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如读书快闪书展|经典与范式拓展书目

2023-08-21 13: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吴文化博物馆 吴文化博物馆

在博物馆,不仅可以徜徉于展厅中,与文物对话,还能通过多种新型媒介,学习到韵味无穷的多元人文知识。本次快闪书展由吴文化博物馆主办,依托特展“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打造一段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悦”读之旅。

在这场快闪书展里,你将跟随学者们的深邃视野,探寻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历史,感受微妙传神的各色雕塑,追溯神秘浩渺的石窟传奇,体悟真实可感的人物故事。漫步馆中,阳光相伴,书香四溢。翻开几本好书,温情与诗意无处不在。在这个夏末秋初,愿吴文化博物馆能与你一起,觅得清欢岁月,品味诗和远方。

书展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对应不同主题的书目。

▷聆听他者之语◁

(日)大村西崖著:《中国雕塑史》

“现森罗万象之形,具刹那之相,现出浑然之美,长留于人间,待知己于千岁,逋客之俗肠。”在日本学者大村西崖看来,雕塑是灵动多姿而富有力量的,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凝聚成了他长久以来的学术热情,催生出一部部经典著作。当他将视野聚焦于神秘的东方古国,这位万里蹈海的异域来客不禁被异彩纷呈的雕塑所折服。佛教像、道教像、庙祠像、刻木、塑陶、瓦砖等皆是他的研究对象,由此成书的《中国雕塑史》所载资料巨细无遗,将太古至五代时期的华夏雕塑发展史娓娓道来,其间可以觅得中日学者双方思维碰撞的火花,亦不乏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见,一副考据详实的社会生活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铺陈。尽管岁月风蚀使得雕塑的华彩凋零黯淡,但《中国雕塑史》复原了它们曾经恢弘壮美的本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书本身已是大村西崖倾尽心血的一尊不朽雕塑,不同的读者都能在其中发现可贵的闪光之处。

(瑞典)喜仁龙著:

《西洋镜:5-14世纪中国雕塑》

5-14世纪是中国古代雕塑最辉煌的阶段之一,北魏云冈石窟、唐代龙门石窟等艺术价值颇高。当40多岁的瑞典学者喜仁龙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看到栩栩如生的罗汉画的那一刻,顿时被中国古代文化所惊艳。他数度寻访中国,认为艺术是心灵深层的声音,并无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这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精神认知,足以使艺术之花款款绽放。《西洋镜: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展示了大量中国名胜古迹与文物惨遭破坏前的珍贵图文,为我们记录下它们曾经存在过的鲜明印迹。循着那古朴的照片,仿佛能从一笔一划的精心描摹中想象历代匠师们的造像场景,窥知中国古代雕刻的艺术美学。书中呈现出的跨文化质素,也体现了喜仁龙对中国艺术内在精神的圆融把握,他的著作为中国佛教造像开拓了崭新的研究领域。

▷静观佛寺玄音◁

(北魏)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

废墟往往能激发文人的思古幽情。在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杨衒之重游洛阳,昔日繁华的都城已陷于兵燹,一片荒芜,寺庙楼塔凋敝破败,荆棘丛生,他不由“感念废兴,因捃拾旧闻,追叙故迹”,追忆佛寺盛景,写下《洛阳伽蓝记》五卷,以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所载寺院条理井然,加之人物、史事、传说、逸闻,里巷商贩、异国风光交织一处,由此尽可领略当时的社会全貌。在杨衒之的文字中,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富丽堂皇的洛阳城,穿梭于大小佛寺与奇幻唏嘘的轶事典故间,探寻一个王朝衰落的契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体例绝为明晰,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翻开《洛阳伽蓝记》,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我们还应体味历史所蕴含的启示,借古鉴今,鼎力开新。

宿白著:《中国石窟寺研究》

一尊佛造像的背后,就是一段曲折蜿蜒的历史。从发端到兴盛,石窟寺的起伏更迭与所处时代息息相关。而对石窟寺的研究,更是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无数学者。1942年,正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宿白先生游历了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线条流畅、端庄静谧的北魏大佛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为他而后的考古研究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凡是出版之著作,宿白先生无一不倾注大量心血,严谨地进行实地考察,《中国石窟寺研究》一书乃是历史考古学“证经补史”的典范,为人们开辟了一隅美轮美奂的石窟世界。其中的数据精确、用词恰当,既具备学术探讨价值,又毫不艰深晦涩,大众读者亦可理解透彻。孙机曾评价:“从云冈开始,宿白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宿白先生或深入田野、或埋首书斋,始终专注学问,不事浮华,他的治学之风令人敬畏与动容。不妨翻开《中国石窟寺研究》吧,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袁蓉荪著:《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说起石窟造像,人们大多知道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通常想不到巴蜀之地竟然还有星罗棋布的石窟“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石窟造像有规模地传入巴蜀,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从北魏至明清从未间断过,1400多年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晰。巴蜀的造像既体现出与北方中原一脉相承的风格,又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是汲取、融汇外来文化的典范之作。

根据202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石窟造像文物。其中四川和重庆共有2850处,接近全国数量的一半,四川省共2134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更是远近闻名。《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一书,让我们看到了乡野间的中华瑰宝,也让我们看到了贴近民间的巴蜀石窟,感受到了人间烟火。

▷大历史与小人物◁

罗新著:《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近年来大众史学兴起,人们似乎对平和易懂且不乏学术韵味的著作愈发欣赏。但太多的历史都是“帝王家事”,小人物的命运常常掩盖在统计数据之中。而《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则把统计数据具体化,来管窥当时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在官修史书盛行、英雄人物被高声赞颂的时代,罗新教授将目光投向几乎被历史湮没的小人物,这是一种充满了现实关切的悲悯情怀。整本书利用墓志和传世文献撰写而成,其中不乏鲜卑贵族与汉人门阀的合作与纷争、王朝中后期的政治弊端与鲜活生动的宫廷风云人物。这些史料以蒙太奇的形式播放,令解读历史的主导回归到读者,仿佛我们能直接穿透“历史叙述”与“过去”发生关系,还原一个北魏宫女漫长的余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有太多朝代、人物与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抽丝剥茧地分析思考,既要有发于心的热忱去推敲考量,又需辅以详实全面的史料论证。由此来看,罗新教授的这本书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式。

叶言都著:《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遗产》

人们常言“汉唐盛世”,而北朝的重要性却往往被低估。如果将唐朝视作一个凌驾于世界之巅的强大王朝,那么叶言都先生则试图通过对北朝的分析与解构,探寻时代更迭的历史规律。在《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遗产》一书中,他“记载原文,作为资料来源的见证,然后从宏观视角考察,以普及历史的笔法发挥,就事论事,对当时影响重大的关键深入分析”,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北朝的轮廓与发展走向,表述通俗易懂,有理有据。对于孝文帝汉化措施、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叙述“不汲汲于一人一物”,既有“致广大”的宏观概览,又含“尽精微”的微观阐释,用严谨的笔触勾勒出北朝胡汉双方的斗争与交融。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整体概念性的理解,将历史囊括于心。没有北朝的铺垫,就难以言及大唐的辉煌。自北朝以后,“中国从此走向大唐”。

正所谓“读书好处心先觉”,阅读一本好书,仿佛能够触及那个时代的脉搏,重现学人励精图治的研究之旅。个人之于历史终究渺小,但敏锐的思想力却足以突破时空阻隔,朗照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平原,转而境界洞开,山河毕现。

愿我们都能沉心静气,以书为航,驶向远方。

温馨提示:即日起至展览结束,以上书本可以在吴文化博物馆二楼咖啡吧书展处免费借阅,请在阅读完后及时放回原处,不可带离博物馆。

撰稿:栾峦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不如读书快闪书展|经典与范式拓展书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