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贵州有三宝:茅台、箫笛和_____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行走贵州,在大山里遇见壮观的梯田并不太稀奇。但若在城市中,也有一处美丽的梯田,是否能令你惊喜?
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线条在满是灰色房子的城市里纵情伸展,层层叠叠、绚烂多彩;
多彩绚烂的“城市梯田”图源/图虫创意
到了夜间,线条下的灯带亮起,“城市梯田”一改白日的活泼,变身璀璨耀眼的艺术画作,令人着迷。
梯田夜景图源/图虫创意
第一次见识到这美丽的“城市梯田”,是在“网红局长”吴姣姣发布的短视频中。
2022年,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的副局长吴姣姣,因拍摄民族服饰变装短视频火爆出圈,被网友们称为“网红局长”。
吴姣姣身穿民族服饰变装秀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吴姣姣所在的大方县,隶属毕节市,地处贵州省的西北部,乌蒙山腹地,赤水河上游,全县3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苗、白等24个民族。
在大方,有一个以古代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命名的“奢香古镇”,“城市梯田”就在此。
图源/大方文旅局
几千年历史变迁中,这座古老的小城沉淀下不少特色风物,“大方漆器”便是其中之一,它和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盘、花瓶图源/云上毕节 罗大富摄茶具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大方,古时称大定。《大定府志•惠人志•诸葛亮传》曾记载三国时期,大定的彝族安氏出资出物支援蜀汉政权,其中就包括漆器。
由此可知,“大方漆器”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早在国际上获奖的“贵州三宝”之一,在大方县的彝族人们手中,至少已经流传了1800多年。
漆器《四季吉祥鸟》 图源/贵州画报
漆器,即器物表面涂了漆的日常用具、工艺品、美术品等。
一般漆器以木材为胎体,扎实的木材,加上漆灰,拿在手里很是沉重。
大方漆器则不同。
聪明的彝族先民学会了用牛皮制作胎体,在制成碗、盘、盆、盒的胎体上直接髹(xiū)漆,这些实用、轻巧、经久不裂、防腐抗潮的漆器,在大方流行开来,大方漆器的雏形自此产生。
大方漆器:盘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大概在宋朝时期,大方县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漆树。
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大方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而漆树正好喜温暖湿润气候,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总计约5700亩,生漆产量在贵州省排第一,全国排第六。
人们正在割漆图源/云上毕节 王纯亮摄
大方的生漆,漆酚含量高达70%(漆酚,生漆的主要成分,含量40~70%),在性能上极具优势:干燥特快、漆膜光洁、粘度大等。
坐拥量大质优的生漆,大方县的漆器制作越发迅猛。明朝洪武年期间,以皮革为胎体的漆器制作工艺,在大方已然形成,产品名噪全国,并开始成为朝廷钦点的贡品。
装饰精美的大方漆器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据《乾隆通志》记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足以证明,大方漆器在清代时风头无两,甚至拿下了官方的品质盖章。
道光年间,大方的漆器作坊遍及大街小巷,粗略统计从业者达到了800余人,被外界赞誉为“漆城”。光绪年间,在大方,不仅有漆器的家庭作坊,手工业工场也出现了,可谓发展无阻。
如今,大方漆器不再局限于实用生活器皿,还扩充到了屏风、家具、玩具、漆画等400多个品种。饱含艺术价值的它,既是日用品,也是工艺品,更是去到大方必然要带走的旅游纪念品。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方漆器就在日本、意大利、美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地畅销。
装饰中加入了鸡蛋壳的漆器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大方漆器之所以能惊艳了时光,大概是因为它从时光中来。
一件漆器,制作工艺繁多,有制漆、胎坯、灰底、漆底、装饰5大工艺,细细数来至少有50多道工序,80多道生产环节。
首先是制胎,将优质的黄牛皮固定在模具上,使其自然风干成型,大约需要1~2个月;
图源/大方文旅局
第二步,灰底。用生漆、瓦灰或黄灰搅拌而成的漆泥上灰底,然后静置干燥。一般会上5道灰底,每一道都要细细打磨;
图源/大方文旅局
再用生漆反复髹涂,称为“漆底”,根据制作的产品,髹涂6~12道,每一道都要等待干燥,然后打磨;
上图:髹涂 下图:打磨图源/大方文旅局
接着,进入装饰工序,有隐花、描金、嵌花、填彩等手法;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最后,用专门的面漆反复擦拭漆器推光。
图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朱红推光似珊瑚,黑漆推光如墨玉”,这是一件优秀的漆器在光泽上应有的境界,大约需要2~6年。
“朱红推光似珊瑚,黑漆推光如墨玉”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对于想学这门手艺的人,也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儿。过去曾有“学三年、做三年、帮三年”的说法,九年时光,全部倾注在漆器,热爱不够厚重怕是做不到。
彝族小伙儿高焱,是一名“漆二代”,从小耳濡目染,在他心里,大方漆器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是历史,是沉淀,也是传承,大学毕业后他便决定回到家乡开启了自己的漆艺人生路。
在漆器中打磨了十几年,面对吴姣姣想要开创大方漆器新玩法儿的问题,他有自己的答案——提供半成品,让游客参与到漆器的制作中来,做好的作品也可以带回去。这样既有了体验,作品的流动也是一种传承。
高焱正在装饰漆器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或许,对于每一位热爱漆器的人来说,每做一件漆器,历经几十道工序,倾注了人生,而人生似乎也在这过程中变得厚重起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