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战争痕迹:一个个巨大的弹坑,就像魔鬼的血盆大嘴

文 | 柴柴
苏菲・瑞斯特吕贝尔(Sophie Ristelhueber,1949-,法国人,下简称"苏菲"),欧洲最有个性和影响力的女性艺术摄影家之一。凭借2006年完成的作品《11次爆炸》(Eleven Blowups),曾入选"德意志证券交易所摄影奖"四人终选名单。
上世纪70年代初,苏菲在法国索邦大学学习文学,毕业后给一位比利时摄影师当助手,开始自己的摄影生涯。纵观苏菲从始至今的摄影,一直都致力于揭露战争和暴力,无论是最早可见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作《贝鲁特留影》(Beyrouth,photographies,1984),还是记录海湾战争后科威特战场的《事件》(Fait,1992),或是暗喻南斯拉夫解体的《每个人》(Every one,1994),或是留影伊拉克战争后的一片残迹的《伊拉克》(Irak,2001),或是俯拍以色列通往巴勒斯坦的道路上的路障的《约旦河西岸》(WB,2005),又或者突显战争伤痕和残酷的《十一次爆炸》(Eleven Blowups,2006)。
观看苏菲的这些作品,能明显感受到她对战争痕迹的兴趣和专注,及由痕迹而生的暗喻性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苏菲还不断打破再现陈规,创新创作手法。
她的这种对战争和暴力的关注表达,是不同于战地摄影师的,不是及时迅速接近战场,呈现战场上更多信息,报道枪战流血场面,用《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的作者安德烈 • 胡耶的话来说,是“用缓慢成熟来对抗紧急迅速,用空间上的距离来对抗迫近,用事后来对抗现场,用暗喻的含蓄委婉来对抗照片的直接明了”。此种态度、手法,让苏菲的作品更有力度,更深邃,也更有效。
在《这里,艺术和纪实的区别显而易见》(点击查看)中,安德烈 • 胡耶重点介绍了她的《每个人》及《乡村》作品。在这,柴柴再来简单聊聊她的《十一次爆炸》、《约旦河西岸》和《伊拉克》。



《十一次爆炸》选用的背景照片,不止拍摄于伊拉克,还有土库曼斯坦、叙利亚、约旦河西岸。作品的意义涵指一下就扩大了,不是针对于某一次战争,某一地某一次爆炸,是对整个世界、全人类的暴行控诉。这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弹坑,触目惊心,就像魔鬼的血盆大嘴,吞噬着人类的一切。略显讽刺的是,这个魔鬼是人类自己培养的。



在完成《十一次爆炸》的5年前,即2001年,苏菲就记录了伊拉克战争的残酷。原本应该是绿意盎然、生机活力的伊拉克,在战争的摧残下,只留下一片被烧毁的树木残根。被荼毒后或匍匐或矗立的残根,象征着对暴力无言的控诉。树木已如此,何况人类。此种关于战争的冷静揭示,比泛滥的流血冲突画面,更能有效传达,可谓是完成了不可视到可视。



苏菲在创作《伊拉克》和《十一次爆炸》的中间,拍摄了以色列通往巴勒斯坦的道路上的路障。人类修建道路本是为了连接交流互通,是一种进步文明的象征,而在这,进步文明被生生截断,有的只是倒退伤痕。这一处又一处的路障,成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关系的隐喻,此地的现状生态又可想而知。
无论是《伊拉克》,还是《约旦河西岸》,或者《十一次爆炸》,苏菲不仅充分利用暗喻,扩张了作品的思想性、广阔度以及有效性,还跳出了严格复制现实的老套,不断创新创作手法。正如安德烈胡耶所言:“艺术作品不单纯是事物的反映,而是对材料进行说明加工后的产物。它既来自实际经验,又因对材料的加工创造而脱离实际经验。此外,也正因为作品超越了某个特定的经验,才能够拥有暗喻的价值,从指代(个体)变成意义(总体)。”
柴柴喜欢批打着人文关怀招牌、滥情重复的传统纪实摄影,有人不服,说关注现实有人味怎么就不好了。柴柴可以尊重这些人的初心,但不看好这些人的做法。因为这样拍往往适得其反,真相残酷不是淹没于涕泪交加之中,就是消失于泛滥的同类照片中。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力度,谈何关怀。苏菲的作品没有人文关怀?有的,是更有力度、博大、思考的关怀,而不是那些肤浅空洞、流于表面式的关怀。
学学苏菲・瑞斯特吕贝尔吧,缓慢一些,隐退一些,含蓄委婉一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他将把德国带向哪
- 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
- 乌克兰危机升级三年:深刻影响全球

- 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
- 最高检:去年1-11月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办案超5万件

- 唐代刘禹锡的文章《陋室铭》中“山不在高”的下一句
- 中国香港的一位导演,作品有电影《花样年华》《一代宗师》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