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听普洱·读书时间丨《困鹿山》
你多久没有打开一本纸质的书籍了,让看惯碎片文字和海量资讯的眼睛,沉浸在完整而经典的文本之中;
你多久没有听过关于书籍的音频了,让听惯琐事俗务的耳朵,抽离到生活之外,独享静谧的诗意世界。
本周五,“夜听普洱”推荐一本书,朗读一段文字,让好书和好声音融合相加,用好声音读好书,让好书赋能好声音,在一周几十个小时的案牍劳形之后,给你几分钟的诗和远方……
本期夜听普洱
为大家带来的是
《困鹿山》
快点开音频
加入夜的不眠共振,共赴心灵之约吧!
《困鹿山》
2023年5月,历经数十载的整理和沉淀,经过三年的潜心编著,《困鹿山》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郑立学、陈玖玖合著完成,两位作者选择困鹿山作为切入点,从地理区域、历史变迁、茶树资源、茶事活动、人文轶事、文化价值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详尽阐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困鹿山,揭示了困鹿山的四个独特之处:独特的区域位置、独特的历史定位、独特的古树茶园、独特的普洱茶事。
书摘
随着普洱茶的风生水起,普洱茶、马帮、茶马古道这些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反复提起,进而熟悉和了解了其中的内涵,但许多人并不了解的还有作为马帮补充的牛帮和赶牛人。长途运输过去靠的是马帮,而短途更多是靠牛帮。从困鹿山把鲜叶运到宽宏李贡爷家茶房,毕竟路难走,除了人背马驮,辅助的运输方式就是牛帮了。
宽宏困鹿山上有一个赶牛人,叫徐绍宗,2006年我去拜访他时已79岁了。
他赶了一辈子的牛,除了对牛及与牛有关的所有事感兴趣外,对其他任何一件事都了无兴趣,也不屑过问。
他家里珍藏着各式各样与牛有关的物件,大大小小的牛鞍、牛铃、牛绳……老伴不无埋怨地絮叨:“这怪老头不买酒不买衣,就爱买牛铃马铃这些无成无用的东西。那些年我上山拣木耳卖了点儿钱,攒起给他买衣穿,想不到他拿去买了牛铃铛。”
谈起牛铃,他来劲了。他说,每把牛11头,他最多时赶过3把牛。他拿出保存了不知多少年的牛铃铛,对我说,牛铃对赶牛人来说是少不得的。牛铃声起到壮胆压惊的作用,牛铃声响起,听不到杂音。赶牛人徐绍宗说,这种声音在大森林里传得很远,后面的二牛、三牛直到尾牛,听着这声音便跟随而来。老虎豹子远远地听见了,便悄悄地让开了。对面狭窄的山道上来了马帮牛帮,听见响声就会自觉避让。
也许赶牛赶多了,赶出了感情,他能听懂牛铃的对话。他边说边摆弄起来,左手拿着头铃,右手拿着二铃,错开间隙,掌握停顿,把牛铃有节奏地摇响,悠扬的铃声仿佛在进行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只有他能听懂,他能翻译。
从赶牛人徐绍宗充满感情的叙述里,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个赶牛人对牛帮的感情,体会到了一个赶牛人对已经消失的赶牛生活的眷恋。而这份眷恋是其他人无法体验和理解的。
老人家里还保存着许许多多的牛具,牛鞍子、牛架子、牛绳、牛鞭子…谈起牛绳,老人给我们展示,他编的牛绳松紧度、精密度、外观都比别人的好。他自豪地说,方圆百里没有人比他编得好的。我拿起细细观察,就像中国结一样精美耐看。老人翻弄起这些牛具,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往往这时我就会发现,老人一谈起他的爱物,脸上便透出无尽的自豪,语速加快,眼睛放光。
一个赶牛赶了一辈子的人,别无所好。只要有了牛,他就吃得下饭喝得起酒,心里那个美呀,乐滋滋的没法说。
可惜,没过几年老人走了,随着已经消失的牛帮一起走了。从此,牛帮和赶牛人的故事就消失得几乎找不到踪影。
我写下这篇文章,想让困鹿山上赶牛人的故事保存在文字里,让后辈人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岁月,这样一种生活,这样一种人。
作 者丨郑立学 陈玖玖
主 播丨刘峥
编 辑丨廖尚燕
监 审丨李毓珊
原标题:《夜听普洱·读书时间丨《困鹿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