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史学者刘勃:古代人躺不平,现代人卷不赢
这里是十点人物志的名人访谈栏目“向少数人提问”。我们将作为发问者,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内的代表人物聊一聊,从他人的观念与经验中,寻找个体力量如何应对复杂世界的答案。
为了更贴近对话者,我们将对话搬入直播间,特推出“向少数人提问”的系列直播。8月10日,我们邀请到了文史学者刘勃做客「十点人物志」视频号,他擅长以现代视角趣味解读古代历史,这一次带着新书《世说俗谈》,为大家解读《世说新语》中的名士故事,探讨经典带给当下现实生活的启迪。
“向少数人提问”系列下一场直播
我们请到心理学者王芳分享话题:
学会人格分析,看见真正独特的自己
作者 | 水包
十点人物志原创
夹在秦皇汉武与唐宗宋祖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动乱年代,也是一个阶级固化、极不公平的时代。
与残酷的现实相比,《世说新语》则构造了上流社会风流名士的“桃花源”,从东汉末年的枭雄曹操到南北朝的竹林七贤,再到一代书圣王羲之,书里没有流血漂橹、横尸遍野,只余煮酒烹茶、趣闻逸事。
鲁迅先生将其称为“名士教科书”,文史学者刘勃却认为这是一部“名士宣传片”,它展示的仅仅是名士们最想被别人看到的一面。
他是南京三江学院的老师,也是历史作家,已出版《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传奇中的大唐》《小话西游》等作品。此次,他将视角转向魏晋时代,通过讲段子的方式趣味解读《世说新语》中的知名人物,参照《晋书》等史料辅以佐证,以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魏晋风流之外的苍凉。
以下是十点人物志与刘勃老师的直播精彩内容总结。
动荡乱世,
既高雅又残酷
十点人物志:刘勃老师,请您聊聊魏晋时代以及《世说新语》,它们为什么吸引您投入研究呢?
刘勃:《三国演义》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历史,一个王朝不会分裂太久,就会回归统一。但是,从董卓进洛阳到隋文帝登基,中间大概过了四百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别漫长的分裂时代。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他本来是一个很能干的武将。但是,他身为皇亲国戚,又有出众的个人能力,皇帝不免生出猜忌之心,他的处境就非常危险。
所以刘义庆辞去了武职,转去写小说,就是想表明自己是个没什么追求的人。古代小说的含义和现在也不太一样,庄子认为,主张小说的人都没有什么建设性的观点。当时诸子百家分成十个门派,只有一派是不入流的,就是“小说家”。
魏晋时代,权贵阶层和普通人从事文学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写小说意味着没有什么追求,那么没有追求的权贵名士,实际上是给皇帝一种安全感。
所以,他写的《世说新语》其实是一部权贵懈怠之书,放在当时也是“不入流”书。
十点人物志:您写这本《世说俗谈》的缘起是什么呢?
刘勃:《世说新语》从诞生以来就深受文人喜爱,当然也误导了很多人,李白就是个例子。《世说新语》突出刻画了“谢安”的人格魅力,谈笑间就能解决政治、社会、军事难题,然后飘然而去。李白就幻想着成为这样的人物。
这就是《世说新语》的陷阱,它把文人身上最有魅力的一面展示出来了,却刻意隐去了名士身上的政治家的素质。作为政治家,百万大军压境之时,谢安绝不仅仅是书上写的镇定自若,他还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来应对,这些高明之处都被掩盖了。如果读者只能看到谢安潇洒的姿态,那就上当了。
所以我写《世说俗谈》,不仅仅是展示文人的高雅姿态,而是谈谈真正撑起他们高雅姿态之下的务实的一面。谈起这些现实问题,自然就显得比较“俗”。另一方面,比起权贵,我也想写写魏晋时代的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
综合来说,《世说俗谈》的“俗”体现在三点上:第一是我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第二是写写高雅文人背后的政治背景;第三就是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十点人物志:在您看来,魏晋时代的残酷性,具体是如何体现的呢?
刘勃:其实,我不忍心说出这个时代的残酷性。
它的残酷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人们往往看到《三国演义》里都是传奇的、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实际上,当时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死了,这是相当恐怖的。后来,西晋统一恢复了一些,等到“永嘉之乱”的时候,北方大概四分之三的人口都死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大崩溃。
作为现代人,其实我们没有遭遇过社会的大起大落,也没怎么经历过社会的大动乱。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非常难得的和平发展的时期。回头看古代历史,我们很难真正想象到它的残酷。
当然,《世说新语》写的都是社会上层权贵的故事,它显然是不太关心真正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就像书里写到的赵至,他大概是书里出身最卑微的人了。但是,赵至家里依旧能供得起他读书,让他能够混进嵇康的朋友圈,这已经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了。
读史明智,历史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引起共鸣,它有其美丽的一面。
但是,最好的时代一定不是历史的时代,尤其对普通人来说,我们现在享受到的生活,是古人比不了的。
风流名士,
人均身不由己
十点人物志:魏晋名士中,您比较欣赏的是哪一位人物?
刘勃:很难说更欣赏谁。
事实上,我的书并没有囊括《世说新语》所有的人物。我之所以决定写一个人物,肯定是这个人物在某一点上已经打动我了,我才去书写他。作为一个写作者,在我写的那一刻,我最关注的就是这个人物能够打动我的一面。
像谢安,他的起点已经是大多数普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他同样有自己的痛苦与困境。拼凑史料和相关信息来看,谢安很聪明,他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资源交换,为自己获得更加实际的利益,然后组合起来度过了人生最大的难关。
很多人都会觉得文人徒有其名,不过是个花架子。实际上,谢安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也做了许多实事,但是都被其名号掩盖了。
我在书里还花费笔墨写了一个名为“石崇”的人,他家境非常富裕,花钱毫无顾忌。我写这个人物的时候,不仅仅是刻画他多么有钱,我还想探究他疯狂烧钱、举止残忍背后的心理原因。
实际上,祸根出在他父亲身上。以出身来选拔人才、官员的魏晋时代,是阶层流动性最差的一个时代。出身卑微的人,很难在这个时代翻身。
在荣华贵族的眼里,石崇父亲的出身算不上好。作为一个下层闯入者,按照当时的评判标准,他做了很多不体面、不道德的事情,然后才能跻身到顶级豪门之间。真正名门望族的人,都瞧不起他和他的家族。
出生在这样的家族里,石家人天然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当人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时,他的行为举止就会比较浮夸。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人,他们知道自己会是人群中的焦点,也有很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往往为人处事都很低调。对于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也许某个瞬间被人关注了,他们就有了出头的机会。
十点人物志:作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潘安一生的遭遇和经历是怎样的?
刘勃: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潘安的出身其实已经比大多数人好,他的父亲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市长。但是放在魏晋时代,在潘安活动的圈层里,他被认为是寒门出身的人。
他想要向上流动,这就很艰难。当然,他本人也有一些自身的问题。他先后投奔过不少政治势力,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在政治斗争里,尤其是王权之下的斗争,讲究“斗而不破”。双方的博弈时,真正的实力派是斗不倒的,最适合拿来斗的就是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明显的人。
如果攻击浑身都是缺点的人,那就是欺负弱小;而攻击全是优点的人,就像我们说的“六边形战士”,那是自取其辱。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人,对手就可以盯着他的缺点进行攻击、批判,这是最容易见效的。
潘安就是这样的人。
直到他年纪大了,才终于等来了机会。出身卑微的人,他们得到机会的同时,必然也要承受屈辱。所以,潘安需要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比如陷害太子。这种事情与文人风骨是相悖的,但这是他熬了一辈子才得到的机会,他没有办法放弃。
当然,潘安的选择不是一个正面的案例,但是他的经历还是能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毕竟这种两难的抉择,人人都会遇到。
十点人物志: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竹林之中喝酒、纵歌,世人谓之“竹林七贤”。嵇康不愿入仕,他的好朋友山涛却是个高明的政治家,请您分享一下山涛的故事。
刘勃:“竹林七贤”,七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个组合极大可能是虚构的。他们的年龄、活动的年代跨度都很大,本身的性格、行事作风差别也很大,正因如此,他们的不同选择极具代表性。
山涛是个很高明的官场人物,也是个值得深交的好友。如果说人生中能够遇到一个像山涛这样的朋友,那是非常幸运的事。
当时司马昭杀了曹魏的小皇帝,正是舆情沸腾的时候,他迫切地需要杀几个有影响力的名士来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那么,出身不好、才华横溢的嵇康,很容易成为司马昭下手的对象。此时,山涛举荐嵇康来接替自己的职务,其实就是替嵇康表态,不会与司马氏为敌。虽然嵇康拒绝了,但是他知道山涛的好意,最后还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山涛。真正的朋友就是这样,即便政治选择不同,但始终惦念着当年的友谊。
史书里提供的山涛的形象就是“踏实”,他不是理想家,而是个高明的政治家。比起嵇康、阮籍,山涛的寿命很长,他生活节制有规律,不酗酒、不纳妾,加上他有明辨时局的能力,该辞官就辞官,该出山就出山,所以他在仕途上走得更加长久。
为官之人,他肯定是有一些非常手段,也做过不太道德的事情。不过在官场上,百分之百厚道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后世对山涛的评价都以赞许为主,毕竟身为政治家,他能做到这份上已经很不容易了。
十点人物志:请您聊聊嵇康,为什么说他是“魅力大得超凡脱俗的人”?
刘勃:魏晋时代格外关注男性的颜值,《世说新语》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尤其是现在还能受不少女性读者的喜欢,一大原因就是它特别善于描写帅哥。
嵇康,他各方面的才艺都是绝顶的,关于他的内容,大家都不陌生了。
说点不一样的,嵇康格外注重养生。从他的文章来看,嵇康真的相信,人可以活一千年。他身边的很多人也相信他能够做到这点,所以这也是他涨粉的原因之一。
一个帅哥艺术家,加上养生专家,属于是偶像打通了下沉市场。
至于后世的评价是一直变化的。比如说,后世一直在讨论“竹林七贤”的排名,我们现在理所当然地认为嵇康应该排第一位,但是在当时看来则不然。这两年山涛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大家认为应该把他往前排。
我们的关注点会受到其他人的点评和价值观的影响,所有的评价都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没有什么定论。
《国家宝藏》袁弘饰演嵇康
魏晋风骨,
能给现代人带来什么
十点人物志:魏晋时代出身普通的年轻人,他们一生的命运走向大概是怎样的?
刘勃:关于普通人的命运,一方面史料很少,另一方面能够找到的资料都是非常悲惨的。
出身不好的人,无论一辈子如何努力,都很难有任何机会翻身。徭役、兵役始终悬在普通人头上,意味着随时都可能死亡。这种无奈的命运,即使放在古代的其他时候,都是一样的。即便是遇到了明君,比如历史上有名的仁德的君主——汉文帝,在他统治的时代,傜役依旧十分繁重。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民众都是被严格管控的,而农民,是最便于管理的一类人。如果你是农民,种了多少地,政府就收取多少税款,很容易计算;如果你是猎人,根据你打的猎物数量来计算税款,往往就算不清楚了,加上长期打猎的猎人,他的武艺、捕获的信息等等,这都是威胁统治的因素。
所以,古代的中国政府都是将百姓绑在土地上,随之度过毫无希望的一生。
与之对照的是,当普通人生逢乱世,或许机会还会多一些。战争会给普通人带来机会,但是真正能出头的人少之又少,仍旧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死亡。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想穿越回古代。但是如果你真的穿越回去了,是选择一个安全感强,但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机会的时代,还是选择动荡乱世去博得千分之一机会的时代?
大家或许都有建功立业的梦,但现实往往是陷入这样两难的困境。
十点人物志: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更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您能分析一下这种趋势背后的社会心理吗?
刘勃:关于这一点,我的感受还挺强烈的。
20年前,我刚刚走上讲台,经常跟学生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像有的人说得那么坏。现在,我经常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像有的人说得那么好。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对历史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我更喜欢文学。当年的文学专业,隐隐约约存在一个鄙视链,喜欢外国文学的人会用鄙夷的眼神看喜欢古典文学的人,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面对外国文学、文化,我觉得还是有了解和学习的必要,因为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确认自身。喜欢传统文化很好,但是兴趣也可以更广泛一些。
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建构起来,其牵涉到的因素之复杂是古代远远比不了的。如果指望古人的方案来解决现代的问题,这是不幸的。
传统文化中精致的部分,可以作为现代意识的补充,这种补充就像是正餐之外的茶点、咖啡,它绝对不能替代现代的法律、政治、经济、思想的培养。
十点人物志:您认为,现在推崇的“魏晋风骨”,其内核是什么呢?和我们当代人有何联结?
刘勃:他们身上的高洁与气节,是永远值得推崇的东西,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永恒的价值。
人的精神世界,是永远需要物质滋养的。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通人,我们现在所能够获得的物质生活,更接近古代的权贵阶层,甚至因为科技的生产,我们的生活是远远高出他们的。所以,从这一层面来看,我们更容易和他们有共同语言。
唐宋八大家、魏晋名士,都是文化精英。虽然比不上真正的高门望族,但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贫瘠。正是在此基础上,人内心的细腻的东西才能被滋养出来,才能创造出至今都能够打动我们的文学作品。
古代的文学作品之精妙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说到底,现代人读古代作品,这是文化脉络上的共鸣,也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
我们现在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规则中,因为社会越向前发展,大家所接受的社会规则就越多。所以,我们的内心都会有想要释放的渴望,但是往往拘泥于现实,我们很难做到。
我们所说的“魏晋风骨”,实际上是展现了一种生命释放的状态。通过阅读来感受其他人的释放,寻求共情也是途径之一。
原标题:《文史学者刘勃:古代人躺不平,现代人卷不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