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万宁的山与海之间,找寻生活的锚点|地球快门
【编者按】
海南万宁的日月湾,新兴的冲浪胜地。想要逃离都市生活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追随潮汐和日月,体会刺激与松弛。他们迁往这里定居,决心在山海间做个“浪人”,获得永久的自由感。
2022年初,摄影师严佳林也决定辞去原本繁忙的IT工作,试图在日月湾开启慢节奏的新生活。本期“地球快门”,我们来到海南万宁,看她镜头下的年轻人如何构建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却又在外界的侵蚀下感受到了一些矛盾与迷失。
摄影、文字 / 严佳林
编辑、设计 / 吴思越
2022年年初的时候我辞职了,在那之后我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我厌倦了在互联网行业当一颗螺丝钉,但同时我不知道如果自己不朝九晚五,是否可以找寻一种别的方式持续地生活下去,有什么其他选择。当时我在思考,我所有的选项一定受限于我的眼界和体验,所以我想去挖掘,世界上是否有别人在尝试我从未得知的关于生活的选择。
恰逢我和从北京回到万宁老家的朋友聊天,当她提起很多年轻人都从城市迁移到了万宁,我就更感兴趣了。因为我确实好奇:那些和我一样放弃固定职业的年轻人,在离开原先的生活模式之后,会怎么样重新构建自己新的生活,而这又是否可以作为参考,我是否会像他们那样生活。所以我算是带着疑问过去的,想给自己的问题一些思考线索,随后发现这件事情变了,我更像是一个观察者,去观看一种实验性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项目的进程中,我在拍摄的同时也会去和生活在那里的年轻人聊他们的生活。万宁植被茂密,自然景观少有人类造物干涉,在2022年前后,比起“旅游城市”的定位,它更像是一个“理想家园”的存在。岛屿隔绝了外界的现代生活,万宁的岛屿生活也仿佛成了一个精神性的象征:年轻人们主动从城市退出,跟随日月和潮汐的节奏生活,骑摩托车、冲浪、滑板、晒太阳,他们更加关注于自身的精神世界。这像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更接近本质的对人的塑造。
在日月湾从内而生长出的精神与价值观,像海藻一样附着在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在他们的身上留下痕迹。这也像是这个世外桃源的使命:它建出精神世界的理想内核,像植物染料一样浸染着人们处于皮层以下的性格。然而,这股强大却温柔的的精神侵入力量,是否对人而言,是永远的完美而无害呢?这是我对于这种人为构建的理想的精神家园的质疑。
我前后在万宁待了一个半月,体会和感受很复杂。当我刚从万宁回到城市时,恍惚了很久,觉得城市景观反而离我很远。再次去万宁时,发现很多原先在万宁的朋友都离开了那里,去别了的地方:尽管这里自然环境很美,但本地实际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越来越不友好。物价攀升,有限的工作机会,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侵蚀,以及小型人情社会的局限,都会让一部分人感到矛盾。随着本地旅游业的兴盛,外来人口的增加,日月湾和临近的村子变得越来越嘈杂,物价飞涨,理想家园不再宜居。
至此,我开始思考:这个地方,最终是否会遗弃那些接踵而至并在此生活了很久的外来人群?当它开始了经济上的发展时,是否意味这是文化与精神方面衰败的开始?建立在心灵与实体上的乌托邦是否能够永远存在?它是否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卡尔维诺所说的那种 “一个充满奇迹和希望的虚假之地”?
我想,过程中我试图找寻一种回答,但对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存在正确答案,与其说是答案,不如说是多元的参考和观点。对于有的人来说,生活的锚点是奋斗、成功,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只是每天都能在海边望见日出日落。
【摄影师】
严佳林,生于1992年,福州。2016年,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国际金融分析专业。目前在中国福州生活和工作。她的创作主要围绕着个体与群体失去的记忆和情感展开,并试图通过图像去探索记忆被遗弃的过程。
【地球快门】
“湃客·眼光”栏目策划全新改版,透过光圈,成像世界。精选优秀摄影作品,发现不同地理坐标下的生活方式。
【关于投稿】
“地球快门”目前面向公众征集优质摄影作品并给予一定稿费鼓励,欢迎各位摄影师、读者踊跃投稿。
作品要求:
1、主题性:作品围绕同一地点的某个主题或事件创作
2、地方性、差异性:作品能够展现某一地标的自然、人文个性,同时能够呈现一定的文化冲击、视觉差异
3、审美性、年轻性:以摄影师的视角观察世界,发现所在地的独特趣味
有意投稿者请联系邮箱:wusy@thepaper.cn(邮件标题请标明:投稿+姓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