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地发文促进青年就业!措施包括就业补贴、扩大政策性岗位规模等
稳就业是当前关注度最高的经济话题之一。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广东、上海、江苏、安徽、辽宁、重庆、福建、四川、湖南、云南、海南、甘肃等地出台省级或市级相关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举措,政策出台时间多集中在7月下旬以后。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明确提出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包括,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鼓励引导基层就业;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等。
从重点政策举措来看,上述各地几乎都提出,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
比如,广东提出,鼓励吸纳青年就业,对2023年1月1日后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的企业,按每招用1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或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湖南提出,2023年1月1日起,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和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部分省份还鼓励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如安徽表示,对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毕业生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
多地也都提到扩大政策性岗位规模,多聚焦在基层就业、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并提出具体要求。比如,上海提出,在沪市属和区属国有企业要在年度招聘计划中,安排不低于50%的就业岗位,面向本市高校毕业生定向招聘。安徽也要求,国有企业社会招聘人员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50%,确保国有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人数保持稳定。海南提出,发挥国有企业吸纳青年就业作用,确保2023年底前招用高校毕业生不少于1000名。福建要求,落实国有企业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确保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上一年度。
在鼓励引导基层就业方面,上海、福建等地要求原则上2023年所有新招聘社区工作者岗位全部面向应届生、高校毕业生开放,其中,上海还表示,设立一定岗位专项招聘应届生,福建提出,定向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数量超过上一年度。在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方面,海南提出,充分挖掘科技部门岗位资源,统筹推进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工作,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不少于500个。鼓励各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园区因需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湖南要求,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出现的空缺岗位,除有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和工作经历等资格条件要求外,应主要用于招聘毕业3年内的高校毕业生。
此外,部分地方因地制宜,出台政策举措,增强青年求职者将当地作为就业优选地。如,昆明实施“十万高校毕业生来昆留昆计划”。对毕业后1年内首次落户昆明的高校毕业生,按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安徽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留皖创业、返乡创业服务保障工作,针对性开展创业训练营、创业实训等活动,按规定落实场地支持、创业补贴、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
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扶持,也是多地关注的重点之一。比如,重庆提出,加大创业支持力度,拿出一定比例政府投资开发的夜市经济摊位、创业工位等平台场地,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创业者提供低租金或零租金支持。昆明还支持返乡创业做电商,对返乡创业做电商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免费网络创业培训。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扶持。
一些地方还提到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如,苏州表示,今年全市开发不少于300个基层公共服务岗位,主要用于招聘和安置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其中用于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例不低于50%;尚未录用的岗位可用于招聘本市户籍毕业5年内的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重点向毕业年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倾斜。
8月15日,在国新办召开的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自今年8月份开始,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劳动力调查统计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
近来,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创新高,今年4月,这一数值突破20%,达到20.4%,今年上半年,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1.3%。付凌晖在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看到当前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还是存在的,青年人的“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稳就业需要持续加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