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界上有那么多“蓝”,他却独爱崇明这一抹

2023-08-16 10: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艺术来源于生活。崇明正大中学的美术教师刘健,取材日常使用的土布,经过剪裁拼贴,创造出一件件艺术品。在他的巧思妙手下,崇明土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喜欢画画的人对色彩是敏感的。而令我难以忘怀,不断追寻探索的,就是崇明土布那一抹深蓝。”刘健说。

刘健

留意日常,发现生活美

刘健出生于1969年,是土生土长的堡镇人,“我们当年穿的都是土布鞋子、土布衣服。”刘健回忆,土布质地结实耐用,冬天保暖,夏天吸汗,穿着舒适,备受农家人喜爱。

每当梅雨季节过后,刘健的母亲总会把衣橱中的土布嫁妆拿出来晾晒一下。在帮忙整理时,布匹在和煦的阳光下,显示出迷人的色彩,刘健非常喜欢。好奇心驱使他细心观察,他发现这些布匹不仅颜色好看,而且纹理各式各样,有双线、方格、鱼鳞等。“早年间,崇明土布一直是姑娘出嫁时的嫁妆,新娘的手巧不巧,一看随嫁布料便知。”刘健告诉记者,“小时候就觉得长辈的手真巧,竟然可以织出这么漂亮的布匹。”

后来,喜爱美术的刘健一路求学,华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在正大中学任职美术教师。多年职业生涯,让刘健对色彩、美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告诉记者,仅仅是一个蓝色,就分为影青、月白、薄蓝、黛蓝等,由浅至深,从朦胧到厚重,有许多学问在其中。

刘健在区文化馆举办崇明土布贴画展

见过这么多的“蓝”,刘健仍不忘“土布蓝”。要说原因,是因为土布中蕴含的情感。当年,还是小男孩的刘健正值生长发育,鞋码一年一个样,需要及时缝补,长辈纳鞋底的场景深深烙印在刘健的脑海中。“现在仍然记得,晚上我已经躺下,母亲却还在煤油灯下低头干活。”刘健表示,“慈母手中线,土布对我来说就是母爱的表达,是一份情感的传递。”

对土布情有独钟的刘健,自2013年起研究创作土布贴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其作品多次参加市级、区级展览,广受好评。“崇明土布就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用的东西,探寻其中的美,实际上也是在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刘健说。

反复试验,实践创造美

大晴天,光线充足,刘健就会拿上自己的相机,在崇明各地拍摄采风;阴雨天,刘健更爱窝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埋头于土布堆里,潜心创作。

与普通的剪纸贴画相比,土布纹理特殊,这给刘健的创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性。但正因如此,刘健反复试验,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学习国画的刘健,一开始找了些不同色阶的蓝色土布,用大色块来拼制山水画。“我想利用色差来表现山的远近层次,但比较粗糙,像是剪纸一般。”刘健不满足于简单的表现形式,不断进行尝试,融合中西方技法,通过重叠、拼接、裁剪,突出了作品的空间感,展现出一种空灵之美。

刘健部分作品展示

土布纹理正好用来表现江南建筑中黛蓝色的屋面,再利用一些比较旧的、褪色的布来表现灰白的墙面,经过反复试验,一幅江南水乡图画便初具雏形。“因布置画”是刘健的信条,在创作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布料尤为重要,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常常需要几易其稿,反复修改完善。

土布贴画采用的是碎布条,初始阶段,刘健利用自己收集来的土布作为材料,后来在瀛东村民俗体验馆,刘健发现,在进行土布工艺品创作时,会产生非常多的边角料。于是,刘健和对方沟通,定时回收碎布料,获得新的作画材料。

刘健作品《向日葵》

这些“废品”还开创了一种新风格。在西方油画中,点彩画派是一种用细小的彩点堆砌,创造整体形象的油画绘画方法。“这些细碎的布料能不能试一试?”由此带来的灵感让刘健打开创作思路,以西方印象派为基础,创作了系列作品,广受好评。

与孩子们一起发现、传承

美术老师是刘健的本职工作。近年来,他在正大中学开设土布贴画课程,与孩子们一起发现、传承土布的美。

首先要了解土布文化。正大中学设有专门区域,陈列展示着各类土布制品、土布贴画。凡是报名参加课程的学生,刘健首先会带着孩子们参观,了解崇明土布的前生今世。“我希望孩子们先去观察、思考,有一个自己的认识,而不是我单纯地授课。”刘健说。

刘健在给孩子们上土布贴画课程

在正大中学,有一块小田地,专门邀请了附近的农户,与孩子们一起种植棉花。崇明乡间有句俗话,叫做“一瓤棉花做到头”,即从种植开始,直到纺纱、浆纱、织布、做衣等全套功夫,跟着农民伯伯一起劳动,让孩子们了解一块土布的形成全过程。有了上述认识、劳动的铺垫,刘健的土布贴画课程才正式开始。

土布上的纹样蕴含中国文化,“井字布”寓意“井井有条”,“称心布”象征“称心如意”……为此,刘健开设了“寻古”课程,让学生试着使用土布拼接中国汉字。比如一个“人”字,是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侧面站立的人之形。“字的结构相较画简单一点,我会让学生自由创作,自己尝试,在不断纠正中改进自己。”刘健表示。

课程结束后,每个孩子都会写一篇小作文作为总结。亲手实践过后,大家的感悟生动而具体。在刘健看来,土布贴画课程包含历史、语文、美术多种学科知识,不仅仅是艺术教育。“我希望孩子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动手实践的能力。创作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刘健说。

刘健在给孩子们上土布贴画课程

此外,刘健还为堡镇的老人开设土布贴画课程,颇受好评。“大家的创造力让我很感慨。我是师傅领进门,教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要说土布剪裁拼贴,我的手不一定有老一辈人巧呢!”刘健笑着说。

刘健一直记得一件小事:那是在八一路,正好在搬运土布贴画作品。闹市街头,人们纷纷驻足,靠近端详自己的作品。“这个画上的不是土布嘛,和我家里一样。”“把土布拼成画,蛮稀奇,蛮好看的。”在这一刻,一份满足感油然而生,不在美术馆,无需介绍,雅俗共赏的土布贴画,激起了大家的共鸣。“在崇明,用崇明老土布搞创作,挺好的。”这份共有的乡情,是刘健的初衷,也是他继续创作的动力。

记者:施昊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世界上有那么多“蓝”,他却独爱崇明这一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