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声 Echo|李湘东:在观念之中催生出图像

2023-08-18 12: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839摄影奖的播客栏目【回声Echo】于盛夏之际与大家再会!这档播客栏目聚焦于既往获奖者本人及其作品本身,希望持续性的关注曾经入围1839摄影奖的具有创作力的作者,希望透过他们观察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动态。第二季,我们会陆续推出五期节目。

采访&制作:施阳、胡梦南

音乐:Dreaming Big - Ahjay Stelino

本期时间轴

04:17

创作规则是先做再想

作品集当中其实很多都是“草稿”,因为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一个规律,首先我会做出一个预先作品,这个作品它此时并不完整,但它作为一个引子或者作为一个铺垫,由这个作品引出后续的作品,再去完整它,完善它。我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高产的创作者,因为我做的作品涉及面非常“庞大”,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它做得很庞大,包含了很多信息,缺点是我暂时没有足够的功力去将它捋得非常顺,所以这也是我需要慢慢去改善,或是不断增强的地方。我热爱创作,也可以说是有冲劲,当我面对一个很有意思,很有趣的想法时,我会马上想要把它做出来,遇到困难解决困难,遇到一些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把它先做出来。我给自己也设定了规则——先做再想。做出来,先看到作品再去思考,思考之后再去完善,再思考继续完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步骤。

06:01

创作方式没有对错之分

我觉得每个人的创作思维是不同的,既然你能创作出东西,你能去做东西,肯定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不同的方法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我觉得创作方式是基于每一个人的选择,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它是多元的。

07:06

对个体的关注,研究贯穿整个作品

我关注的更多的是关于“人类文明”或者说是“抽象的人类”这个概念。因为我从创作《六等星》开始,我发现我对于个体在一个大的环境,大的社会下的个体性的关注度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单一个体,虽然《六等星》讲的是星星,是天文,但其实它底层逻辑也是落到了每一颗非常渺小的六等星之上。我想要大家去关注每一颗渺小的星星,它有自己的形状、颜色,大小。 对个体的研究,关注,贯穿了我整个作品,包括像《边界线》,《1997km⊃2;》,我都是在向内探寻一些东西,但是在武汉创作的作品,又回到了历史长河中,对过去的人,个体的关注,包括《哈雷彗星》,是对过去的人,去世的人的一些关注,探讨追寻生者和逝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最终都是对个体的关注和对个体的研究。

08:49

在观念之中催生出图像

创作一个作品之前,我先是从一个想法入手,比如我看到了一个现象,我好奇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这个现象可能是一张照片,可能是一些食物,可能是一种感受,也可能是一些人说的话。我从很小的细节出发,把它推到一个非常大的“精神场域”,很大的观念之中,从观念之中催生出图像。

09:32

图像可以证明什么

当你拍摄一张纪实照片,拍摄的场景、时间,地点就是照片的证明,但我觉得这种证明它不可靠,摄影是最不容易说谎的媒介,同时它也是最容易说谎的媒介,依靠这些(场景、时间,地点)来证明并不靠得住,我不想证明一张照片真的存在或者证明它是真实的,我想做的是通过图像的性质去互相证明。比如,你在一个漂浮的真空环境里,找到第一张图像,那么它是无依无靠的,但是你又找到第二张图像或者观念,这个观念和第一张图像连接在一起,它们形成了一个点和线的关系。当你又找到第三个图像或者观念后,这个点和线又连上了新的点,它们会不停的去构成点到线到面的局面,不停的形成互相证明的系统集体。在创作中,我并没有过于关心单张图像的质量,我希望大家能够直接看穿我的作品,看穿外表的东西,直接进入到背后想要表达的逻辑上。

15:00

凝视与被凝视角色的相互转换

在《哈雷彗星》里,最有感触(观者看后最有感触)的是这个叫做 Ada Middleton 的老奶奶的图像,因为观者在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她能够把这张照片和之前遇到过的一些人结合在一起,能立刻回到记忆中。当然不止这张照片,在展览上很多人都会跟我说:“这个很像我的朋友”、“这个很像我的某一位认识的人”,大家能够从 AI生成的照片中找到一个“开关”,我把这个“开关”放在这里,当你看到时候,“开关”就被按下了,脑子里的记忆就会自动浮现。包括当观者真正在观看这张照片的时候,她能感觉到她作为主体去凝视着一个客体,因为在西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女性,她更多处于一个被凝视的状态,但是我把这个角色反过来了,她变成了凝视别人的状态,图像的整个轮廓在凝视下一览无遗,其实是一种反凝视的感受。

18:17

AI和摄影都属于工具

AI并没有人们所想的那么全能,它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像一个自我思考或者自我更新的系统。AI和摄影只是两种工具,为什么有人说AI将会替代摄影,我觉得是他们对于摄影的思考不够多,使用AI和使用摄影这是两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作为工具来说,它们两个是有一定的重叠性和可替代性的,但是它工具永远只是工具,它并不能作为像AI被说成是一种人工智能,但是其实它现在还是属于一个工具的范畴。

20:04

主题决定了作品的呈现形式

无论是直接摄影还是装置艺术,呈现形式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无论你选择怎样的形式,都需要从你的观念出发,从你的作品主题出发,需要去和你的观念统一,没有说直接摄影一定就是好,现成的图像就是坏,它没有这样的逻辑,因为艺术创作本身是多元的。所以只要能让观众理解,逻辑说得通,我相信无论是直接摄影还是现成品,都能做得好。

《六等星》展览现场,2019,武汉K11

《六等星》展览现场,2019,武汉K11

《六等星》,艺术微喷,尺寸可变,2019

《六等星》,艺术微喷,尺寸可变,2019

《1997km⊃2;》展览现场,2021,湖北美术学院

《1997km⊃2;》展览现场,2021,湖北美术学院

《1997km⊃2;》,艺术微喷,尺寸可变,2021

《1997km⊃2;》,艺术微喷,尺寸可变,2021

《1997km⊃2;》,艺术微喷,尺寸可变,2021

《哈雷彗星》展览现场,2023,皇家艺术学院

《哈雷彗星》展览现场,2023,皇家艺术学院

《哈雷彗星》展览现场,2023,皇家艺术学院

《哈雷彗星》,艺术微喷,尺寸可变,2023(可右滑)

《哈雷彗星》,艺术微喷,尺寸可变,2023(可右滑)

李湘东,1999年生于广东省深圳市,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摄影专业,2023年硕士毕业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即将就读于荷兰乌德勒支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

“1839摄影奖”是一个由个人发起的纯民间奖项,以摄影术诞生之时为名,既回溯摄影的本体属性,也强调以跨媒介的开放姿态对其延展。面向全球高校华人在校学生,旨在检验国内外高校华人学生创作和艺术训练中的认知与判断,邀请知名策展人、出版人、研究者、批评家、艺术家等组成评委会,整个评选和工作团队零报酬。评委会基于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判断,选取具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作品,以期推动和提升高校学生在创作中的独立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以专业评论、展览等方式加以推广,将全球高校正在成长中的华人学生创作近貌介绍给公众,进而推动国内外学生摄影创作的经验交流和生态互补。

发起人:董钧 联合发起人:海杰

秘书长:白茜 项目协调:罗凯

英文翻译:姚芳媛

实习生:胡梦南 施阳 张悦 张晨玥

原标题:《回声 Echo|李湘东:在观念之中催生出图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