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许倬云:火药和罗盘是中国人的发明,却促成了欧洲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许倬云
文/许倬云
近代的开始有主权国家出现和宗教革命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是互相关联的:只有经过宗教革命才能将公教秩序推翻,而经过主权国家的成立,人们才能有所归属和有所认同,觉得自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民族国家这个新的共同体,成为凝聚国民实力的中心。但是,单单只有这两件大事,中古的转变不会走向日后的方向。现在我要讨论的是另外两件大事:一件是14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大瘟疫;另一件是大洋航道开通之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前者跟上述的两件大事相辅而行,也是因果关系的“因”,后者是因果关系中的“缘”。
世界何以至此
作者:许倬云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5
大瘟疫反而推动了工业生产
先说14世纪下半叶的大瘟疫。这次瘟疫,在不到十年内蔓延到全欧洲,夺走了不少于三千万人的生命。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也不过一亿,三千万生命就等于是三分之一的人口了。最近英国的考古学家和医学家合作,研究伦敦公墓那个时期留下来的古代遗骸,得到的结论与上述文献记载的数字相符合,也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黑死病。
黑死病笼罩下的中世纪
这次大瘟疫之后的15世纪到17世纪,还不断地有同样的瘟疫继续发生——三百多年来,欧洲的人口始终没有恢复到原有的一亿左右。人口减少,土地面积不变,对于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欧洲的农业发展不可能和中国一样走向劳动力密集的精耕农业。欧洲的农业形态,自中古以来就是粗放式经营,加之人口的大量减少,农业的发展更是依赖人力以外的劳力。比如说,巨马大犁深耕的大面积耕种,也不能脱离轮耕的三圃制[1]。欧洲的农村,长期维持着林地、牧地、农地混合的形态。混合形态下生产的农业产品决定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维生资源很丰富,食品也是多样的。如此形态的农业,为后来靠机器耕耘的大田经营的模式奠定了基础。
劳动力减少,不只在农业方面,城市中也一样。在城市中,少数的劳力要生产足够社会使用的产品,也逐渐形成许多劳工联合在一起的作坊业。在同一个作坊之中,整个加工流程切割为不同阶段的工序,每一个工人操作一定的工序,联结成串,共同制作一个成品。作坊的生产,因为是有组织的合作,可以生产较大数量的产品,也可以用标准化的生产取代个性化的精湛手艺。相对地,中国的手工生产常常是在农舍之中,以农余的劳力制作由个人单独完成的手工艺品。所以,中国的工艺产品,虽然成品精美,但很难实现标准化,因此数量不多。欧洲的这种发展方向,可以大量生产标准化的成品,也奠定了后来工业革命的基础。
人口减少,每一个人能够分摊的财富数量以及资源数量就相对地比较多了。于是,虽然欧洲有因瘟疫而来的死亡阴影,但生活标准却是相对地提高了,城乡之间的生活差距也相对地缩短了。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加,这个现象本身说明,一个收支平衡的经济体,在失衡后反而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许倬云文明三书(三千年文明大变局+世界何以至此+我们去向何方)
作者:许倬云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
新航道和美洲大陆成为财富之源
促进消费,还需要有额外的刺激,新航道的开辟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正配合着这个需求,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增加了意外的资金和资源。14世纪至15世纪,伊斯兰教已经在中东和东欧有了迅速发展。那时候的地中海东岸和地中海地区相比,文明程度与生活水平都较高。这个地区得以赚取的巨大利润,有相当大的原因是占据了东方和西方贸易中转站的位置。中国生产的瓷器和丝绸,无论是经过陆路还是印度洋的海路,都必须经过中东地区才能进入欧洲市场。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生产的香料,经过红海或波斯湾进入欧洲,同样要经过中东地区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伊斯兰教世界因此获得大量的财富。它一方面征收过境税,另一方面商品又可低价购入,再以高价向欧洲发售,赚取巨大的差价。地中海地区的城市商人早已累积了经验,发展了一整套国际贸易机制,如信用贷款、合伙经营等,这些都是未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经验。可是,由于中东伊斯兰教地区的盘剥太甚,欧洲的客户感觉无力承担,必须寻求其他出路。于是,寻找新航道绕过中东伊斯兰教地区,就成为欧洲商人必须进行的工作。
如果欧洲商人要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只有绕过大西洋进入印度洋这一条路。在欧洲的西边,有三个国家可以担任这个工作:一个是葡萄牙,一个是西班牙,一个是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早着先鞭,将国际贸易转移到新航道上。新航道的开辟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们不必细说。其结果是,葡萄牙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方面建立了一连串的中转基地,建立了成功的转运系统,将东方的商品经过大洋航道运载到欧洲的西岸,再分别运送到欧洲各地的市场。于是,本来处于欧洲边缘的英国、葡萄牙、西班牙,反而成为在大洋航道贸易上最占便宜的国家。伊斯兰教地区可以赚取的利润,相当大的一部分转移到了新航道上。后期的发展,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竞争不过荷兰和英国,最后得到最大利益的是英国(至于它们如何竞争,我们将来再谈)。大量物资能够进入欧洲,对于东方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刺激。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和日本享有三百年的贸易顺差。就欧洲本身而言,新获得的财富最后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只能获得少数余利。
哥伦布发现美洲虽属偶然(众所周知,哥伦布至死还一直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但却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乃是人类社会终于走向全球化的关键一步。在这一片广阔肥沃的土地上,原住民印第安人已经积累了几千年的财富。玛雅[2]、印加[3]这两大帝国,文明水平不低,也有复杂的帝国统治机制和繁荣的城市经济。美洲本身生产的黄金、白银,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绝大部分已经集中于这两个大帝国。西班牙人征服中南美,用卑鄙的手段劫持了印加皇帝,赤裸裸地掠夺了印加帝国长期累积的黄金和白银。这些黄金和白银的价值,我们现在已经无从估计,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贵重金属的总数量,超过亚欧两大洲曾经累积的数量。我常常将之比喻为天上掉下来的第一篮金子。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是凭借这一篮金子作为原始本钱起家的。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国际贸易的经验成为资本主义的起源
最初,大量财富流入西班牙、葡萄牙,但是,这两个国家的贵族没有经过宗教革命的洗礼,也没有发展近代的国家机制,他们只知道拿掠夺来的财富享受奢侈的生活。贵族们的用度豪奢,西班牙的工人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反而是中欧城市的工人们,推行了作坊制度以后,在产品的质和量上都有巨大提升。中欧地区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德国,终于在日后成为欧洲工业化的主要基地。在这些城市之中,作坊生产模式逐渐蜕变成大工业生产制度,而许多熟练的劳工,成为城市之中主要的劳动力。
大西洋东岸,英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竞争的结果,是英国取得了胜利。英国是个海岛国家,孤悬海外,资源不多,能够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是由于他们长期累积的大洋航海经验。16世纪晚期,英国已经在竞争中占上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大量移民美洲。在对美洲资源的竞争过程中,西班牙步步退缩,只据有今天的中南美。在北美地区,英国击败了法国,取得北美广大的领土。新大陆的资源和生产能力滋养着英国,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权的国家。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后,蒸汽动力代替了人力和畜力,这是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从此,人类掌握的热能源,从煤一步步提升到今天的核能,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提供了动力。用蒸汽动力来代替人力和马力,其根源还是在于欧洲劳力缺乏,必须用人力以外的动力。相对而言,中国当时利用自然资源作为能源,大概只限于水力、水磨、水碓等都是自然资源的直接运用,没有经过欧洲以热能作为动力的工业化过程。
许倬云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许倬云说中国+
中国文化的精神)
作者:许倬云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
地中海国际贸易的经验,如信用贷款、合伙经营、航海活动、海运保险等制度,都是在地中海的商业城市中逐渐发展出来的。18世纪的英国,已经发展出这些经营手段作为海外贸易的运作模式。英国的经验推广到中欧和大西洋西岸,成为欧洲和美洲经济的内核模式,这才是资本主义的起源。
我们也不得不提一下,在大洋航道开通以及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欧洲的海商集团,依仗船坚炮利所向披靡,使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中各种土著人群,甚至在中国、中东和印度等这些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撄其兵锋。然而,历史的悖论在于:火器是从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发展起来的热武器,大洋航行需要的工具——罗盘,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属于中国人的两大发明,却促成了欧洲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培根[4]才说“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曾改变了整个世界”。除了上述两种发明以外,另外一项是活字印刷技术,它使得知识更容易普及。这也是近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今天回头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人自己的四大发明,却没有在中国自己的领土上发挥应有的功能,以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竟是在欧洲发生,而不在中国——造化弄人,历史何尝不也在弄人?
许倬云
注释:
[1] 三圃制 亦称“三区轮作制”,耕地分区轮作法之一,盛行于中世纪欧洲国家。耕地分成三区,每年一区休耕,两区分种春季作物或冬季作物;作物也在各区轮种。
[2] 玛雅 玛雅人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玛雅帝国是在前3世纪就出现的都市国家,据说全盛时期人口达到1400万,10世纪后开始衰落,16世纪为西班牙殖民者所毁灭。玛雅人有象形文字,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在数学、天文学、历法、建筑、石雕和玉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史称“玛雅文明”。为美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 印加 南美洲西南部的印第安人古国,“印加”即“太阳的子孙”之意。约自12世纪末起,秘鲁库斯科谷地的印加人逐渐兼并周围地区,至15世纪中叶形成强大国家。16世纪最盛时,疆域北起哥伦比亚边境,南至智利中部,西濒太平洋,东达亚马孙丛林和阿根廷北部。印加人口约1000万,农业发达,建有完善道路系统和雄伟建筑,一般称为“印加文明”。1533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4]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原文节选自《世界何以至此》,许倬云 著, 九州出版社 出版)
许倬云(Cho-Yun Hsu),江苏省无锡市人,1930年7月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史学系,1956年获文科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进修,1962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等职,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校聘教授。1986年当选为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九十年代以来,许倬云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历史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1980年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著有《万古江河》《许倬云说美国》《心路历程》《历史学研究》《求古篇》《开心篇》《西周史》《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挑战与更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现代伦理寓言-东游记》《历史分光镜》《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组织》、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Han Agriculture、Western Zhou Civilization等专著,另有专文及百科全书专篇一百余篇。
原标题:《许倬云:火药和罗盘是中国人的发明,却促成了欧洲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纯粹名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