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舒宁|以写意舞动诠释流动之美,跨文化背景下的现代舞
作者:吴佩悦
6月在纽约ODDFEST Dance Film Festival 2023上展映的《你也在看吗?》演绎了社会中的性暴力是如何从一个家庭内部扭曲的权力关系中诞生的。这部六分钟的舞蹈电影由硕士毕业于纽约大学舞蹈教育专业的艺术家黄舒宁创作。她运用现代舞的直白语言,描绘了一个家庭中母亲、父亲和儿子之间相互窥视与压制的情况。在紧张的关系中,积压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父子两人心照不宣地参与了一场公开的集体霸凌。
我通过这部带有极强黑暗想象力的影片关注到了这位年轻导演的其他舞蹈创作,却惊讶地发现,在她后来的作品里,这股力量衍化成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
她在Triskelion Arts演出的《汝》中,四位舞者在血红色的聚光灯下,身体随着中国古典音乐的节拍,在力与柔之间拉锯。在动静之间,一种山的坚韧与水的灵动并存的美学想象油然而生。
这种艺术的转变和演进过程对我来说是迷人的。
于是我与她进行深入的对话。我们谈到了她为何选择现代舞为她的艺术语言,是什么让它对她具有比其他舞种更大的吸引力。我们还讨论了现代舞在中国和美国的局限性,而她如何在两种文化背景中找到自己的创作立场和空间。
《你也在看吗》
吴佩悦:你是怎么就是开始进入这个舞蹈的一种剧场的创作,你以前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黄舒宁:我从小学的就是舞蹈,我这一路走下来感觉也没有去想做别的。我通过艺考本科读了北京舞蹈学院,大一大二的时候专业课比较多,一直在跳各种舞,中国舞,古典舞,民间舞,芭蕾那些。
我大二的时候接触到现代舞,才发现怎么会有舞蹈跟之前所有的训练都不一样,没有那么的辛苦,更多的是可以通过我的想法、创意去跳。我发现跳舞的时候身体是可以自由的,而不是一板一眼,不是我的手就应该摆在那儿,腿就应该放在那儿。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有机会去创作一些小的作品,然后慢慢向自己确认了我想把它当成一种职业去发展。
到了研究生的时候,我很坚定地告诉自己要出来看看。后来我去了纽约上学,也是在那里创作了《汝》这个作品。
《汝》
吴佩悦:在我们讨论你近期这些更成熟地现代舞创作之前,我们能不能先聊一下《你也在看吗?》这部作品。它和你现在的创作非常不一样,却充满了面对炽热的痛感而生发出的想象力。你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故事的?
黄舒宁:当时我找到了“偷窥”这个切入口,然后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一个是控制欲非常强的妈妈,一个完全没有隐私被控制着的儿子,和一个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上网,给主播投钱的爸爸。整个故事想讲的,是那个儿子因为完全受控制,他的内心也就逐渐扭曲,会重复做他父亲做过的事情。
我在影片中设置了两个的女孩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一个女孩是男主角虚构出来的,在他自己卧室中显现;另一个则存在于真实生活中,曾遭受一群流氓甚至包括男主角的父亲在内的人们的欺凌。当男主角目睹了父亲的行为后,不经意间开始效仿他。他产生幻想,希望自己能够在私密的空间里,将社会对那个受欺凌女孩的待遇,同样施加在另一个女孩身上。
我这个作品里的动作算是现代舞的语汇,没有很强烈的风格性。但是我会从情绪出发,去设定每个人物会用到的舞蹈语汇。父亲是一个施暴者,所以会给他安排很多像是抢夺的动作。然后妈妈是一个接受者,她没有自发而生的舞蹈动作,而主要是通过这个父亲对她的动作而产生反应。他们的关系是通过双人舞来呈现的,我希望他们两个更多的是去呈现一个冲突和配合,通过父亲推,母亲躲这样的一个环绕的动作,或者是推拉,或者是把她甩出去。
《你也在看吗》
另外一组就是与这个相搭配的,儿子和他想象出来的那个女生的双人舞。相对于爸爸和妈妈的那种完全是冲突性的双人舞,这组舞是比较缠绵的,但女生依然是属于反应的那一方。她完全是一个被摆布、被性化的人物。她没有表情,被男生操控着的,像一个玩偶。
还有一组群舞,我本来想让里面的所有男人都戴上面具,他们只是大众,只是一个生活里经常能看到的施暴者,所以他们并不需要脸。他们不像男女主角,不像妈妈爸爸,这些群舞代表的是所有人,所以他们的动作是机械化的,他们甚至是无情绪的,动作接近绝对的统一。那个被他们夹在中间的女生,她是完全被包裹的,让人看着觉得喘不过气。
所以妈妈、那个被幻想出来女生,还有现实中被施暴的那个女生,她们三个的语汇都是被拖着,被拖起来,被按在那里,然后被抱起来。
吴佩悦:在这个作品里,你对于男人和女人有非常明确的一个分割。这种分割之明确已经让我看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非常强烈的不适。但是我也能理解这是一种戏剧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在现实生活里面的这两个群体的差异。我很想知道,你作为一个当时还特别年轻的人,怎么会产生这种思想状态。我也想知道,当你到了创作的中期,再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什么新的想法,以及这些新的想法有没有在你新的作品里面有一些体现。
黄舒宁:大学的时候,我刚刚开始从每天只有学习的这样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出来,通过媒体去探索自己所在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那时候生活上的这些各种的信息,会让我特别愤世嫉俗。那时会感觉说啊,这些都是不好的!怎么能这样?就会很喜欢给每一个事情下定义,给每个事情分区,男人就是怎么样,女人就是怎么样,然后把他们放在一起去讨论,又很喜欢这样的冲突感。
但我现在再去回想这些事情,我会觉得那种愤怒的状态已经离我很远了。如果是让我再去创作一个关于“偷窥”这个主题的作品,我可能还是会这么做。但其实我现在一定不会去创作这种类型的作品了。
我现在想更加抛开这种两性对立的视角,用一个比较中性的这样一个状态去创作。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来到纽约后,这里的环境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个世界可以非常的自由和流动,于是我不想要局限在男和女的这种纷争里面,再去深挖这种悲剧性或是冲突。可以说是在这样一个偏理想化的环境里,我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去探索一些新的主题,一些更宽广的,超越原来那种社会环境的那些让我感到十分困扰的东西。
《你也在看吗》
吴佩悦:那你现在想探索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汝》和《鸾》这两个作品看,你似乎是在探索一种属于东方的美吗?
黄舒宁:是的,这个也是就是来美国之后才会发现的。我看到的那些现在的跟我一起演的那些舞蹈作品,他们有自己非常直白的这样的一个表达。如果我快乐,我就是要跳起来,做很大的动作。如果我想要去表达一棵树,我就会用我的身体去模仿这棵树。
然后我自己在做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想说中国艺术很玄妙的一点是,我们想要的是意境,而不是完全写实的。如果我跳的是一个人在下雨的路上走路,我不想说我真的拿着伞在那里跳,而是会想要通过另外的方式,可能表现的是地上的水珠,可能表现的是路灯朦胧的光晕。
《鸾》
吴佩悦:你在大学的时候是接触到的现代舞,跟你在纽约接触到的现代舞,你觉得它们给予你的养分有什么不同?
黄舒宁:我大学的时候最开始接受了现代舞,是因为它可以让我自由地去表达。但我当时不是很喜欢国内的现代舞氛围,觉得一定要出去看看的原因是,我觉得国内的编舞特别的程式化,创作的东西很虚幻,表达的都是什么梦想啊这种很大很空的主题。
当时我看到别的地方的现代舞,它是非常精准的。只是表达、展现身体是怎么连在一起的这个概念,他们就可以做得很极致。或者是说想要表达一些事情,比如爱情里的某一个样子,甚至只是想要表达月亮都有可能,但是他们就会把这个事情玩出花样来。
但是我到现在也很矛盾的一点是,我觉得美国很多的现代舞也的确是一样。好的作品,对我来说是那些零散出来的,那些很厉害的编导,他们创作出来的东西就是带有他们带独特风格的,对我来说是眼前一亮的,就是完全跟我现在看到的不是一个体系,那些东西就那些东西还在那里。但我现在看到我身边的那些普遍存在的作品,虽然带有自己国家的风格,但却是千篇一律的。
吴佩悦: 你会不会觉得,好像中国人在美国做中国古典、东方美学特别容易成功。可能很多人也会觉得中国艺术家在美国的创作都是千篇一律的。你怎么去解释你做的东西在那个上面还有一层你自己的一种洞察,而不是在迎合这样一个特别好跳出来的机制。
黄舒宁:我是觉得很神奇,就是感觉,人去了另外的一个地方,就是会回想起以前完全不会回想起的东西。在国内的时候,想要做出跟国内不同的东西。当你换到另外一个环境的时候,你会真的反过去想说你以前的东西造就了你现在这个不同的人,你反而会想要把这个不同表现出来。我是真的会去想要把这个不同表现出来,而不是说我去迎合他们。
同时我也会怕别人会不会看不懂,或者觉得太刻板印象。所以我会反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别的国家的舞者表达的东西千篇一律。他们可能也真的是在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跳舞,但是因为编创能力受限,导致他们最后呈现的这个东西并没有让我觉得很惊艳。但是我也不能说他们是不纯粹的。所以我觉得我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更沉得住气地去打磨自己的表达方式。
艺术家简介:
黄舒宁出生于中国南京,在纽约大学获得舞蹈教育硕士学位,在北京舞蹈学院获得舞蹈学学士学位。
她 6 岁开始正式学习中国舞和芭蕾舞,本科开始接触现代舞并继续深造,主要舞种涉及中国舞(古典舞和民族舞)、现代舞/当代舞、芭蕾舞和爵士舞。她目前是Six Degrees Dance和New York Chinese Culture Center的舞蹈演员,曾在Mark O'Donnell Theater、WAXWorks、Culture Lab LIC、the Tank、Dixon Place, Emerging Artists Theater,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等地演出。
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舒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她认为,舞蹈是一种没有界限的表达方式,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