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7个“老派”瞬间,看到流泪
本期内容来自文化有限vol.190《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最好的怀念是怎样的?》下的听友留言。
急速变动的今天,依然有人在坚持一些“老派”习惯,是家族记忆,个人坚守,也是对时代轻微的抵抗。在《老派少女购物路线》的作者洪爱珠看来,外婆、妈妈一代代传下来的菜式,是她追忆亲情的支点。
在文化有限播客vol.190节目下,很多听友留言投稿了自己的“老派”时刻。老派是一种生存之道,在人人渴望前卫新潮的世代,不妨老派一点。
01
@菲比在看书
这本书看第一篇就泪目了,因为想起我妈妈的离世。
三年前我新家刚装好,妈妈就生病了,一直到去世也没机会来一次,只给她拍过几次视频看,但是厨房里也摆着很多妈妈买的餐具和锅子。
现在做一些妈妈爱做爱吃的菜式的时候,就很后悔以前妈妈给我讲做菜诀窍我都在溜号。总感觉健康的妈妈还会活很久很久,再给我做几十年饭,没想到我们母女的缘分只够我吃二十多年妈妈的饭。
@AAA宇宙废话批发李姐
91年,老派时刻,大概就是独居的时候,自己凭着记忆,做小时候妈妈会做的时令蔬菜:凉拌茄子、卤面条、胡辣汤。
那天自己出去买了各种食材做了8岁吃过的家庭版胡辣汤,怀念着无忧无虑的四年级,体会着妈妈作为一个女性,要同时面对工作、养娃、操持家庭、一日三餐的辛苦和强大。
但是我这体会,晚了二十多年,也没办法让她知道了。那天吃着胡辣汤,自言自语:“妈妈你看我做饭水平提高了呢。”大概这就是最好的怀念吧。
02
@吧嗒吧嗒tt
当外婆走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发现从小吃到大的、外婆最拿手的一道菜“凉拌鸡”,好像再也吃不到了。不管妈妈姨妈怎么做,都再也不是外婆的那个味道,即使是配料制作步骤都一样,就是缺了一点儿你说不上来的东西。
在那一刻,我也突然变得警惕,想留住什么。我是成都人,从小家里人都变着法做好吃的,每年春节一桌也是十多道菜,在我印象里,外婆永远都在小时候家里那个狭长的厨房忙碌一天,到晚饭点就变出一桌菜来,我总是喜欢跑到厨房偷嘴,提前为大家子品尝美味……
后来外婆年纪越来越大,我越长越高,外婆越来越矮小,佝偻着背,左手扶着灶台,右手拿着瓢铲,妈妈姨妈也进来帮忙,厨房显得更小了。再后来搬了新家,再后来外婆走了。
谢谢《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和文化有限,我准备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Lanie
最后的独白配乐让我眼泪止不住流下来,我突然很想很想外婆,想起过年时拥挤的厨房里蒸笼上冒起的白烟,里面有胖乎乎的馒头,没放糖吃起来却是甜的。
外婆有一口老旧的奶锅,她用这个锅给我做饭,不知道放了些什么,做好后要放到洗碗池里,池底有未流尽的水,只需片刻拿起来用一把大勺子用力往锅底铲、翘,最后拌匀,整锅饭就点缀了很多金黄的饭粒,外婆说这叫“香香饭”,饭里的锅巴最香了。
外婆煮的面,清汤,除了有些酱油的颜色,其他什么配料都没有,吃起来鲜香到不可思议,我一直觉得神奇,这是外婆才会施展的魔法。长大了才知道,外婆自己炼制猪油,每每给我下面就放上一大勺,我吃饭的鲜香是猪油的味道。
小时候生病,我什么也吃不下,唯独米粥愿意吃。外婆给我熬米粥,总是一直用勺不停搅拌,她说这样熬的才香才浓稠,一定要慢慢搅拌,勺贴着锅底,这样粥里的气泡才不会炸出来烫到人。一直到现在,我给孩子熬粥也还是这样,用最普通的锅站在锅前细细搅拌,好像外婆对我的爱跟我对儿子的爱都一圈一圈搅拌了进去。
外婆已经不在了,我也快四十岁了,每每想到外婆还是会流泪,她有太多太多东西刻进了我的心里。我的老派,可能就是做着跟外婆一样的事,延续着她的习惯,记着她做饭时跟我说的小技巧,甚至在厨房里的背影也越来越像她吧。
@三角猫露西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十分想念我姥姥做的筱面。小时候就是吃姥姥做的筱面鱼筱面窝,浇上茄子卤,超级好吃。把书放下就给我姥姥打电话,问她家里有没有夜面,周末回去给我做点。
我姥姥特别兴奋,中午一边吹着电扇一边搓着筱面鱼鱼,还让我给她拍视频,说自己八十多了还这么能干。只可惜她很久没做过筱面了,没把握好,面做软了,她很懊悔,我照顾她的面子,把软塌塌的筱面都吃了。
03
@万万-
在这个出行已经不用取票的年代,我仍然坚持在车站取出车票,好好保存。和男朋友大学四年异地恋爱,攒了200多张车票。月初的时候我们就坐动车见面,月末的时候他就坐一夜的绿皮火车从济南到烟台找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幸福而满足。今天,是我们在一起的六周年纪念日,我在滨州,他在北京,希望我们再努努力早点结束异地恋,让这些年的“车站相遇又别离”早早变成“我们一起走遍万水千山”。
04
@Jadore22
年初爸爸刚刚过世。他一直是家里的大厨,红烧鱼、海鲜等等美好的味道永远的停留在记忆里。从确诊到去世的一年时间里,每一次他做的菜都让我想落泪,最后一个画面是爸爸扶着腰、弓着背,在厨房炒我最爱吃的孜然炒肉。又是想念爸爸的一天。
05
@Tttttxy
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的我,怀念着军人爷爷熬的那一锅合子稀饭。爷爷曾说,行军路上为了解决大部队的口粮,会把白米、粉丝、面条、花生等等手边有的食材,根据熟的快慢程度不同,逐个放进锅中,咕噜咕噜。
我也曾听到过这美妙的旋律,等待的过程既美好也漫长,等到一整锅稀饭熬好,早已饥肠辘辘。爷爷拿出大碗留上一大勺,配上奶奶腌制的豆腐乳,别提有多美味!
爷爷去世后,盒子稀饭的味道我再也没有感受过,不会做也不愿意去做,害怕勾起当时的回忆,甜甜的可是再也不会有的味道。亲人离世的时候,还不是最悲伤的,最怕的是回家后空空的冰箱、皱皱的床单、桌上无人收拾的混乱场面。
@Phoebe TzUR
小时候我们没有羽绒服,那时候冬天的时髦衣服叫滑雪衫,特别耐寒。当时的人喜欢戴袖套,一件衣服会穿很久,怕脏怕洗怕没了衣服穿,还要留给弟弟妹妹。袖套现在很少人戴了,衣服脏了就扔了再买,甚至买了来不及穿。
说到电视、报纸,想起以前爷爷是知识分子,认识字,总是看报纸,用圆珠笔划线。他总爱看戏曲和《法治在线》,不允许我看动画片,为了看电视我只能和他一起看那些节目。可惜如今也没能成为曲艺家或者法律从业者,但是我很想念爷爷奶奶,再也看不到他们了。
06
@贝德丽采August
老派对我来说好像有点集体记忆的味道,尽管被新的快速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但仍然会像在家时听到看到经历过的那样,自己做饭很少点外卖,每周一次大扫除,每天听新闻……
这些方式都有它由来的种子,记忆里妈妈做凉菜时的黄金配料,爸爸万年不变的卤肉流程,大年初一一家老小吃一锅“大棒骨”,不论早晚爷爷每餐都会泡一壶茶,还有饭后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陪奶奶看中央三台的文艺节目。
当我在大城市极度疲惫回到家时,看着这些老派的捍卫者们仍过着简单古早的生活,心里的焦虑和不安消解了好多,一顿饭让一切问题好说。
07
@匿匿_ni
在我们家吃饺子时,醋一定是要用热油葱段炝过,然后加适量水煮开,调和盐和酱油即可。因为炝过的醋更酸,每人小碗里装半碗,再添些自家炸的辣椒,蘸饺子吃别提多香多美了。从小自家一直这么吃饺子,以为别人家也这么吃。
后来上大学去外地,偶尔出去吃很流行的东北饺子,才知道别人吃饺子就是直接往碟子里倒生醋,再调和酱油和辣椒直接这么生蘸着吃。看见这样的吃法,只觉得好省事,也因出门在外,也并没有一口锅给我去炝个醋,就只能入乡随俗。
放假回家后家里后,才可以吃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妈妈牌饺子及妈妈好好炝出来的醋,才觉得这顿饺子吃得安心且舒适。这个习惯一直被我延续着,但凡吃饺子,一定是要自己亲手包,醋要炝过的。
出门在外,自己包饺子暂时实现不了,但蘸醋还是可以好好做的。前几天实在想吃饺子,就去超市买了速冻的,回来煮好之后,认认真真按照妈妈的手法步骤做蘸醋。当尝到锅开之后的第一口醋,我就知道今天这饺子指定吃得香。
哎呀,说得我又想吃饺子了......
08
@老顾_LIGK
当年跟先生刚认识没多久,约了三两次之后发现大家都是爱美食之人,他就带我去吃粥档,就是很朴素的白粥配上他很爱的潮州酸菜和一碟打冷。回家跟我爸说,老爸说看来他已经把你当自己人了:)
09
@逃亡的小狗狗
前段时间跟朋友一起出去玩,四个人睡在大通铺里,两个人在专心玩手机,还有一个试图入睡。我努力挑起话题,他们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上几句。让我怀念以前人类不那么依恋手机的时候,睡觉之后能够跟枕边的人聊到睡着或者彻夜畅聊。这也不是老派吧,就是一些让我怀念的东西。说到这里好想哭,怀念那些有人愿意和我一直吧啦吧啦到睡着的时光。
10
@世乐生
作为90末生人,对身边感受最明显的“老派”时刻,莫过于过年时爸妈对老传统的坚守。因老家在农村,种种仪式颇多讲究。单就祭祀这一项,便须全家出动,里里外外跑动数十趟,前前后后忙碌多时方能将祭礼完满。也正是这些时刻才能感受到万物有灵,感受到人对天地、对神灵那种廖诚的敬畏之心。
对这本书很有共鸣的是那句“我认识我妈的时候,她早已是妈妈了。”随着妈妈年龄的不断增长,最近我也时常在想妈妈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妈妈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经历......所以趁着暑假在拼凑妈妈的少女时代。
也有努力跟90多岁的姥姥交流,试图留下一些关于姥姥的记忆碎片。想起《秋园》里提到“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付诸笔尖让更多人看到固然好,但是即便只有零星的记忆碎片,也能唤起前行之人深深的怀念。
很喜欢“小厨情物”里作者对继承自妈妈的厨房遗产的描写,记得那柄冰勺,那块砧板。“将回忆温热,将从前日子反复记得。”短短数字,却蕴藏无限温暖。也开始慢慢留意家里的老物件,若回忆太沉重,便寻一物什载之。
11
@吴东家
工作以后给自己买的第一个礼物是手机,第二个礼物是投影仪。
每天回到一个人的出租房里,第一步打开投影仪,点开b站,放个电影或者综艺,这味道开始熟悉了!什么味道?小时候放学到家第一步打开电视,调到最小音量,如果听到楼下爸妈停车声音,赶紧关掉电视,摸摸电视大屁股,企图用手散热。只是现在看电视已经正大光明,少了一种紧张刺激,多了一些安心的味道。
第二步,洗完澡慵懒靠在沙发上,最近越来越喜欢看b站的暑期动画直播:柯南、蜡笔小新、哆啦A梦,当然还有韩剧、综艺,弹幕飞起,这氛围也有了!什么氛围?每日18点30分,我们福建地方台就会放两集剧,这种饭点,很难不吸引人把电视剧当成下饭菜之一。虽然这种习惯不太好,但是爱吐槽说冷笑话的爸爸,喜欢搭戏配合我爸傻笑的妈妈,自称聪明、爱推理情节、剧透为荣的姐姐,这氛围,长大以后再也没能复刻。
所以对我来说,大屏不死。除开那些视听享受的外在因素,更多是大屏创造的独有仪式与记忆。它可以营造令我安然自处的场域,让我获得归属感。
其实,所谓的老派时刻,更多的就是和这种归属感挂钩。老派,大多时候对应着背向而行,格格不入,但怡然自乐。就像别人不理解我说:“我喜欢家里有声音;我喜欢那些期待已久的电影,等到周末摆好茶水,打开投影仪静静观赏。”
生活中总要有一刻,那一刻,不顾所谓新时代新潮流新风向,不逼迫自己去追逐,不羞于自己的少数群体身份,不屑于社会共识与身份认同,不去强硬地批判自我训练自我,而去拥抱自己所有不完美,去最舒适的独处,去享受最气派的自己。
12
@Zitian_Py3Z
老派就是old school吧。90后一枚,感觉自己最老派的行为应该是坚持看纸质书和酷爱读诗词吧。当很多人只能用“泰裤辣”去形容很多事情的时候,就感觉自己老派的谈吐很不匮乏,哈哈哈。
13
@MuggleC
小时候放暑假跟爷爷奶奶过,老家夏天总是种很多豆角,奶奶午饭做的豆角焖面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是新压的扁面,豆角是架上刚摘的嫩豆角,焖面时锅里会放很多水,面才会黏黏的。现在都已经忘记是什么味道,只记得很好吃,别人做不出的好吃。后来我长大离家上学、工作,离老人家越来越远了,奶奶身体也越来越差,再也没做过饭。
上个月奶奶去世,在守灵的客厅里,我觉得很恍惚,坐在那里好像突然从小时候穿越过来,周围的人和事都消失了,只有我坐在小板凳上玩玩具,等奶奶做好饭叫我。
听到主播念到“人没了,菜也跟着起没了”,心里一颤,从食物延伸到的千千万万可能故人的影子还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就是“最好的怀念吧”。
@啊吧啊吧
番茄鸡蛋汤!第一时间蹦进脑子里的关于我奶奶的“老派菜谱”。四五岁时候最初的人生记忆,就是那碗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在餐桌上的番茄鸡蛋汤。很家常的味道,同时又带有老家福州特别的甜度。
记忆中的场景,奶奶为了省钱,会用一年前甚至几年前的挂式日历来垫着碗喂我吃,一口饭、一口鸡蛋,三口五口,鸡蛋几乎都到了我的嘴里。吃到厌烦,奶奶就干脆把甜甜的汤汁浇进饭里,甜甜的送进我的胃里。
现在,吃番茄鸡蛋汤这个“习惯”已经渐渐被埋没在奶奶苍老而粗糙的筋脉里。年近九十,我知道她的人生已经在倒计时了,每次只要一看到这道菜,就会想起奶奶的味道,是一种不用再尝也能调出颅内档案的味道了,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14
@理想橙南京分橙
喜欢散步应该也算老派吧,不是突然流行的City walk,是那种饭后下楼走一圈儿的溜达。和很多叔叔阿姨们在小区里“枯燥地”走圈,凉爽舒适的天气里还会找张椅子坐坐。有时走得远些,去看看热闹的广场舞,和一排大爷大妈们坐在花坛边上,还带着一把街上发的扇子赶蚊子或者扇扇风。
15
@HD762406x
我是连熟悉的路也要打开导航跟着走的人。老爸不是,有着老司机的自信和偏执,他觉得开车依赖导航这种事不可理解,路线不就是要记住的嘛?!有时他提供的路线确实比导航合理,他洋洋得意;有时会走错或者堵车,他就沉默不语(/V//)
16
@绍祚中兴
00后的老派瞬间:喜欢听播客。
@颖winnce
山东人听评书才老派吧。
17
@HD258678r
这书就像个药引子,勾连起儿时的回忆,一慕幕映入眼前。爷爷每天一碗的挂面,奶奶一炸一盆、自己在旁边赶着炸赶着吃的素丸子,还有自己在家里怎么都做不好的锅包肉。感觉越是细小而微的东西,越无法被时间摧毁,越是接近永恒。味蕾作为记忆锚点是非常准确的,有些味道真是差一点都不行,味道的确定在变化如此迅速的时代,给了我非常深的安全感。
原标题:《17个“老派”瞬间,看到流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