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旱碱地“种”出“金豆豆”

2023-08-23 16: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河北共产党员网讯(王越通)8月20日上午,“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来到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麦种植区,看当地农民如何在盐碱地上种出好日子。

用好盐碱地种好中国粮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市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人员讲解旱碱地土壤改良及适种情况。王越通/摄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科科长杨树昌介绍说:“黄骅市周边地下水位较低,到了春季,地下咸水向上蒸发,容易导致土壤返盐。起初,人们采取的是挖沟排盐、修台田降盐等传统办法,降低耕层土壤盐碱度。可试遍老办法,产量还是上不来,根本原因在于地力不够,得想法子增加土地有机质” 。为改变这一现状,农技人员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通过开挖排沥沟排盐、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使土壤得到了改善,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农户科学种粮。

黄骅的旱碱麦最早种植品种是“小红芒”,亩产仅有50公斤,产量低。后来种上冀麦32品种,产量也才达到150公斤。且黄骅临海,总有大风天气,大风吹过,麦子倒伏,严重影响收成。

现如今,黄骅市目前共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3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新品种。亩产基本稳定在250-300公斤,最高可达400公斤。昔日低产量的盐碱地,已蝶变为高产量、高收益的“渤海粮仓”。

延长产业链,打造旱碱麦特色品牌

旱碱麦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年9月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割,生长周期将近9个月。旱碱麦出粉率高,湿面筋含量多,这样就形成了和面不黏手、韧性强的特性,蒸出来的馒头、面花等食品,麦香浓郁、软绵筋道。

黄骅旱碱麦制成的相关产品。王越通/摄

近年来,黄骅市深入挖掘旱碱麦独特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结合当地特色,不断研发产品种类、拓展产业链条。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现如今,黄骅市的旱碱麦种植产业已成为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目前,黄骅市旱碱麦总产约13.26万吨,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已经形成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不仅解决了粮食加工问题,也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民增收。

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旱碱地“种”出“金豆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