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纸做的足球,去到远方

刘昱秀 方思文
2023-08-15 10:5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刘晓霜掏出一张报纸,熟练地揉捏成一团,用黄色透明胶带把纸球均匀地缠绕起来,她向空中抛了两下,巴掌大小的“纸足球”就做好了。

这样的“纸足球”,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射埠镇继述桥中心小学还有很多,体育课上,那里的孩子人手一个“纸足球”,练习传球、持球、射门。

继述桥中心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93名学生,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人手一个真正的足球的愿望很难实现,也因为操场面积太小,踢足球很容易受伤,体育老师刘晓霜才想出了做“纸足球”的主意。

她说:“尽管踢‘纸足球’的效果赶不上踢真正的足球,但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有球玩,好像喜悦又大于沮丧。”

除了“纸足球”,她还带领学生制作过“橄榄球”、“保龄球”、“冰球”。他们用矿泉水瓶替代保龄球的球瓶,用坏了的扫帚杆替代冰球杆,为了使橄榄球的颜色鲜艳,还在报纸外面包裹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

刘晓霜说,带领学生做这些体育活动的探索是受到了体育老师周晨光的启发。他是第三届“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的获奖者,四年前,刘晓霜在北京看过他的课程,他在学生中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他教的班级人手一个“纸足球”,用实心轮胎和万向轮做“冰壶”。

周晨光鼓励她,给学生带来宽阔的视野,他们以后有机会去到更大的平台,面对草地,面对足球,面对篮球,面对各种东西的时候,就不会慌张。

如今,作为第六届“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的获奖者,刘晓霜已然体会到了和学生们自制教具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快乐。

据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建光介绍,“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由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耐克公司联合举办,每年评选出100个全国小学体育教学优秀案例,对好的教学方法予以推广,并为体育老师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

“体育老师在工作中有了获得感,更愿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完善教学案例,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创新。”王建光说。

【以下是刘晓霜的口述】

“纸足球”带来的快乐

我来继述桥中心小学之前,学校里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体育课都由班主任来上。整个射埠镇,只有一名体育专业的男老师在镇中心小学任教。

班主任带领学生练习体测项目,如:跑步、跳绳、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等,但可能很少使用学校里的体育器材。2019年6月,我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过来的时候,体育器材室里的五个足球,和少量的羽毛球拍,还都比较新。

我们学校有六名老师,四个年级(一到四年级),共有93名学生。所以老师们都要一个人当多个人用,兼任不同的科目。我刚来的时候,是一年级班主任,同时教语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等科目。课程最多的时候,每周有30余节课,每天只有一节空课。

尽管如此,我还是极力向校长申请教一到四年级四个班级的体育课。因为我本身就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之前在一个公益组织的培训中,上过周晨光老师的课程,了解到他领学生用报纸、胶带、万向轮、泡沫等材料制作足球,体验旱地冰球、旱地冰壶、击剑等运动的经历,我也想和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一起实践。

我会鼓励学生使用运动器材,但我记得刚来学校的时候,如果他们问我:“可不可以借足球踢?”我都要把足球的气放一些再借给他们。因为充足气的足球踢到人很痛,而且学校的水泥地操场很小,在局促的空间内踢球,很容易受伤。

还有比较调皮的学生,到学校旁边农民合作社的地里挖土豆,把十多个土豆带到学校里当球踢。我当时还纳闷他们从哪里捡到的土豆,得知来源后,我带着全班同学到农民伯伯家里道歉。

但如果不让他们踢球,他们的快乐好像一下子消失了。于是,我们才开始做“纸足球”。

起初,我们做的“纸足球”有西瓜大小,一个“纸足球”用15张报纸,把报纸揉成有弹性的球形,再用胶带缠绕均匀。但我们只做了不到40个球,学校里攒着卖废品的报纸就一张不剩了。

这个时候很考验人际关系,我先去了村委会,又去了继述桥中学,收集回来很厚的一摞报纸,堆在体育器材室有一米多高。

为了让“纸足球”有颜色,我又采购了一批塑料袋,街坊邻居也主动把买东西攒下的塑料袋贡献给我们,我们先把纸球套上塑料袋,再缠透明胶,“纸足球”就变得五颜六色。后来,我们发现“纸足球”不一定要做得很大,用一张报纸做拳头大小的“纸足球”也可以玩得很好。

但也会有不同的声音,比如说一些体育好的学生抱怨:踢“纸足球”的效果赶不上真正的足球,球踢不起来,踢不远。但是切换成“纸足球”可以保证每个孩子都有球玩,在体育课上每个人都可以练习滚球、传球、运球,好像喜悦又大于沮丧。

但“纸足球”带来的卫生问题也一度让人感到头疼。一旦“纸足球”破了,纸屑散落在操场到处都是。我只得反复提醒学生每次踢完球都要把操场上的纸屑带走,如果球破了就及时补救,或者换一个球踢,卫生情况才好了一些。

除了做“纸足球”,我们还做过橄榄球、冰球和保龄球。纸质的橄榄球的使用寿命比“纸足球”长,因为橄榄球用手拿着,在地上摩擦的次数少,一个学期做五个球就够用了,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可能就要消耗掉两个“纸足球”。

在学校的体育器材室里,我们用矿泉水瓶做保龄球球瓶,用我之前图便宜买的30多把五块钱一把、头都掉光了的扫帚做冰球杆,为了避免学生被杆子上的竹刺扎到,我还让他们在扫帚杆外面缠了一层透明胶,再在底部和矿泉水瓶连接在一起。

学校里的老师都会把喝完的矿泉水瓶留给我,有时候学生捡到了瓶子,也来问我:“老师这个瓶子是不是不能丢?”

我们的比赛规则特别简单,因为学校里没有球门,我们就用乒乓球台、升旗台,或软式跨栏做球门。踢足球的时候,有一个守门员,和人数相当的两方球员。要求只有两条:一是“手不能碰球”,二是“球出界了需要重新发球”。

打橄榄球的时候,周晨光老师曾经教我,可以让学生系一根绳子在身上,只要对手把他身上的绳子扯掉,球权就归对方所有,这样可以避免小朋友之间的身体冲撞。但是实践起来,我们发现把绳子扯掉挺难的,就改进成了把对方系在腰上的衣服扯掉,或者在裤兜里插一根五六十厘米长的泡沫板,谁先扯掉泡沫板,球权就归谁。

不同年级分时段上体育课还好,但如果大课间四个年级一起到操场活动,场地太小了,三四年级的学生踢“纸足球”,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想玩,但参与不进来。我就让他们做小观众,或者带着年纪小的孩子到操场后面的一个小走廊踢球。

慢慢地,我发现学校里的体育氛围越来越好了。我在体育课上教二年级的学生打羽毛球,晚上回家我一路上看到好多小朋友在村里的土路上打羽毛球。去家访的时候,也看到有学生在家里攒可乐瓶、泡沫盒,用来制作运动器材。还有一个孩子的爷爷过去是学校篮球队的,他在自家院子里,给孙子装了一个篮球筐,晚上陪孙子打篮球。

我和学生们约定,周末想要出去玩就叫上我。因为有一次,班里的几个男生周末要去河边玩,我不放心,便提出让他们周末到学校里玩,我帮他们开门。有学生骑自行车过来,其他同学看见了也想学,我就在网上查了快速学习骑自行车的方法。让不会骑车的孩子先坐在车上用脚保持平衡往前滑步,找到感觉了再把脚缩到脚踏板上,几十分钟就学会了。

等到第二周上学的时候,有一个班里的女孩子和我说,老爸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她妹妹还不会骑,也想周末学骑车。

用照片记录孩子的成长,弥补家长的遗憾

我来学校工作四年,经历过两次撤点并校,村小的招生越发不容易。射埠镇有一条湘江一级支流涓水,涓水东边是镇中心小学,交通发达,靠近高速公路。我们学校地处涓水西边,距离县城比较远,近些年来,不少家庭为了生计搬迁到了河对岸,学龄阶段的孩子也随之外流。

目前,涓水西边只剩下两所非完全小学。我们学校学生人数最少的时候,四个年级只有60多名学生。去年,校长发现距离我们学校不远的一家幼儿园生源一直很稳定,有120多名小朋友,就让我去和幼儿园的老师打交道,负责近两年的招生。

为了留住这些孩子,我跟幼儿园的老师一起去家访,把这些该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家长拉到一个群里。趁着暑假,我每天在群里带领小朋友们朗读诗词,让小朋友每天打卡,我再一一点评表扬他们。

家长们觉得这个小学的老师“真是不得了”,还提前教我家孩子读书,便会更愿意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上学。

去年学校的新生数量从原来的15个学生,增加到了25个。今年,估计也会有20多个新生入学。

村小的孩子父母大多都不在身边,我带的毕业班23个孩子,70%的孩子父母都去了湘潭、株洲、长沙等地打工。他们读一年级的时候,经常喊我“妈妈,妈妈,刘妈妈”,我心想我才20岁出头,你们就喊我“妈妈”。

他们的家长也说,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自己带孩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因为大多数家长工作忙碌,我很少和家长线上联系,如果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或是课业表现不佳,我都会在放学的时候,和来接他们的爷爷奶奶当面沟通。

主动会和老师联系的家长也不多。最开始做小测试的时候,我发奖状只发给“优秀”和“还需要努力”的学生,有家长过来问:“我们家孩子成绩怎么样?”后来每次小测试,我都发四种奖状:“优秀”、“距离优秀很近”、“需要继续加油”、“有很大进步空间”。

我的童年和这些孩子们很像,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我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因此我很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

为了让家长多一些对孩子的了解,比如班级开生日会、庆祝节日、有运动比赛的时候,我都会拍很多照片分享到家长群里。

有家长说:“我们平时不在家,多亏了老师。”“小朋友能够遇到你真是太幸运了。”其实不管多忙,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肯定是很开心,治愈的,也会更加关心孩子的情况。

我记得,有一次六一儿童节,我买了三个西瓜和很多小零食,还让班里的小朋友每人带五样小零食,我们把桌子拼在一起聚餐。我把聚餐的视频发到家长群,有一个小女孩的家长问我:为什么其他孩子都在笑,唯独她的孩子看起来不开心?

这时,我才发现这个小女孩坐的位置距离桌上的零食比较远,她也比较内向,不好意思让同学帮忙递零食。

平时,我很喜欢买书、买零食,积攒一起等到节日,或者有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在教室里聚餐,把图书当奖品发给学生。有的在外地工作的家长,会在孩子生日当天订一个蛋糕,让老师和班里的小朋友一起陪孩子过生日。

我发现现在的小朋友都好机灵,我过生日的时候,提前半个月就有小朋友问我:“刘老师过生日有没有蛋糕呀?”我瞒着他们花了三百多块钱,买了一个双层蛋糕,想在我生日当天给他们一个惊喜。

但特别感动的是,孩子们其实悄悄地给我准备了小蛋糕,上面还插着几颗糖果。还有学生摘了路边的小野花送给我。

看见远方的世界

我是一个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人,因为我从小在乡村长大,接触的东西很少。我都记不得我小学的体育课是怎么上的,我们有限的娱乐活动就是在教学楼走廊里踢球、倒挂在学校的单双杠上、爬树、翻墙。

后来,初中我被选入学校的田径队,刚好毕业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三个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六年制公费师范生的名额,按照成绩排名,我考入了体育教育专业。我的一专学武术,二专学足球。业余时间,经常在操场上晨跑,像马达一样做俯卧撑、仰卧起坐。

在大学里,我才有机会接触到琴棋书画这些课程。那会儿,我参加学校里组织的钢琴课程培训觉得不过瘾,就自己在校外报名了钢琴课。我还想过自学吉他,但吉他买回家一直没有学会。刚开始我去美术课外班上课的时候,教画画的老师还以为我准备参加艺考。

由于每月只有八百元的生活费,为了兼顾这些爱好,我跟着一位教跆拳道的学长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在他的团队当跆拳道助教,一个暑假有2500元的收入。

过去我英语底子薄弱,正是因为在大学期间,我报名过每学期五千元的英语培训班,坚持学了三年,才从朗读课文都磕磕绊绊到能够流利地背诵新概念课文。这也帮助了我现在的英语教学,在我来学校之前,三、四年级的英语课由校长来上,尽管校长是中文专业毕业的。

我特别希望村小的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样,等到他们上了大学,就不会像我刚去的时候,那么手足无措了。也能够更早地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所在。

借助我大学出去旅行的视频,我给班里的学生上过几节旅游课。比如说,2018年我去了哈尔滨、漠河,我在视频里记录了哈尔滨红肠、冰糖葫芦、冰雕、滑雪、圣·索菲亚教堂等内容,我跟班里的小朋友说:今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现在请所有的小朋友系好安全带,关闭电子设备,我们的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今天我们来到了哈尔滨……

后来,我带了一些地理方面的书籍到班级,翻到有中国地图的那一页,班里的小朋友兴奋地说:“这里是哈尔滨,我们之前去过。”其实他们没去过哈尔滨,但某一种意义上,我们好像一起去那旅行过。

我参加公益组织的游学活动去到大西北,也把所见所闻也做成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丰富他们的视野。青岛大学的学生给他们寄来明信片,我鼓励学生给哥哥姐姐们回信,并借着明信片上的图片,告诉他们大学是什么样的。

我曾经想过每学期结束的时候,都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下孩子们的梦想,等到他们四年级毕业的时候再播放给他们看。但由于我中途丢失过一次手机,这个心愿就没能实现。

今年6月,四年级的学生离校前,我让他们在班级的“梦想板”上写下自己的理想。有人想当运动员,有人想当特种兵,还有人想做消防员、医生、老师,想考清华北大。

在我看来,这些梦想都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像是有意无意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的一颗种子。不过有意思的是,班里三分之一的孩子的理想都和体育有关,或许因为我是他们的班主任,也是体育老师,或许因为他们在运动中收获过的鼓励和快乐。

今年,周晨光老师推荐我参加“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他说,这个活动把全国的优秀体育老师都凝聚到了一起,推动着体育教育的创新实践。

在写“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申报书的时候,我仔细回忆了这四年里我和孩子们经历的点点滴滴,我发现我们原来做过这么多事情。现在学校的围墙上,还留着我们打造的“多彩校园”的痕迹,我们用此前买风筝赠送的颜料,在学校的围墙上画五环,我跟他们讲解奥运五环上黄、黑、蓝、红、绿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五个大洲。

一场小小的活动,把全校同学的热情都带动起来了。第一次我们画好的五环淋了一场暴雨,脱了颜色。于是,我又采购了一些丙烯颜料,想要赶在阴天之前画好,小朋友们都说:“老师,我来帮你吧,我来帮你吧。”

村小的孩子也会羡慕城市的学校里有人造草坪足球场地,他们跟我说:“老师,我们也想感受一下在草坪上踢足球的乐趣。”我就借助公益基金,在网上买了很多1米×1米和1米×2米的草坪,拼接在一起铺成约40平方米的草坪。

我们在草坪上分组练习足球守门动作、徒手动作,和简单的体操动作。尽管在草坪上踢“纸足球”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小朋友们都很开心。

哪怕中午顶着大太阳,我问他们:“我们踢球去吧?”他们也会一窝蜂地冲下楼。我们的脸颊都黑黢黢的,淌着汗水,但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甘甜。

    责任编辑:毛玮静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