得不押注造车业务。
小米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投入上有沉淀,这一点不需要质疑,但将技术转化为商品,也需要时间。
而且造车是一项长跑运动,比的是耐力,研发周期长,需要持续投入巨资,这一点对小米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有财经新媒体就曾分析过,小米面临业绩与现金流下滑,市值下跌,现金储备也从2020年达到顶峰后出现逐年萎缩的现象,小米未来或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资金压力。
有数据显示,小米2020年-2021年总现金分别为1080亿、1044亿,2022年下滑至881亿元,到了今年一季度,现金储备略有回升,为946亿元。
何小鹏曾感慨,造车200亿元都不够花。李斌也曾表示,要成为一家有竞争力、可持续的新造车企业,至少需要400亿元的资金储备。
就算小米这次已经获得造车资质,但距离量产仍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资金投入。
未来小米汽车上市后,在品牌宣传、门店建设、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件件事都要花钱,而且小米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建工厂,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投入。
如今,距离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既定目标时间越来越近,小米别无选择,只能加速跑,早日量产,小米汽车最终交给市场和时间去检验。
人们常说,好饭不怕晚,但在造车这件事情上,这句话显然并不适合。
所以,对小米汽车而言,就算取得造车资质,才是真正的开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