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千年包公在合肥

2023-08-20 15: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说合肥》第115期

上下千年,历朝历代,百姓对为官者都有着朴素而直观的要求: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其中佼佼者,谓之为“青天”。在合肥人眼中,如果“青天”有姓,那必须姓包。“包青天”的生平与精神,已然烙刻在这座城市的血脉深处。

少年包公事 故土犹在传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今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光。如今,包拯旧宅原址上,一座包公故里文化园已然落成。游客可以在文化园内自北宋留下的一口花园井旁凭吊先贤,追思青天。

28岁那年,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后因父母年迈,解官回乡,一心一意侍养双亲。“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守丧期间包拯身心憔悴,直到“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

38岁,从故土走向辉煌

再次出仕时,包拯已经38岁了。放弃人生中黄金般的十年岁月,只为供养双亲,哪怕在以文教礼数严苛而著称的北宋一朝,也是十分罕有的事迹。这一点,从包拯谥号“孝肃”中,就可见一斑。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述包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以合肥为起点,正值壮年的包拯走出了一生的辉煌。

不要庐州一砖,宁要护城一段

合肥老城区边,保留着一条相当完整的护城河。其中自徽州大道至小东门一段,被称为包河。相传包拯任庐州刺史时,宋仁宗为奖励其功绩,要赏赐庐州城给他。然而包拯“不要庐州一砖,宁要护城一段。”这就是包河的由来。

如今在包河公园的包公祠内,还有一口“廉泉”井,自包拯以后,历任庐州官员上任,都要来饮一口廉泉水,以示不忘造福一方的初心。一千年以来,合肥地区形成了浓郁的“清官文化”,包公园也成为了国家级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最严先祖,留下37字家训

公元1062年,一生清廉的包拯在北宋首都开封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其遗体被运回老家合肥安葬。“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这是包拯留下的家训,也是后世子孙一直恪守不渝的信条。

地铁站的卡通包公,受年轻人追捧

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有一站叫做包公园站。“办实事,才过劲!”地铁站内富有本地方言特色的宣传墙,彰显着合肥无处不在的包公文化,彰显着故乡人民对于先祖的歌颂。那个孤峭峻拔的身影,是人们心中清正的图腾,是中国历史上闪耀的符号。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像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老百姓都推崇他们为‘青天’。包公曾经写过一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江南唇齿,淮右襟喉,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的安徽合肥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巢湖文化在合肥大地交融辉映,孕育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清廉文化。进入新时代,昂扬向上、奋楫争先的合肥儿女,接续包公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全力推进清廉合肥建设,让清廉成为合肥的靓丽名片和城市底色。

原标题:《千年包公在合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