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瞥 | “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在70平米旧屋平静度过95岁生日

2023-08-12 21: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023年8月11日

是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

95周岁寿辰

当天

许鹿希在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小区

一所不足7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生日

平静的生日

没有鲜花、没有寿宴,唯一的生日礼物就是侄子——全国政协委员许进送来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三学社部分同志创作的几幅祝寿字画。

1986年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再也没有给自己庆祝过生日。这一次,她依然谢绝了亲朋好友为她庆贺生日的提议。

当日,人民政协网记者应许进之邀前往许鹿希住所为她拍摄95周岁生日照片。

许鹿希坐在轮椅上,面庞清瘦,头发花白,但精神很好。看到侄子带着记者来了,她双手合十,微笑着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您和这些字画还有我们一起拍照吧,回头我发给人家,也是对人家表示感谢。”许进提议说。

许鹿希在儿子、侄子许进(右一)陪伴下与祝寿字画合影

“好!好!”许鹿希一边点头一边对身边的儿子说,“在你爸爸铜像前拍吧,让他也看看。”

近20分钟,许鹿希在儿子和侄子的陪伴下与每一张字画都拍了照,直到最后记者起身离开,她还不忘拱手道别。

“姑姑患有哮喘病,已经有10年没有下楼了。跟姑父一样,她只讲奉献,却对国家没有任何要求,也不想别人为她多操心。”许进对记者说。

临下楼时,记者听到屋内传出许鹿希不大但清晰的声音:“小进(许进小名),记着把照片发我微信!”

记者惊讶地对许进说:“老太太这么大岁数还玩微信?”

“人老心不老嘛,她就靠着微信和外界联系呢!”许进的一句话把记者逗乐了。

一如既往的家中陈设

许鹿希居住的是一个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老旧小区。许鹿希住在一栋四层老楼的二层,楼道光线昏暗,沿着水泥楼梯往上走,墙上裸露着粗粗的管道。她的住所是一个小三居室,客厅狭小,只有十平方米左右,靠墙放着一张简易的餐桌,桌上放着儿子刚刚买来的两个包子和几根香蕉。两侧卧室空间不大,陈设简单干净,中间的卧室被改造成会客厅,里面家具书柜都很老旧,甚至有点土气。

邓稼先离开后,许鹿希对他念念不忘,一直住在这所老房子里。虽然有条件住更好的房子,但她不愿意离开。家中的陈设一如既往。她将丈夫的用具都标上了年代和使用日期,连他坐过的沙发上的毛巾都没换。

许鹿希在屋门的墙上贴上“邓稼先故居”的字样,她想用这样的方式,留住半世纪的光阴,留住她与邓稼先曾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会客厅中间有两只木质沙发,据许进介绍,这两只沙发还是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时来家里做客,姑父特意从单位借来的。

靠东墙的书桌上摆着几幅邓稼先的个人照片,全部用塑料袋罩着以防尘土。书桌右侧立柜上放着邓稼先的半身铜像,被屋顶灯光照射得锃亮。铜像上方墙壁上贴着一条泛黄的纸,上面是张爱萍将军毛笔书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七个字。

“我支持你!”

邓稼先之所以能够成为“两弹元勋”,和夫人许鹿希背后的默默支持是分不开的。

许邓两家本是世交。1953年,曾经青梅竹马的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了,婚后他们度过了5年宁静的幸福生活。

1958年盛夏的一天,邓稼先回家比平时晚了些。草草吃过饭,沉默地坐了一会儿,他就独自上了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据许鹿希回忆说:“当时他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问他调哪儿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他也不能说。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这不行。当时我很难过。我那时30岁,他34岁,孩子很小,我又不知道他干什么去,可是他态度很坚决,他又说他如果做好这件事,他这一生就活得很有价值。听他这么说,我当时就感觉到他已经下决心了,后来他突然又了一句,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他说这话时我哭了,我说你干吗去,做什么事情要下这个决心?虽然后来我知道他是在搞‘两弹’的研发,但当他说家里事情他都管不了,一切都托给我时,我回答了他一句,我支持你!”

随后,邓稼先犹如人间蒸发一般,一头扎进了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而他的行踪上不告知父母,下不告知妻儿。28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在邓稼先从事我国核武器研究秘密历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生死未卜,不知去向,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夫人许鹿希始终信守离别时的诺言,无怨无悔地等候。

直到1985年,夫妻终于能够长久厮守了,邓稼先却因为工作原因身患重病。1985年7月31日,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回京住院治疗。8月10日手术,许鹿希噙着泪水守候着。几天后,因白血球数目太低,必须中断治疗,医生建议邓稼先回家休养。

这一年也是许鹿希与邓稼先相处的最后时光。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妻子怀中离开人世,终年62岁。

攀登医学高峰

作为邓稼先妻子,许鹿希也是一名女科学家,她从来没有放弃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她一直从事人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许鹿希在神经解剖学领域内造诣颇深。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与同事们一起翻译了当时国际上颇负盛名的斯特朗(Strong)的《人类神经解剖学》一书,为促进我国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80年代初神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国际上刚刚兴起,许鹿希赴美访问学习三个月后,立即组织国内首届神经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讲习班。她不仅邀请美国著名学者斯旺森(Swanson)到国内讲学,还亲自组织了技术示教。许鹿希的研究工作涉及针刺麻醉原理的形态学、脑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及纤维联系、脑内脏调节中枢的化学解剖构筑及多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内的分布及变化等多个领域。她于1978年荣获北京市科技一等奖,所著《神经解剖学》获1990年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1999年获得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先后总结发表论文数十篇,培养硕、博士数十名。

即使在晚年,许鹿希还坚持参加七年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她还尤其注重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为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独立任教能力,许鹿希在把年轻教师推上教学第一线的同时,都给以悉心指导。对青年教师的大课讲稿逐字修改并亲自指导试讲。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互相支持”

邓稼先逝世后,许鹿希整理了101万字《邓稼先文集》。许鹿希是医学家,对核物理理论并不十分精通。为了整理好邓稼先生前的手稿,她反复钻研杨振宁寄来的两本英文书,从原子核、中子、链式反应等概念学起。她说:“我就像小学生开始念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那样子基础学起,但是这些事情必须要干。如果邓稼先活着,他也会把他的学术成果出版。”

许鹿希曾说:“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困难的时候鼓足勇气,跨过所有过不去的坎!”

“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也有我的一半”,

祝许鹿希奶奶

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并向老人致以崇高敬意

编辑 | 马瑞

综合 | 人民政协网 北京晚报 中国核工业报 新华社 九三学社之声

原标题:《一瞥 | “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在70平米旧屋平静度过95岁生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