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那些年,上海人逛过的书市、书展
原创 郝晓霞、李婷 档案春秋
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于8月16日至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又将开启一年一度的阅读嘉年华,让书香浸润这座城市。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举办过各种各样的书市、书展,对读书人来说是盛大的节日。除了大型的书市、书展外,上海的各大书店还不时地举办特价书展,特别是有固定时间、地点的文庙书市为申城读书人搭建了购书的便利平台。这一系列的书市、书展给爱读书的上海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也为后来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打下了扎实的读者基础。
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
人如潮涌的上海书展场景(摄影:徐正魁)
1979年
全国首次大型图书展览会在沪举行
上海原本就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发祥地,也是传统出版重镇,改革开放后,出版业更是迅速发展,书的品种越来越多。1979年9月,上海新华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联合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图书展览会”,这可以说是全国首次大型图书展览会。
“我们有的时候叫书展,有的时候叫书市,各种名称不同,但基本上界定为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有一个主办单位供应一个展销的空间,然后有书店去设摊,包括曾经办过很多年的文汇书展,省版书店、医学书店、工具书店也都会办一系列的书展。”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汪耀华回忆,1980年的时候,在科技书店三楼有一个书展。再后来,是在现在的上海大剧院、原来的上海体育宫所在地,暑假办了一个比较大的书展。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社会释放了空前的读书热,上海逐步进入一个全民阅读时代。图为在淮海路新华书店门口等待开门的上海市民
1980年放暑假,原上海音像资料馆研究馆员张景岳在报纸上看到了信息,就在上海图书馆南边,很多人去那里挑书,打九折。“我记得,我挑了好几本书,有一本一直到现在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概是八毛多钱,我就买回来了。”
1981上海书市
买书靠抢
因为办了这几个书展之后,才有了在上海展览中心(那个时候叫上海工业展览馆)举行的1981上海书市。这是上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个书市,1981年9月6日至20日举办,由上海新华书店主办,并邀请上海书店、外文书店参加。作为当时工作人员的徐新海回忆,门口的读者里三层外三层,本来开了一个小铁门,凭票入内,结果热情的读者把大门冲开。“这么多人怎么办呢?只能门打开,让读者进来。”
1986年上海书市
“不断地上架,书不断地运过来,这个时候的劳动量绝对是大的。”在汪耀华的记忆里,读者买书的热情高涨。“书都是抢的,不是说你挑的,没挑的机会。”他说,一卡车的书运来后很快就销售一空,金庸的书也在里面。出版人杨柏伟就是在书市里淘到了一本当年非常紧俏的新派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华书店是根本买不到的,我在书市里面买到了,从此以后就变成金庸迷了,他的书会去一本一本地买。”
昔日上海市民淘书场景
虽然1981年上海书市成功举办,也一直被市民津津乐道,但直到五年后的1986年,上海才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书市。此次展区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现在看来,这个规模并不大,但在当时却被称为“金秋文化盛会”。来逛书市的人群中有很多行家,片刻犹豫,看中的书就可能被别人买走了,包括冷门书。
1986年上海书市成功举办为以后的书展设计提供了范本,积累了经验。之后的1990年、1996年、1998年、2001年,上海都举办过类似的大型书展,除了这些大型书展外,还有各种特价书展让上海的读书人也是喜出望外。
特价书展
为读书人搭建购书便利平台
文汇报联合上海多家出版机构、书店举办的文汇书展从1985年开始举办,连续办了12届,极大地满足了读书人对新书集中购买的需求,那时候的书展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地点,书展的举办信息一般都靠报纸来传递。报纸上登出来预告以后,大家就去了。最想要的书往往要开幕第一天去才能买到,去迟了,就没了。文汇书展坚持学术和高品质,叶辛长篇小说《孽债》的首发签名售书便在这里举行。
1995年上海举办大型书展活动,市民在马路上排队购票
文庙书市的形成为爱好读书但囊中羞涩的人提供了一个好去处。这里买书比别的地方便宜,既有新书,也有古旧书市,在每个星期日,还要买门票。书市很早就开门了,有一段时间大概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了,是全国各地的书友到上海必去的地方。
除了上海市民熟悉的这些书展、书市,还有一个出版行业内的订货会,叫沪版图书订货会,创办于1987年,基本上每年一届。虽然2003年遭遇非典,但这一年订货会依旧于8月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且规模超过历届,反响非常好。自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酝酿,是不是做一个上海书展。
以旧书交易为特色的文庙书市(摄影:YS)
上海书展从创办之初
就致力于“为读者服务”
当时,上海已经有上海书城等大型实体书店,买书极其方便,那大型的书展是否还有继续举办的必要呢?上海书展在策划之初就有鲜明、准确的定位,书展不光是卖书,更不是书城搬家,而是要成为中国最亲民的出版文化年度展和大都市文化交流的平台。
位于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
上海书展从2004年创办第一届起,就致力于把“为读者服务”落实于细节,不是局限于行业当中的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互相之间做生意,直接面对读者,了解读者到底需要什么,开幕第一天,读者就能入场买书了。这个模式,从当年来看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
上海是一个喜欢阅读的城市,一直都有强大的读者基础,举办书展的消息一发出,就得到了公众的关注,很多人早早地通过各种途径去买票。2004年上海书展的地点选择在了上海展览中心,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到了书展开幕那一天,爱读书的人不畏酷暑,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一堂,一起享受这场图书的超级盛宴。
2004年,上海图书交易会更名为上海书展,开始面向普通市民开放
书展举行期间,展馆里每天进行一定样本量的随机调查。根据当时的调查结果,95%的读者表示明年还要来参加书展,82%的读者对书展非常满意,满意度主要集中在图书品种丰富。这份调查报告也指出了不足,读者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主办方认真听取,为第二年书展的改进、改变提供依据。长此以往,书展每年的满意度在增加。比如,考虑到拎书重,先是设立了临时寄存图书,后面有快递了,读者空着两手回家,等着送货上门即可。
市民朱震宇感叹,以前,最早来书展的时候,至少三样东西要带:带干粮,带现金,带一个足够大的书包过来装书,现在基本上书展里面吃的喝的都能买到,支付都能移动支付,买完书还能快递回家,现在带个手机就都能逛了。
2004年,第一届上海书展场景(摄影:王溶江)
活动一场接一场
每年都有亮点
每一届书展,主办方都会推出几个吸引读者的亮点。200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在展区里特意布置了一个上海老式弄堂的景观,勾起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了。不论大人、小孩,只要进来看二十分钟,就赠送一本连环画。
书展上平均每天百余场的活动也是不少读者追逐的热点。当时,还出现了一个排长队、人挤人的火爆场面。原来,这天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在书展上签售他的新书《品三国》上册,由此引来大批读者。大厅尽管很大,但挤满了人,大家都想一睹他的风采,排队等候其签售的人绕了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队伍的尾巴一直延伸到了二楼。据说签售结束后,易中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拿筷子都没有劲了,可见受欢迎程度。
书展上丰富多彩的名家讲座及签售等活动,成为读者追逐的热点
活动一场接一场,讲座、座谈会、签售……场地是一档难求,基本上一个小时甚至半小时就有一场活动,进来的读者常常能与心仪的作者不期而遇。读者陈安清带儿子逛书展时就邂逅了外国作家马克李维,他们还与马克李维交流了一番。
每年,在书展举办期间,“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也会在友谊会堂举行,可谓文人荟萃,名流雅集。上海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尹欣曾参与过这个活动的策划,给她留下了很多感动。“每年到了八月份,我们都会以‘书香上海’的名义去邀请中外的知名人士、文化大家来到上海参加书展,跟读者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和文化感受。”在这样一个具有引领性的高端论坛上,既有思想的激荡,也有情怀的传递,还有很多的感动。最让她感动的是读者的那份热情,大家来报名参加论坛,火爆的程度就跟8月份上海的天气一样,“他们在书展论坛上细心聆听的那份专注,时常打动我。”
2012年,在书展开幕首日的“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四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与读者们进行面对面互动
2008年,上海书展首次创设了主宾省机制,安徽成为上海书展第一个主宾省。这一年正好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农村的改革开放首先是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打响。当时,“大包干”18人之一、彼时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来到现场。而他签售的,正是讲述这段拉开农村改革序幕的小说 《美丽的村庄》。
2009年,上海书展首次在主场馆之外设立分会场,之后点位不断增加,让书香遍布上海的各个区域。
2011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立上海国际文学周,把眼光放向全世界,从此每年都会邀请国际上的知名作家与读者见面,参加作品研讨、演讲和对话活动。
2011年,上海书展场景(上海市档案馆藏,摄影:沈嘉善)
常办常新
共享书香的闹钟准时响起
上海书展为期一周,每到闭幕的时刻,读者都会恋恋不舍,书展组委会工作人员会排队欢送最后一批读者,还有一个惊喜留给最后一位读者——作为“荣誉读者”受邀第二年作为首位读者进入书展。
上海书展从2012年开始设立“荣誉读者”,颁给最后离开现场的读者,并邀请对方来年作为上海书展首位读者入场。图为2015年获得上海书展“荣誉读者”称号的吴广斌一家
而当读者回到家中细细品味书香的时候,书展场地上忙碌的撤展工作才刚刚开始。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江利透露,为了保证读者的体验度比较好,参展单位要保证,一直到书展结束前的最后时间,书架上的图书商品也必须是非常丰满的,而不能让读者看到稀稀拉拉的,这里准备撤退、那里准备撤退。所以,最后一批离开现场的同事负责打包,物流再用车辆将其运回到仓库,每年书展上负责“压轴”的工作人员基本上能够看到第二天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
一位读者在网上晒出了自己历年书展门票与现场展板的合影
已有近20年历史的上海书展,就像是个闹钟,每年要响一响,提醒大家重温书香。正是因为上海书展与时俱进、常办常新,才得以连续举办到今天。
如今,2023上海书展开幕在即,闹钟再度响起,爱书的人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不期而遇,一起共享浓郁的书香。
本文由“档案春秋”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故事》联合推出
鸣谢:王明远
支持:张劲
新媒体编辑:小瀛洲、陆闻天、龚紫珺
本刊稿件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标题:《那些年,上海人逛过的书市、书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