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街道复兴|上海新华路生活指南
去年夏天,一篇《法租界月薪八千生活指南》在微信朋友圈走红,里面用嘲讽的口吻提到穷且善于装逼的大专学历无业青年喜欢住原法租界,闲来无事喜欢去新华路岳阳路喝咖啡。对于生活在新华路的我来说,不难看出这类网文的制作者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意淫,并没有在“法租界”生活的实际体验。
在2016年买房时,我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地理位置,希望能在距离工作单位步行15分钟的区域内找一处安静的住所。在每平米单价12万+的天平路街道看了一些房之后,最后还是锁定了新华路。
新华路 沈洋 图首先有必要指出新华路并非属于原法租界,而一直在“法租界”之外,其实是1925年公共租界“越界筑路”的结果。“越界筑路”意为在租界外修筑的道路,并进而事实上取得了一定行政管辖权的“准租界”区域。此外,能在新华路的咖啡馆坐下喝咖啡的极不可能是大专学历的无业青年,而多为城市中产,尤以年轻创意创业人士和外企白领为主。
当年法租界以及公共租界地区,多位于现在上海浦西内环内。其居民,远比网文描述的“装逼无业青年”要复杂多元。作为新华路居民,我今天主要谈一下这条马路以及它的生态环境。
在上海的近代史中,新华路属于“高大上”的居住区,有很多幽静的洋房别墅,新华路经常与邬达克、胡蝶、戴笠、陈纳德、陈香梅、董竹君这些在上海近代史上留下痕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当代的新华路呈现出多阶层混住的居住圈与商业圈,住房也形态多样,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洋房别墅
洋房别墅主要指建国以前建造的独栋别墅。目前,里面的居民贫富差距是最大的,这在新华路211弄的新华别墅群和新华路593弄的梅泉别墅里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这两个别墅群里,既有类似“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外来务工人员群租房,又有“宅院深深深几许”式高墙大院的独栋独户别墅。农民工和巨富比邻而居,共享一个弄堂门牌号,这种对比与反差使我产生强烈的兴趣。晚饭后,我经常喜欢去这些弄堂里转转,因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居民的复杂性,经常会有意外发现。
在梅泉别墅群,夜晚8点到12点经常有维吾尔族居民在露天制作馕,他们需要赶在第二天给合作饭店供货;也有富人在自家上百坪的花园里开慈善义卖派对,我无意中闯入并参与其中;还有个电影工作室开在弄堂深处,合伙人参与过院线电影的制作,并定期会有剧本研讨会。
在新华路211弄里,散落有老式公房与老洋房。普通居民与富豪或者高官比邻。弄堂内既有江西夫妻开了十几年的报价实惠的裁缝店,又有高端大气的玉器会所和人均六七百的私房菜。
1998年之前建造的公房
以1998年为分界线是因为当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意味着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商品房建造速度急剧攀升。在新华路上,49年到98年期间造的住房不少为单位福利分房。位于淮海西路、安顺路上的上钢十厂有不少员工的福利房位于新华路。
初夏一天早上,我在新华路打到了出租车,司机边开车边感叹新华路真美,他说自己就住在新华路,原本是上钢十厂的工人,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下岗之后开始开出租车,目前快退休了。
新华路街道现有60周岁以上本市户籍老人人口1.9万余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3.3%。在新华路的老公房里住了不少本地退休居民。由于房价与房租的攀升,目前八九十年代售后公房里30-40平米一室户的月租金差不多在4千到6千,使得越来越多中国和外国白领也住进了老式公房。
新华路483弄别墅内景。杨帆 图1998年之后建造的商品房
商品房中的住户,相对来说,工作更加体面,教育程度更高。比如2000年左右建造的新华大厦,曾是陈良宇和其家人的住所。03年建造的新华名苑,曾经住过陈毅秘书的儿子、传奇人物关愚谦博士,以及明星吴大维。2008年建造的新华路一号,则住满了经济方面的成功人士。此外,这些商品房里还住着很多港台商人以及国外专业人士。
每到下午三四点,新华路就会出现各种黄色或者白色的校车巴士,包括上海中学国际部、协和双语学校、台湾人学校、新世纪小学、爱菊小学、Community International School等等,其学生多为居住在新华路的富裕人士子女。
无论处于何种阶层、种族、户口类别,不少新华路的住户都有一段个人移民史或者家族移民史。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有深刻与复杂的人生经历。他们自己或者祖辈来到新华路,来到上海,都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生活。
比如,关愚谦于1931年在广州出生,幼年随家人迁徙到北京,又辗转到上海定居。他在北京读完本科后被分配到中央财政部工作,68年逃至埃及,后到德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回国日渐频繁,在2000年之后在新华路买房定居。
新华路的居民多元性也与其周边商业业态的多样性相辅相成。新华路上既有实惠干净明亮的小饭店,能满足寻常百姓的日常需求;也有人均一千的洋房别墅里的法国餐厅,成为中青年人的约会求婚圣地;这里既有不少本土超市与便利店,也有大规模的进口超市;既接地气,又不失小资——这种多元与包容,是我喜欢新华路的原因。
新式社区互动
有别于传统的中老年人参与为主的居委会,目前新华路街道也出现了以中青年为主的街坊微信群,由设计师、建筑师和创意人士发起,在线上组织街坊互动,并组织线下互动,致力于新华路街道的微更新、社区营造和居民融合,并且会组织徒步活动。这些活动都让居民产生社区融入感,是很好的尝试。
我参加了2017年9月在番禺路孙科别墅举行的社区营造工作坊,目的是为了让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当天的参与者有建筑师、摄影工作室老板、大学讲师、万科哥伦比亚生活圈项目的设计师等 。工作坊把一群热心社区建设的中青年聚在一起, 让志同道合的人有认识的机会,让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得到赋权。
新华路“社区营造”项目。武欣 图不过,新华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新华路淮海西路路口的交通规划不合理。站在交大淮海西路校门口,尽管绿灯亮着,但从新华路到淮海西路大转弯的车络绎不绝,使得行人和自行车无法通行。
我曾经打电话建议这个丁字路口的信号灯可以分为三档,增设一档行人和自行车专属信号灯,并且可以斜穿马路。其他两档留给汽车通行。这样人车分离更加安全。徐汇交警大队回复说,根据法规无法设置三档信号灯。此事便不了了之。我理解,淮海西路是徐汇与长宁的分界线,改变需要多部门联手,治理难度较大。但这始终是个交通隐患,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再有,目前新华路的公共绿化地带座位较少,有的空间荒地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在新华路街道居住的建筑师已经开始启动新华路的微改造项目,希望能尽快看到成果。
每天走在新华路上,总使我想到之前在伦敦生活多年的Gower Street,两条路都是双车道,沿街布满建筑,交叉路口不多,走一千米可能只需要过一两个红绿灯,相对安全,属于行人友好型街道。
在“上海2035规划”中提到,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我想,这三点新华路都做到了。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c85ddb0102ux1a.html
https://www.jianshu.com/p/51a22dd9106d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