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鼓励能人返乡,乡村要“接得住”

澎湃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2023-08-24 13: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这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人纷纷离开村庄,奔赴城市。但是,乡土始终是中国人最深沉的牵挂。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组织农民在乡建设,倡导大学生到乡建设,吸引农民工返乡建设,引导企业家入乡建设。引导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回乡参与建设。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

而在更早些时候,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

此番九部门《方案》虽未提及“新乡贤”,但从列举的各路能人看,与“新乡贤”大体吻合,但更宽泛,像大学生、农民工等充满活力的群体均被纳入文件覆盖范围。这也表明,唯有吸引更广泛的群体,招徕更充足的人才,才有可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让乡村生活更美好,关键在人,在人才。有了人,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可为。

2023年3月7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乡村田园,金灿灿的油菜花争奇斗艳,与村庄民居相映成趣,金色乡村美不胜收。视觉中国 资料图

乡村人才引进,不妨讲“情怀”

乡村振兴,人才从哪里来?在各大城市都在放大招“抢人”的语境下,乡村面临的压力不小。

也因此,乡村的人才引进,在政策之外还要多讲讲“情怀”。不管是此前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三支一扶”,还是现在鼓励能人回村、退休人员返乡等,“我的家乡我建设”,均体现着道德的号召力。

家乡呼唤游子,游子惦记家乡,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吸引在外的企业家、退休人员回报桑梓,回村建设美好家园,无疑是一条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在地理环境、人力资源和生产方式三大要素中,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当今的乡村,缺资本、缺技术、缺市场、缺思路,但最缺的是人才。

因此,考虑到当下很多人都有回报桑梓的愿望,恰到好处地用“情怀”加以疏导、激发,这些从外边回来的乡贤一定会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从乡土社会角度看,吸引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等回乡定居,也有助于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这部分群体原本在城市中生活,他们本身有叶落归根的愿望,也有服务家乡的热情,其本土兼外人的身份,也使其具有了一定权威,必将在未来的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

据报道,2021年以来,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目前已有超过10万名公职人员回乡参与规划。换言之,如果能够引入有情怀、有能力的企业家,就可能整合乡村资源,提升乡村发展能级。比如以产业为导向搞乡村开发,将农村信息化、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植入乡村。

还需户籍、土地、医保制度跟进

必须指出的是,在外的能人、故人回村,固然是回来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但同时,有关各方也应做好各种保障,跟得上人们回乡的步伐。

比如,退休人员回乡定居,住房的问题如何解决?农业农村部此前曾表示,将“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妥善推动解决返乡下乡人员居住问题”。

湖北省政协委员释妙量、谭远春就曾建议,应允许城市退休人员回祖籍、出生地、长期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继承或者购买宅基地,重修或建设房舍。对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近日答复称,城市退休人员可以继承和租赁农村的房屋,鼓励与村民合作建房,但不能买卖或继承宅基地。

土地问题是大事,涉及主体和利益关系十分复杂,不宜过于激进。不过,这个问题也确实绕不过去,必须面对。如何平衡返乡人员安居与土地权益,仍有待深入调查研究,无论如何,回去的人住哪里?租还是买?如何保障双方权益?这些都需要通盘考虑。

要知道,返乡居住也是大事,能不能安于所居,关系到政策的效果,也关系到返乡人员和本土人士的融洽相处。

还有,返乡人员的医保报销等等,也应有所响应。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和统筹地区已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并联网运行,符合规定的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可以实现直接结算。但具体操作仍有不少麻烦,应进一步降低门槛。

此外,城镇户口的返乡人员户籍如何处置,以及当地的一些惠农政策措施,是否惠及返乡人员,也应有所安排筹划。

用法治和环境留住返乡的能人

毋庸讳言,乡土社会之所以为乡土社会,除了温情之外,也不排除有某种不易察觉的拒斥排外心理。

据媒体公开报道,2018年,大学生毕业生刘正轩回老家湖南邵阳洞口县养虾,连续两年遭遇村民偷盗、哄抢,损失惨重。去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余女士回乡投资百万种千亩南瓜,也连连被老人“组团偷窃”。类似事情当然是个例,但如何切实保护返乡能人合法权益,让外面的人才能回得来、留得住?

一方面,要结合乡村实际,就事普法,以案明理,把法治思维渗透进乡土社会,让农民知道并遵守基本的财产权。乡村有乡村的认知逻辑和行事规律,比如人情为大、法不责众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必须逐步纠正。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要下大力气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公平公正做好仲裁,营造好政策环境。《方案》中也提到,要畅通人才回引渠道,破除要素下乡壁垒,营造回报家乡的良好政策环境。

能人返乡、企业家下乡只是这一行动的结果,而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把事情办成、办好,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才是终极目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通过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下乡,不断补齐乡村建设的短板,持续激发各路人才的内驱动力,切实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些理念、利益冲突并不奇怪。只要有人群,就会有利益之争。而争执本身,恰恰也是明晰规则的机会所在。因此,吸引能人返乡的同时,持续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乡村。那是出发的起点,也是心灵的归宿。在外多年回到乡村,身心都很熨帖,仿佛一直就在那里,这其实就是传统中国绵亘久远的乡愁。乡愁缠绕着人,也会成为激发人们干事的动力。只要利用好返乡人才的热情和能力,就能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生活更有奔头。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