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行走法兰西③|中法大学的前世今生,独特历史情谊延续至今
【编者按】
眼下,法国经济再度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
根据法国央行最近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度法国经济的增速将为0.4%,全年经济增速仅为1.6%,低于此前政府预测。法国总理菲利普日前在访谈中也坦言:“我们制定2019年预算所依据的增长预期是1.7%。”同样低于此前预期的1.9%。
眼下,为了寻求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法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希望以此增强法国经济竞争力。同时,法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创新保护的重要性,并启动“法国制造”标识,将其作为代表法国工业整体形象的品牌,促进法国工业各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联合发力,重塑法国工业在国内外的形象。
在经济放缓之际,法国本届政府力图内外兼顾、双管齐下。马克龙总统8月27日在巴黎举行的法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表示,希望对七国集团进行改革,以加强和中国、印度以及非洲国家的对话。
澎湃新闻推出“行走法兰西”系列文章,力图展现法国精英对城市治理、国家未来以及中法关系的远见卓识。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亘而上,从车窗外望去,原本立体的里昂老城区的古典建筑,逐渐变得平面,连绵不断的红屋顶俨然成了一席铺在蔚蓝天空下的地毯。奔驰在里昂富尔维耶尔山上,两边馥郁的树木不断往后退,流淌着属于里昂夏日的阳光。
汽车转过几个弯后,速度慢下来并微微刹住车,油门随后熄灭。“到了!”帅气的法国司机转过头,朝我们灿烂一笑。
跳下车门,映入眼帘的是夹在石堡城门之间的两扇厚重的木门,铜制的大铆钉将两扇大门的四周牢牢地固定了一圈,木门上面红色的油漆经年累月,已经褪色并变得斑驳。阳光穿透门前的橄榄树照射下来,门前刚被汽车掀起的灰尘缓缓地弥漫在其中,让人一刹那有走进古代中国寺庙的错觉。抬头望去,欧式的石堡城门上,同时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若隐若现。
“这就是中法大学,世界上第一所招收中国学生的外国大学,也是中国近代在海外建立的唯一一所大学。”当耳边传来法国外交部翻译萨碧娜的声音时,记者才意识到已经抵达这所存在了100多年的大学。
一个多世纪前,在亚欧大陆的另一边,风雨飘摇之中,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学生,与坐落在大陆另一边的法兰西,就这样产生了奇妙的联系,谱写了一段湮灭在历史中的中法友好交往史,也奠定了中法两国关系的基石。
当年中法大学的学生宿舍,如今依旧维持原样。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佩 图
一个世纪前李鸿章的来访
迈进学校大门,参天的大树葱葱郁郁,沿着石砌的道路往大学主楼走去,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大型的黄铜雕塑,雕刻着当年从中国前往中法大学留学、后在各行业做出卓越成就的中国学生——这是与里昂结为友好城市的广州市政府送给中法大学的礼物。
一个多世纪之后,当年的学校主楼已经成为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在主楼的另一边,当时的学生宿舍没有太大改变,茂盛的爬山虎密密麻麻地爬满了石块砌成的大楼,记录着当年的沧桑浮沉——那里有着中国莘莘学子埋头苦读时洒下的汗水,也回响着他们嬉戏时的欢声笑语,更印刻着异国他乡里对家乡的愁思。
里昂中法历史博物馆门前的名人雕塑。
近100年前,在中法两国有志之士的共同推动下,一批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背井离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怀揣着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的梦想奋发图强、求新求变。
在里昂中法大学的毕业生中,后来出现了一批响当当的名字。其中有居里夫人的学生、中国放射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倡导者郑大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的设计师林克明,著名汽车工程专家何乃民,著名科学家汪德耀,法国语言文学专家郭麟阁,文学家和诗人罗大刚、戴望舒,艺术家、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画家王临乙,文学翻译家沈宝基,以及把《红楼梦》翻译成法文的李治华等等。
一张表格上记录了当时中法大学学生所修的科目和成绩。
当年第一个为筹办类似大学而奔走的中国人,是清朝重臣李鸿章。
校长介绍道,早在1896年,法国里昂的官员就接待过李鸿章。作为当时唯一一位到法国访问的中国高官,他希望法国乃至欧洲的丝绸之都里昂能够开展与中国的交流,尤其是两国交换学生,从而互相学习。
当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李鸿章是怀抱着怎样的心情来到了里昂?又是以怎样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地方?
后来,在时任里昂市长爱德华·埃里奥(Edouard Herriot)、里昂地区督学儒班(Joubin) 等支持发展中法友好关系的里昂政治人士的支持下,加上中国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推进,双方以中法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资金为资助,于1921年7月8日正式成立中法大学,学校的管理由中法双方共同负责。
学校正式开始招生后,此前一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也得以结束半工半读的生活,有机会接受全日制教育。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开始招生,将优秀学生源源不断地送往中法大学。
博物馆向世界介绍中国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法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习主席居然在我们的博物馆里待了一个多小时!”走进中法历史博物馆,白发苍苍的中法大学副主席拉巴特(Alain Labat)回忆起当年习主席参观博物馆的场景时,依旧带着非常惊奇的表情:“我们之前想的是,密集的参访活动期间,习主席能够待五分钟就不错了!”
时隔四年,这个兼具中国古典和欧式简约风格的博物馆,已经恢复了平日的宁静。在这个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挂着当年习主席来访的照片,还以时间轴为线,陈列了诸多中国留学生当时丰富的留学生涯资料,如入读学生个人信息、学生的业余生活照片等,详细地介绍了不同阶段中国的历史背景。博物馆还不定时举办一些在华艺术家的展览。
“由于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1840年至1949年的历史根本不了解,所以我们会给中国之外的参观者专门做一些关于中法大学的相关介绍,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当被问及这个博物馆对中法交流的作用时,拉巴特表示,通过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包括法国人在内的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参观这个博物馆的时候,人民日报曾报道称:“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留给后人细细回味。习近平不时驻足凝视默思……习近平感谢里昂市倾注大量精力,使这批历史资料保存完好。”
这批珍贵史料是如何被保存的?拉巴特介绍道,二战期间,中法大学被德国人占领,当时,一位教授中文的法国老师赶在德国人烧毁这些中国学生的资料之前,勇敢地和德国人交涉并保存下了这些资料。二战结束后,1949年至1979年期间,法国都没有接待过任何中国留学生,里昂市民也逐渐把这个故事遗忘了。后来,里昂政府在筹备2014年习主席对法国的国事访问时,翻找了很多档案资料,才发现这些资料确实很丰富。也就是那个时候,里昂政府开始思考利用这些档案资料来建设一个博物馆。
一张照片记录了当年中法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的合影。
历史沉淀了百年之后,这个几经沉浮的大学,已经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成为众多中国人前往学习的法国大学。习近平主席到访后,中法大学也更名为“新里昂中法大学”,并成为“里昂—中国关系促进中心”,每年,都有来自中国的学生和企业人士前往中法大学学习交流。在该大学博物馆的二楼,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跨学科交流平台及一个面向里昂和中国大型企业开放的商务中心,以加强中法之间在语言、文化、化工及生物制药等方面的交流。
而里昂也在中法交往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里昂作为法国第二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投资。每年,里昂接待近4000名中国留学生来法学习,其中不少人就在中法大学学习和交流。中法大学不仅得到了里昂大都会的支持,也得到了很多驻法中国企业和法国当地企业的支持。
“中法这个历史阶段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欧洲的其他国家并没有像法国里昂这样很早就和中国有来往。我们希望中法大学未来成为中法进行交流的地方和机构。中法大学的存在能够让人们回忆起曾经的那段历史,也必将促进我们与中国未来的合作。”拉巴特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