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留学百万回国工资4千?美国硅谷教父“炮轰”张雪峰式选专业
原创 舒己怀 爸爸真棒
当毕业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话题,甚至连刚刚踏入英美大学的准留学生都开始焦虑: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要不要今年寒假就开始积累实习经验?或者就把留学顾问当作职业目标怎么样?
这时候迷茫的学生和家长们将目光转向人生导师寻找意见。很多人生导师都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火的还要数张雪峰提出的“打死不学新闻学”、“多挣钱要选理工科”等观点,他的建议是"寒门"的普通人家视角相互契合,在这些里家庭中间格外受欢迎。
即使同意其对教育所提的质疑(包括教育价值缺失和需要革新,以及社会就业体系中的种种弊端),我觉得也不要给与之观点不同的冠以"坏人"或者害人的"理想主义"的标签。
诛心或者阴谋的迫害言论的观点往往是对自己的伤害。他所提供只是一个视角,但一个视角就掩盖了其他的视角。但是,他提的问题的对应策略就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无独有偶,美国的硅谷创业教父, Y-Combinator的创始人Paul Graham 最近也写了一篇两万字的长文《如何做出伟大的工作/How to Do Great Work》。
△文章原文:http://www.paulgraham.com/greatwork.html(文末添加小助手,可以领取中文版)
这篇文章在我的朋友中广为流传,有几个朋友把这篇也推荐我读。于是我也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认认真真读了。这篇文章所提供的视角和张雪峰的视角形成了极强烈的对比,几乎是黑白一般的对立。
Paul他作为硅谷教父和畅销书作家,孵化了几十家独角兽企业。尽管张雪峰只是一个毕业于无名院校的“网红”,我们也不能断定他的观点错误或无意义。
只是他俩的观点对比起来特别有趣,相信可能引起读者们思考,大家可以自行判断。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在对比的过程中,我反思是什么造成了人们教育观如此的如此大的差别。首先,我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把生活分别当作了有限游戏(博弈)还是无限游戏(博弈)。这个区别导致了思维方式和心态的区别。
我觉得不能简单排除两种游戏的存在和其存在的意义,而是要学会有效地识别和切换于两种游戏之间。其实这两种认知也决定了我们对风险的感知和态度。
最后我将谈谈各种家庭境遇下和在人生不同阶段,我们对风险和优先级的分配。后续还会写写兴趣的作用和工作的计划性等其他有趣的话题,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留言和我分享。
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
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一个教育观,甚至人生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其实更是我们教育观念的基础。纽约大学的退休教授James P. Carse早在1987年就写了一本书畅销书《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这本书的中译本在微信读书里有。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两个词。
01
有限游戏的目的取胜为目的
分出输赢为游戏的结束,赢的会拿走全部。可能的包括下盘棋、两个人吵架,一场战争,高考升学或失学等。
02
而无限游戏是以延续为目的
比如婚姻、文化、宗教还有生命等等,在延续的过程中会产生出无数种可能性和结局。
这两种游戏的目的,定义,结果,策略,时间都有所不同。有限游戏里,目的是获胜。有限游戏的特点是外部定义的规则。
这些限制是预先定义的,玩家可以在这些限制内竞争获胜。
虽然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得名的原因主要考虑游戏的长度。但根据结果来命名,通常所用相关的术语是零和游戏和正和游戏。
零和游戏就是我之所得就是你之所失去,你争我夺。正和游戏就是你我都收获都有进步,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输家。
如果把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作有限游戏或无限游戏带来比较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认为是有限游戏,结果是零和原则,就很容易焦虑和内卷。有什么样的知识也不太愿意分享,因为帮别人就是害自己。大家争抢的就比较激烈一些。
而如果认为是无限游戏里,机会是动态的,是在游戏进行中创造出来的,大家越积极正面和彼此需求,每个人成长的机会就多,那么游戏就越长,机会就更多。
比如计划经济分配工作的时候,大家工作机会的数目就是固定的。而自由的市场经济下,市场有自我修正机制,只要有机会的地方,即使是微小的地方也会有创新的可能。
其实这两种对生活的认知,也会衍生出稀缺思维和丰富思维。
两种观点背后的稀缺思维和丰富思维
觉得生活是有限游戏的人,往往是更加悲观。
因为想赢,就会更容易看到资源的缺失,专注在稀缺的方面而发展出稀缺心态。
经常抱有有稀缺心态的,就会偏于悲观和保守,更容易注意到情况的局限性。
他们经常会感到沮丧、无能为力、焦虑、愤怒和害怕,也容易更容易以受害者心态去做事。他们也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所缺乏的事情上。
他们的消极态度会降低他们周围人的积极性并耗尽他们的能量。由于竞争的关系,会拒绝合作,在合作中也拒绝把功劳归给应得的他人。看问题,也是喜欢看小处,从小处着眼,常常过分地规避风险。
他们也很难信任别人,缺省值是默认地怀疑。在人际关系中更容易充当索取者,对他人抱有更多地期望。也通过以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地方式建立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而把生活当作无限游戏的人,往往会更加乐观一些。
即使在糟糕的情况下,也会发现或认识到到各种情形之下所存在的机会和成长,所以他们能够愿意承担责任来发挥领导作用。
他们也愿意将精力花在新鲜的事物和新的可能性之上。由于看到了机会,感到充满力量和也愿意投入。他们更以自己积极的态度鼓舞他人心并激励他人有出色表现。
他们愿意分享知识,共同分享成功,也给他人归于该有的功劳,从而与他人有着良好合作的关系。由于能从大的角度和事业出发而考虑问题,能看到风险所带来的回报,所以也经常承担风险。
在工作中他们愿意看到他人的成长,所以愿意信任他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来领导关系。看到付出的机会所以更愿意充当奉献者,为他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思考。以将自己与最好的自己进行比较来建立自我价值感。
如果以“有限游戏”思维看专业和就业
在我看来,张雪峰传递的思维是个典型的有限游戏零和游戏下的稀缺思维。那他错了吗?我不愿意用错误来定义。作为帮助学生报志愿的“导师”把升学当作黑白分明的有限游戏是这个生意的存在的前提。
这也是大多机构所必须操纵的一个心理游戏,必须把这个有限游戏从无限游戏中剥离出来,夸大其重要性,也是焦虑的很大一个来源之一。
如果您让一个以生活为无限游戏的理念给孩子报志愿,那么将是冗长的不确定的过程,这将必须成为一个人生导师来长期跟进辅导,这个“生意”就不大可能存在。
事实上,考试,录取,找工作的面试基本都是有限游戏。这是由于技术可行性(technicality)所导致的。
我一直在说尽管软能力很重要,但是在升学的过程中很难以软能力考核学生,暂时不说公平的问题,考核技术上不太可行,容易作假,很多学校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考核学生的软能力。
所以大家就设计出了高考,SAT,考研等以标准化考试,简单粗暴,快速高效。即使在美本申请中标化和硬指标也是重要的考核因素。
记得当年准备出国的时候,当时还在上高中的弟弟就给我写了一封长信:
中国的发展即将开始,关键的职位都是占一个少一个,最好先占一个位置,等你想回来这些位置就都没有了。
占位置不是水平问题。他这就是典型的有限游戏思维。我很难说他是错的,很欣慰自己的弟弟当时不到20岁就有这样的思想。但对我来说,不能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不能容忍的,不能有很好的经历和挑战认为是无法立足的。
不太成熟的我觉得不想未见风雨就历彩虹。占在不该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并不是应该沾沾自喜的事情,而也是一个折磨和痛苦,可能会导致悲惨。
一定数量的有限游戏是我们需要的,它将是长期的客观现实的存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有限游戏的局限性和伤害。一个社会过分地设置和玩耍有限游戏是每个人的悲哀,社会应该允许更多的无限游戏。
当然这个无限性是有地域和时效性的,比如说市场经济下,特别是经济上升时期,规则就更像无限游戏。而经济衰退的时候,人们就更容易陷入稀缺的思维,对有限的机会就会争夺的更厉害。
以“无限游戏”思维看待人生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没有成败,只有成长。
这里头半句话的成败里是有限游戏,后半句话里的成长是无限游戏的概念。
我们去参加面试,面试是个有限游戏,有录取与否的区别。而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有限游戏是来自于有限游戏,最终服务为无限游戏的。
不要把生活泛化为有限游戏。我更愿意他们归为有制约的无限游戏。这里制约包括生命,精力,人际等等资源。我们要在合理安排这些稀缺的资源上这些下功夫。
我们要学会合理地转化和看待这两种游戏。不忽视但也不过分看重有限游戏,把之当作人生地全部。我们华人学生地早期表现突出和后期差强人意,我认为就是没能很好地进行游戏模式的转化。人的后半生更多是一种无限游戏。
Paul Graham则更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学习是一个无限游戏:
当你接近知识的前沿,知识呈分形(fractural)扩展,从远处看边缘光滑,但一旦你学到足够的东西接近边缘,就会发现它们充满了漏洞。
这些漏洞都是我们学习和创新的机会,这也就是我们古语说的学无止境吧。。
张雪峰一直宣扬的是我们需要"专业壁垒"。而我的观点则是我们更多的在这些漏洞里"寻缝搭桥"。(这也将是我另外的一篇文章的主题)。
Paul在择业方面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你选择的工作需要具备三个特质:
1
首先,它必须是你天生擅长的;
2
其次,你对此有浓厚兴趣;
3
最后,它提供了实现卓越成就的空间。
他又说到在实践中,第三个条件并不需要过多担心。因为你只要足够深入就会发现每个行业都有机会。而张雪峰的建议只关乎第三条,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天赋和兴趣的重要性。
当然了,很多人并不理解真正的兴趣,而是喜欢一些好听和荣耀的事情。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以后会谈。
「 写在后面的话 」
乐观与机会相辅相成
目前经济更偏向基本面,人们也更偏向玩占位的防守游戏。比如说农业和食品工业,能源工业。而职位上更看重更看重公务员和体制内。
这个是人的本性,但事实上这样的选择是拥挤的,道路是艰难的,性价比也不一定好。
当我们悲观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是扭曲的,妨碍我们判断的。乐观不一定是对的或者是有理由的。但乐观能让我们看清现实,更能有效地调动我们的潜力。
但是乐观不是装出来的,乐观需要我们的认知,看到事情分形和动态的那一面。乐观与机会相辅相成。有机会才会乐观,乐观才能看到更多机会。
我也理解不同经济阶层的家庭,所能承受的风险不是同一个量级的。养家和糊口是每个人必然责任。但是不要把糊口当作生活的全部。我们的认知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境遇的。
我们在听取建议时候,要更多听取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帮助我们打开更大的视野。
当天黑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看见光。光引领我们走向远方。而那光不是显现在高空,也不是不是在地平线。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原标题:《留学百万回国工资4千?美国硅谷教父“炮轰”张雪峰式选专业:别陷入有限游戏怪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