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健康科普】学点心理学,拒绝PUA!

2023-08-14 20: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作者胡颖 刘燕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飘扬的绿丝带是精神健康的象征!我们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精神卫生专业知识和精神卫生法律知识,同时发布精神卫生公益宣传和培训信息。

学点心理学

拒绝PUA

三年前,北大女生包某因无法忍受男友牟某的精神控制而选择自杀,让PUA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时隔三年,此案件最终在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也让这个话题再次回归公众视角。回顾事件始末,牟某通过不断贬低、指责、侮辱逐步对包某进行精神控制。即便最开始,在面对男友的指责时,她能很清醒地说出:“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每次都耐心地与男友进行沟通和解释。但随着牟某不断地向其灌输自己的观念之后,她渐渐陷入了对自己的怀疑,失去了自尊和自我认可,完全落入他人操纵之中,直至最后选择自杀身亡。

牟某的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PUA”行为。PUA全称为“pick-up-artist”,原意是“搭讪艺术家”,指的是男性通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的行为,而现在指以作假、伪装、哄骗甚至陷害等方式,掌控并玩弄他人的一套理论,代表着一种可怕的情感陷阱。一时间,PUA成了人人喊打的代名词。但是,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关于PUA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罗斯·杰弗里斯(Ross Jeffries)使用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NLP)理论开创了“极速引诱学”(Speed Seduction),其最初目的是帮助有社交障碍的男性获得女性的青睐。心理学家理查德·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在研究中发现,神经反应、语言及其行为方式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联系,即可以通过程式的语言行为,引起人神经系统的变化。这种技巧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能够通过学习而掌握的一门技术。他们的本意是要造福有类似睡眠障碍、抑郁症、神经质、工作压力等心理问题的患者。然而,随着美国社会发展的剧烈变化,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之下,年轻人开始寻求更快更高效结交异性朋友的方法。NLP学派的成果被广泛地借鉴到PUA文化,通过特定的开场白和沟通中间的桥段,让女孩感到放松、新奇、友好,从而对其产生好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话题的不断衍生,PUA技术快速泛化,不仅存在于恋爱关系中,更逐渐发展出职场PUA、校园PUA等各类社会人际关系中,甚至发展出自我PUA。

PUA背后有哪些心理学技术?

刺激控制

行为科学家通常分析行为的环境控制并用刺激控制来描述三个成分中的任何一个(刺激、反应、后果,Skinner,1935)。当定义一个强化偶然事件时,刺激使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从而出现积极或消极后果(Sidman,2008)。

强化技术: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两个方面。正强化就是通过给与或增加某些积极刺激导致行为对象的某种目标行为的频率增加。例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教师奖励学生一件精美的文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会把得到奖励的感觉和认真上课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加认真听讲的行为。负强化则是指撤销或减少原来存在的某些不愉快的刺激而提高目标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小明考试超过90分,就可以少做一张试卷。为了少做试卷,小明上课会认真听讲,尽量考试拿高分。

惩罚:机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或减少原来的积极刺激,以消除或减少此类行为或反应的过程,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例如孩子上课迟到,老师让他罚站。“罚站”对孩子来说属于厌恶刺激,为正惩罚;上课迟到后取消原有的零花钱,则为负惩罚,“给零花钱”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刺激。无论是正惩罚还是负惩罚,这两种方式的目标都是为了逐渐减少孩子上课迟到的行为。

在PUA中行为人不断通过间断使用强化、惩罚两种技术,对行为对象进行奖励和惩罚,使其情绪不断大幅度的起落,不断处于对奖励的期待和对打压的恐惧之中,导致行为对象更在乎行为人的感受。例如男友连续几天不回复信息,被PUA者会在忐忑不安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主动求和,甚至为了获取对方的重新关注,逐步降低个人预期和心理防线,逐渐妥协至被对方控制。

暴露策略

暴露指的是帮助来访者反复面对恐惧刺激,以学习新的、更适应的应对方式,减少与刺激相关的焦虑和恐惧。暴露被医学界认为是治疗一系列焦虑和恐惧相关问题的高效行为策略,包括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强迫症(OCD)等。PUA常使用“创伤性一次性尝试学习”,也就是用一次冲击性非常强的伤害(即刺激)使他人对某事或某种行为产生永久的畏惧,在他人心理上造成阴影的一种技术手段。相较于惩罚而言,(暴露)所施加的厌恶刺激更为剧烈,被实施者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

总之,PUA背后的心理学技术并没有好坏差异,但是作为被实施对象,如果不能识别带有恶意的PUA,则更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PUA?

容易被PUA的人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低自尊人格

这一类人通常缺乏自信,容易受他人影响,经常自我贬低,认为自己这也不够好、那也不好。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前缺乏自信,倾向于认为对方所说的是正确的。

2

有较高的共情能力和较强的同理性

这类人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即便对自己初始的世界观非常认可,也有可能因为同理心而尝试理解PUA者的逻辑。长此以往,就极有可能导致丧失正确判断的能力。

3

讨好型人格

此类人群往往不注重自己的需求。比如同样是做一件事,当这件事是帮助别人做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在意,但如果是自己的事情,他们就会展现出无所谓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不能正视自己需求的表现。而这类人群也因为不够在意自我的体验、不能正视自己的需求而更容易被PUA。

4

原生家庭有缺陷的人

他们往往非常缺爱,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对别人的爱有一种强迫性的索取欲,心理状态也往往高度依附于伴侣,难以抵御PUA行为。

如何避免被恶意PUA?

我们要提高自我价值感(青少年心理小药箱丨第22剂:“低自尊”该怎么办?),不要轻易毁坏我们内心对自己的认可和自尊,要果断远离经常无厘头地指责我们的人,为自己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学会分清哪些是他人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减少不必要的共情与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地学习,保持清醒地头脑,维护自己的边界,不要让自己的世界观轻易被别人动摇。

学会适当的拒绝,正视自己的需求。

勇于寻求帮助,走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做到以上几点其实并不容易,但却是保护自己心理健康而需要做出的重要一步,希望每个人都能远离恶意PUA,活出最真实的自我。

原标题:《【健康科普】学点心理学,拒绝PUA!》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