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上海书展|在上海书展寻找自然书单

澎湃新闻记者 杨小舟
2023-08-20 15:0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很久以前我去过两次上海书展。当时的书展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读书人,上海展览中心人声鼎沸,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之情。但累也是很累的,体力不行的话,可能不太适应这样的购书方式,毕竟,十几年前上海各大书店还是相当兴旺的,购书体验也很好。再后来,随着线上购书渠道增多,买书更方便,所以后来我就再也没去凑书展那个热闹。

但是今年不太一样。今年的上海书展可能让本地市民感到一种“生活开始正常起来”的振奋,像我这种常年不去书展的人,今年也闻风而动想去凑凑热闹,沾沾人气,顺便扫描一下我感兴趣的书有没有上展。

今年以来我读了一些自然文学读物,是从商务印书馆的“自然文库”开始的。不出所料,在商务印书馆的展台上,今年上新的八本书都在。

商务印书馆的“自然文库”系列

商务印书馆“自然文库”系列的优点在于:选的原著作者都是名家,书的内容都基于作者对自然对象的专业研究,并且带有对人和社会的关注。一般只要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挑选阅读即可,基本不会被坑。

像我正在读的《寂静的石头》的作者乔治·夏勒,是美国著名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来中国开展大熊猫研究工作,后又经中国政府批准进入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多年野生动物研究工作,对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他在喜马拉雅地区困难重重的科考活动,能够唤起读者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译林出版社“天际线”系列今年的新书《豆子的历史》也摆在显眼处,旁边是同系列2021年的《寻蜂记》。“天际线”最出名的一本可能是《云彩收集者手册》,据说该书可以送给颈椎不好的朋友作为礼物。

《豆子的历史》和《寻蜂记》,译林出版社

除了新书,还有一些经典也频频现身。比如,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夏日走过山间》,据说这个译本质量最佳。作者约翰·缪尔(John Muir)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

《夏日走过山间》[美]约翰·缪尔 著,刘颖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

还有这本中年人的心灵按摩圣经《瓦尔登湖》,这个译本在新经典文化的摊位。

《瓦尔登湖》[美] 梭罗 著,王家湘 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经典文化,2009年1月版

除了译著,国内的科普图书中也有很多关于“食物”的书。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作者李昕升是东南大学副教授,长于农业史、作物史、食物史、饮食文化等领域研究。绰号南瓜博士,著有《中国南瓜史》。他的科普写作和视频很受欢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新开的“作物的故事”专栏中也可以看到他的文章。

《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李昕升 著,马浩然 绘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凤凰空间,2023年2月

还有上海三联书店的《谷物的故事》,作者崔凯经历丰富,关注农业三十余年。该书还获得了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豆瓣评分7.4,不过,在如今豆瓣打分也通货膨胀的今天,这个分数已经不算高分了。

《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崔凯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9月版

兜到华东师大出版社展位时发现了《荒野时光》和《植物情怀》这两本,封面都打着“三棱镜译丛”的标签。据介绍,这个译丛主打国外热销科普新作,内容涉及天文、生物、生态、脑科学、人类起源、科学史等多方面。

《荒野时光》是一位地质学家在格陵兰冰原边缘考察的手记,作者前后6次探访格陵兰岛,那么他显然有这个权威来写考察手记。

《荒野时光 : 一位地质学家来自格陵兰冰原边缘的手记》,[美] 威廉·E. 格拉斯利 著,彭颖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看起来“三棱镜”应该是一个新开的译丛,《植物情怀》出版于2021年,是该译丛的第一本。翻翻内页,是一本随笔,比较平淡,也没什么插图。封面下方出版社的名字和插图糊在了一起,有些扎眼。

《植物情怀》[法] 马克·让松 / [法] 夏洛特·福夫 著,戴捷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未读的探索家系列也是科普,但质量参差。在他家摊位上看到今年3月出的一本《欧洲自然史》,主要是从自然史视角讲述欧洲大陆为何对世界如此重要。作者蒂姆·弗兰纳里(Tim Flannery)标签相当多,他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哺乳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环境学家、探险家、作家,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科学传播活动家。介绍说,在古生物和哺乳动物学研究中,他已发现了数十种未被描述过的新物种。豆瓣评分人数还不够,可能是书比较厚吧。

《欧洲自然史 : 生命如何创造、塑造和改造这片土地》,[澳] 蒂姆·弗兰纳里 著,王晨 译,海峡书局·未读,2023年3月版

在外文书店众多英文小说的缝隙中,我发现了这本《The Ecology Book》,这是DK百科系列Big Ideas Simply Explained中的一本。本来以为是给儿童看的,但翻翻内容,书里是用编年结构,概述了从早期古典、启蒙思想家到现代思想家对自然世界认识的演变,还包括这些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包括环保运动和《巴黎协定》的产生。感觉成人当个入门书看看也不错。

《The Ecology Book》, DK, 2019年4月版

刷刷B站和小红书,有的读者还晒出了《阿勒泰的角落》、《东非野生动物手册》、《夏日木屋札记》、《杉木与帝国》、《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这些自然主题的好书。也许是有“视网膜效应”,我关注到的大部分还是植物类。其实,观鸟等动物类的书也非常多。

向往自然,期望被自然治愈,是很多读者近年来爆发的心理需求。除了露营等户外运动变得时髦之外,自然文学、自然科普、博物学的图书品种也越来越多。一旦在豆瓣标注读过几本并加以评价,这些书大多都能在豆瓣“也喜欢”推荐里看到。但是,在这么大的集市里发现它们的身影,拿起来摸一摸封面,翻翻目录,看个几页,感觉就像茫茫人海中遇见老友一样亲切。在日益数字化的今天,逛书展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又何尝不是一种治愈呢。

    责任编辑:韩少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