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评论|诗意的消解与重构孟京辉导演电影作品《像鸡毛一样飞》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通红的火舌包裹住漆黑的冷铁,因焚烧而满天飞舞的鸡毛在空中盘旋,那些郁结的、凝涩的、荒诞的、破碎的、浪漫的、无奈的诗意在这一刻冲破了失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诗人的时代远去了吗?理想主义者的末路到来了吗?马雅可夫斯基用他那近乎冷峻无情的眼神无声的拷问着欧阳云飞,也逼问着电影外的我们。
《像鸡毛一样飞》探讨着诗与诗人的困境,也探讨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接下来,本文将主要从光影运用与画面构图这两大点切入,对比本片与一般电影的不同之处,并深入研究分析其主旨意蕴,探讨其背后对诗歌文化失去的失落与重构的信心。
首先来看本片对光影的运用。孟京辉的本职到底是一个戏剧导演,所以在光影的运用上,他确实是过于大胆且创新的,他将戏剧舞台的打光方式经由改编与思考,转换到影视作品中,赋予了这部电影以一种浪漫质感与荒诞反映,并十分极致的用视觉效果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更能外化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就像在本片的中间部分,方芳看到了欧阳云飞写的诗被刊登出来了,并且被安置在路边的展示台里,她十分开心,想要将这份报纸拿去给欧阳云飞看,在这个时候,天是漆黑的,导演除了给方芳的面部打上一阵自然光之外,几乎没再安置光源,拍摄身体时,用的也是剪影。但等到方芳打碎了玻璃,拿出报纸转身奔跑对时候,导演将一束米白的顶光自上而下打下来,为她照亮了身边所有的建筑,与之前的昏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方芳此时内心的喜悦,但紧接着,光越来越亮,在即将达到一个峰顶值时,骤然全灭,只给方芳打上一个轮廓光,且光线偏蓝白,带着观众们回到冷静中,之后再随着方芳的步调,一步步加强光源,最终留下一束光线照射在方芳头顶。这是一个十分舞台剧的打光,追求极致的戏剧化与视觉冲击,在这里,导演赋予了光影以一种情感操控与叙事性,让观众能跟随着光影的强弱去探究此时人物的内心。同时,这样的光影也契合着本片浪漫又荒诞的基调,让这一段奔跑本身就蒙上了诗化叙事的破碎与旖旎。
之后来看本片的画面构图。可以说,孟京辉导演将他对于诗意的解构都藏匿在了本片的构图上。无论是对消解充满的失落,还是对重构蕴含的信心,他始终将这些解读与情感散落在了一张张或是荒诞或是奇幻或是美好的构图中,借由此将不可捉摸的人类情感实质化,同时展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表达。
譬如在影片前半部分中,欧阳云飞来到程小阳的黑鸡养殖场,程小阳站在一大片黑鸡中,伸手冲着欧阳云飞打招呼。在这里,导演的采用了一个对角线构图,却很罕见的没有将两位主人公放在被对角线分割的两侧,而是将两人安排在了一条直线上,让两人在视觉上成为构图中那一根看不见的斜线。在这里,导演想要解读的是对诗意消散的无奈与追忆,他让曾经是诗人的程小阳站在黑鸡里,又让自称会一辈子写诗的欧阳云飞站在黑鸡圈外,却与程小阳成为一条直线,这也便是在暗示着欧阳云飞不过是个“伪诗人”。两人看似追求不同,本质却殊途同归。
但在拍摄方芳独处的段落时,虽然导演照样让方芳走路时的线路成为了一条斜线,大体上采用的还是对角线构图,但却并没有让方芳分割道路左右,反而让她与天上飞过的飞机呈水平构图。在这里,导演展现的是对诗意未来的展望或是说期待,他于是便用飞机与方芳的构图位置关系来暗示她才是那一个追求着梦想,充满着纯粹想法思考的“真诗人”。
导演戏剧的经验让孟京辉能准确的把握住人物的内心情感,精神世界,他的这种风格在影坛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浪漫与疯狂相融,写意与写实并存,但也正是这样看似分裂与带着奇幻色彩的影片拍摄,道出了诗歌在现实社会所面临的现状本质。诗人的时代好像在渐渐消亡,对理想的追求好像终究抵不过对现实的臣服,马雅可夫斯基凝视着欧阳云飞,他就像一面精神上的镜子,静静照射出欧阳云飞的懦弱与自我欺骗,也照射出现代社会诗意的渐渐远离。但是同时,马雅可夫斯基那坚定深邃的目光也在透过银幕,无声的向观众阐述着他对诗歌最为本质的信仰,这是直击灵魂的心灵交流,亦是导演对诗歌文化解构之后得出的期望。
欧阳云飞最终肯为诗歌作出的最勇敢的事情,是剃成了光头,他企图用这样的方式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来提醒自己身份的浪漫与炽热。马雅可夫斯基在广场上发自内心的呐喊却只让他听到了周围群众的喝彩,欧阳云飞的诗意其实也就像这一地鸡毛一样,需要浓墨重彩的火舌去渲染去欢呼,才能让他散落出一些附着在着鸡毛上的诗意来。可是这轰轰烈烈的喧哗结束之后,什么也不会被留下。
再现今社会,诗歌文化也许在变淡,却永远不会消散,就像导演为本片安排的结尾一样,欧阳云飞在一地鸡毛中终于肯拿起诗集,将一行行诗句念出,方芳终于选择了离开小镇,坐上飞机去往远方。满地的鸡毛是琐碎小事的指代,是世俗现实的称谓,但也能是另一种诗意文化的重构体现,即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现实里仰望星空,不以名利金钱作为标榜,不用空洞华美包裹包装。
诗人从来不是一种职业,反而如果哪天诗人蜕变成了一种职业,那诗歌便丧失了它最为本质的生动。所以这也就决定了诗意总是在不断的通过他种方式进行着重构的,也许它会沉寂,但终究不会在人生中落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