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SWADI观点 | 大运会后,我们对未来城市运动空间的N种想象
城市化发展至今,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不断丰富着公众关于未来城市的各种想象。以市民在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兼顾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已成为城市各类空间营造的重要共识之一。
在成都,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这座城市已经构建起满足世界赛事名城需求的大型场馆体系,这些城市体育地标在最近数年里带领市民不断感受着未来城市运动空间的种种可能性,而在大型体育场馆之外,未来城市的运动空间显然还有更多可能。
作为中建西南院深度参与成都大运会场馆改造、新建设计工作的众多力量,我们也在与其中四位资深建筑师代表共同探讨时,了解了他们对未来城市运动空间提出的不少思考与畅想。
未来城市的运动空间应该是分散的,可以称之为“家门口的运动空间”,它就像街头公园一样很自然地融入城市生活中,运动变得方便、简洁、低调、无处不在。如果一座城市只有大型体育场馆,只能算是一个运动会的城市,遍布城市各处的各种小型运动空间才会把城市变成一个运动的城市。比如一座不起眼的街头篮球场却会吸引许多人去打球,因为这种小的运动场所很贴近市民、贴近生活。
另外一方面,运动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变得越来越丰富,许多运动项目正在慢慢被重视并逐渐流行,比如电子竞技,由此产生的对电竞运动空间的需求,也是未来城市运动空间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多元性给我们的设计也带来许多启发和灵感。
我们希望运动场馆除了成为地标、代表一座城市外,更应该悄悄地融入城市,真正地进入市民的生活中。
我理解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交通、商业、生态、艺术和运动空间等几大类型,而运动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积极的运动空间,尤其是户外运动空间,可以直接呈现出这个城市的活力,也是维系公共健康的必备条件。目前成都在户外运动空间领域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条件,大量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绿道系统就是一个代表。
放眼未来,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公众对体育健身的愈发重视,体育消费需求会不断增长,尤其是青年人会更愿意将传统的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和体育消费,与此相匹配的运动空间势必增加,而且会呈现出高密度、多层级、多场景的特征。
因此,对于未来城市而言,运动空间需要去中心化,空间应该根据人口密度均质分布,向着社区化演变。同时也需要去类型化,大型城市综合体中设置运动设施,或围绕运动设施建设城市综合体,如成都东部新区林栖公园、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乐山体育中心等,运动空间会更加生活化。而随着街头篮球、极限运动等街头运动的流行,相关的运动空间营造也会不同于传统大型体育场馆,表现出去仪式化的特点,甚至变成年轻人的秀场。
对城市而言,最理想的运动空间应该是环境优美、空气良好、日照适度、配套设施舒适的户外空间。以此为参考,理想的室内运动空间应该具备理想的光环境,比如墙体及天蓬均质透明;好的空气质量,如相匹配的制氧吸碳设备设施。这些都离不开新材料的研发、技术的进步与审美的提升。随着技术的进步,运动空间将具备更多可变的空间形态,如室内外形态的转换、不同运动场地的转变,这将带来空间使用效率的提升。
体育建筑设计作为西南院的主要品牌之一,我们在相关的设计实践中也一直在对标国际上最先进的思潮,紧跟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势。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他们对体育建筑的定义会更宽泛一些,欧美的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特别发达,比如欧洲的足球联赛,北美的冰球、篮球、棒球等赛事,在商业化运作的逻辑和模式下,他们对体育场馆的要求也非常商业化。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体育建筑其实也可以划分到商业建筑的范畴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空间的可塑性上有更多前瞻性的思考。
所以我们希望未来城市的运动空间设计可以被放置到泛体育的背景中讨论,我们提出了体育综合体的概念,试图去延展运动空间的功能属性,创造一个更广泛的使用场景,让运动空间成为城市综合体的一部分,而不局限于体育本身,即“体育+”变成“+体育”。我们在烟台八角湾国际体育中心项目中就在实践这种构想。
修建一座体育场会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我们希望这种动辄上亿元投入的建设能够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产生更多社会效益,而不是只能实现单一的体育功能,我认为这可能就是未来体育场馆建设的一种主流发展目标。
城市实际上是为人服务的,城市的运动空间也如此,未来的运动空间将更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让人与运动空间的连接更紧密、更方便。比如现在需要到很多专业运动场所才能实现的需求,未来可能在家里就能实现了,通过云端对运动资源的整合,搭配线上教学、虚拟教练等方式,在家运动会成为一种趋势和常态,运动空间将变成家庭空间的一部分。
纵观我们现在城市中的运动空间类型,如专业的体育场馆、健身房、公园里的跑道和运动场地、小区里的院坝和绿地、以及相关的器材设施,这些空间以及人们在其中的运动活动其实在未来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伴随智慧城市的建设,运动空间可以与高科技相结合,比如跑道与传感器的结合,这种智慧跑道看起来与普通跑道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却能够实现对跑步者状态的监测。
此外,如运动学校、培训机构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公益属性,运动或健身的活动可能会泛化到一些社交、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基于此,未来的运动空间不一定只是满足纯粹的运动需求,运动空间的内涵和外延都会更丰富。
从四位建筑师的分享中,不难看出这个议题其实就是在未来城市生活中如何去实现人们关于运动的各种需求,这是一个需要更多创新的实践才能探索的构想,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更多的公共关注、讨论、思考来推动各行各业的对话和交流。它关乎建筑,也不只与建筑有关。
在成都,这样的探索正在进行中,中建西南院也将持续参与并积极主动地去引领这场长期探索的实践。
编审 / 中建西南院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 / 群团工作部
编辑 / 陈周超
校对 / 陈序 屠然
原标题:《CSWADI观点 | 大运会后,我们对未来城市运动空间的N种想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