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石战杰:在杭城,遇到苏东坡

2023-08-17 12: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

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

与他相遇

在杭城,遇到苏东坡

苏东坡(1036-1101),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极具才情与人格魅力的文化精英。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卓越的文学艺术表达以及超然旷达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两度为官杭州,先后达五年之久,其中1071-1073任通判,1089-1091守知州。“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杭州也成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在杭其间,苏东坡度过了他人生最快乐的日子,也把他的实干与才情留给了杭州:疏浚西湖 、修筑苏堤,完善自身修养 ,实现政治理想,又观览山水、吟诗赋词、结交友人。他与杭州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形成了最好的融汇状态。

今天,杭州的许多地方和文化景观都与苏东坡有关:东坡路、学士路 、望湖楼 、苏堤春晓 、六桥烟雨 、三潭印月 、灵隐寺等。

苏东坡与杭州有不解之缘,他从来没有走远。我在杭州,遇见了他。

一座寺:灵隐寺

一条路:东坡路

一堤、一寺、一路

——苏东坡(杭州)历史空间影像考察

1.苏公堤 一道堤,能穿越千年,连接古今,成为实用与审美的丰碑,实在稀少。首先,能让我想到的当属苏堤。苏堤旧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的湖堤。美丽杭州,因西湖闻名于世。倘若游西湖,如果没有在苏堤走一走,向堤两侧望一望,似乎不足以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西湖游,或者说西湖之游的完成度不够。余秋雨说“到杭州最大享受之一,是在一个微雨的黄昏,最好是晚春季节,在苏堤上行走,领略水光山色、阴晴寒暑”。更何况,苏堤上还有“苏堤春晓”“六桥烟柳”。

1089年(元祐四年),54岁的苏东坡,第2次杭州为官,看到分别了18年的西湖:大半个湖面杂草丛生,船只不能自由往来,淤泥堵塞湖底,隔断水源、损害水质。作为杭州太守,苏东坡深知西湖对杭州的意义:西湖是杭州生活生产的水源,西湖是杭州美丽的眼睛,西湖是人们放生祈愿的场所,西湖是运河畅通的保证。如果西湖出了问题,杭州的生存与美丽将在何处?

与第一次(1073-1074年)苏轼作为通判相比,他这次杭州任职,为一把手领导,其更多的责任和更多的精力投入于政务民生。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西湖综合治理工程开启。作为市长、水利工程师,苏东坡多方筹措,通过《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获得中央支持,精心策划整修方案,调动20多万工,疏西湖、筑长堤。既解决了淤泥杂草无处安放的问题,又沟通了西湖南北,长2.8公里,不必绕湖30里,缩短路程。“北山始于南屏通”(苏轼)。并且在堤坝间穿插修建映波桥、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和跨虹桥6座桥,沟通里外湖,堤上修建9座凉亭,种植芙蓉、杨柳。6座桥,把苏堤分成7段,恰如一句7言诗,“六桥杨柳一络,萧疏可爱”(明·袁宏道)。接着,为解决老百姓随意种植菱角,保持西湖水域的开阔,苏东坡在湖中心建造三座小石塔,石塔之间相望为界,围成一个水域,严禁在此水域种植。时光推移,三个小石塔逐渐演变为西湖一景——“三潭印月”。三座石塔,水月交辉,景色迷离,石塔宛若亭亭女子,风姿卓绝立于水上。

苏东坡对西湖的整治、苏堤的建造,以民生着眼,使西湖更美,也造福杭州。“长堤卧波”,既实用又艺术,虽为人工,草木石块,皆平实自然。苏轼写道:“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又将回夺浮山险,千艘也下无南北。”所以说,苏堤既是一次民生的拯救,又是一场文学与审美的登场。至此,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西湖景区,开始出现。

1091年(元祐六年),苏东坡内调中央任职,新任知州林希把此堤命名“苏公堤”。苏公堤成为东坡精神和智慧的物化。一道长堤,把西湖分为外湖和内湖,一边连着尘世,一方靠着佛国。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垂柳春晓。多少人走过了长堤,多少人望穿了湖水,又有多少人看尽了层峦叠嶂的翠山。张晓风把这道堤看作“苏东坡写的最长最美的一句诗,最有气魄且最美丽”。

2.灵隐寺 杭州佛教兴于两晋。吴越时期,为佛教胜地,有“东南佛国”之称。宋代立国,政府保护佛教。“停止禁佛,并度僧8000人,开兴隆佛教之端绪。”宋代,儒释道并兴。佛教与儒学的融合,克服中国社会异化排斥反应,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繁荣。苏东坡在《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中写道“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灵隐寺是杭州乃至全国重要的佛教空间场所。晋,咸和元年僧人惠理在杭州西湖西北二、三里处,幽静的山林中所创建。当年,惠理观察此地突有奇峰怪石,石隙中怪木蔓生,下有悬空山洞,与杭州周围环境迥异,便说“这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上的山峰啊!不知那年飞来的。”飞来峰因此得名。惠理在飞来峰旁建造寺庙,是为灵隐寺,面朝飞来峰,背靠北高峰。

灵隐寺,后经历代修整、建造,雄伟幽深。其中,一座三层楼式的正殿,其内部从上到下完全为空,释迦佛像高大惊人。如果仰望至顶,戴帽子的人,恐怕帽子也会掉落。殿后的大院落,满植古柏,尤显清幽。朋友的夫人,信佛,到杭州后对我说,当她踏入灵隐寺,便会有一种宁静和清幽,让她静心、安心。是啊,真正的愉悦是放下,全然放松,心灵空旷,安心便是药。

苏东坡两度来杭,其重要原因都是为避免卷入党争。他主动请求从中央到地方外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政治角色的边缘化。不可避免,他会有些失意与惆怅。当然,深受儒家浸染的苏东坡既选择了政治,便从来没有弃官归隐,而是在保持高昂政治热情的同时,在儒释道中平衡着自身的处境与内心的安宁,他用淡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坎坷与不平,在杭州政绩卓著、建树颇多。

在杭任期间,苏东坡的足迹遍布杭州的山山水水,寺庙观宇。在佛寺中,最为频繁的当属灵隐寺(其诗文中涉及5次)。苏东坡在游灵隐时写到“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在熙宁六年(1073年)曾赴灵隐求雨“唯有悯农心尚在。”

寺院的幽寂与空灵,总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苏东坡在公务之余,走向自然,走向寺庙,在清幽的环境中,安顿心灵。他在观察自然的生命律动中,在与高僧的交往中,参悟佛法,将个体生命融入到自然之中,达到心灵的安宁。“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苏轼《游灵隐高峰塔》)

苏轼主动走向杭州的山水与寺庙,接受佛教,同时也进行着了自我的修炼与自我塑造。以至于,苏东坡在美学上呈现出“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饰,并把这一切提升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是苏东坡在杭州与灵隐寺的相遇。

3.东坡路 杭州的东坡路,紧邻西湖,自古以来,一直商业。不过,这条路在北宋初期,并不热闹,也无名气。相传,最初这条小路上店铺稀少。路边一草屋内住着一位孤独的老妇人,卖茶为生。一日,一位葛巾芒鞋、衣着俭朴的人,喝茶后因为没有零钱,也无“支付宝”,便取出一块碎银给老人,老人实在找不开,他只好赊账走了。这个人又一次路过此地,又忘记带零钱,便向老人道歉。时隔不久,这个人特地写了一幅字、画了一幅画,题款“东坡居士”,送给老妇。老太太惊喜,方知这位衣着朴素的,竟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

此事传开,大家知道了苏东坡常便服外出,且身上不带零钱。为了得到苏东坡的字画,不少人都来这条路上摆茶摊,开酒店。就这样,一条无名的小路热闹和商业起来。这条路,后取名“东坡路"。

这个传说很难考证,似乎也无须辛苦地考证。因为东坡的潇洒风度,诚信品格,以及杭州人民对苏市长的深情纪念,已经让苏东坡活在百姓的口碑里了。一个人被民众传说,是一种荣耀。苏轼说“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

这条路,我路过多次。而认真、全程地走过三次。它临着西湖,又是地铁口,行人多,熙来攘往。前些年,东坡路上有行人,夹杂着汽车,也有许多公交站点,一片繁杂忙碌。

后来经改造,成为彻头彻尾的商业步行街。街上有东坡剧院、东坡酒店、东坡面馆,历史的追光把杭城照亮。也许,苏东坡一直希望这条路永久的商业,永久的繁华。

不长的学士街,也在杭州,也在西湖边,也与不长的东坡路交叉,他们叠加着杭州东坡的痕迹,也丰富着杭州丰厚的东坡文化。

石一(石战杰) 杭州钱塘左岸一石阁2023.05

(作品来自2023浙江资深摄影师图片编辑工作坊)

| 人 | 物 | 简 | 介 |

石战杰(石一) 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导,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大画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杭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创作与研究方向

摄影与历史空间

出版专著

《中国浙江摄影家文献:石战杰》(2022浙江摄影出版社)

《建筑与环境摄影》(2020浙江摄影出版社)

《寻找故乡》(2016江苏美术出版社)

《摄影艺术》(2020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持项目

《浙江古建祠堂遗产影像志》(2021年浙江省文化艺术基金项目)

《近代中国摄影教育探源研究(1911-1949)》(2020年中国高教学会摄影专业委员会重点课题)

《人工智能与摄影教育发展变革研究》(2020年中广联重点研究课题)

《新时期摄影学科建设可行性与评价体系研究》(2018年中国高教学会摄影专业委员会课题)

摄影集

《华策电影学院建筑空间》(2022华策电影学院)

《浙传肖像100》(2021浙江传媒学院)

《家族影像》(2020)

《24节气;钱塘江畔》(2018)

原标题:《石战杰:在杭城,遇到苏东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