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江大学翁恺获百万永平奖教金,被誉为“中文慕课第一人”

2018-09-07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浙大翁恺老师获百万永平奖教金!他还是“中文慕课第一人”,受益学生超过180万人次!》)

百万名师、全国的翁老师

三十多年前,还在上小学的他,因一台借来的娃娃电脑与计算机结缘。

二十多年前,从浙大计算机系毕业的他,留校成为一名老师,长期致力于教学工作,成为计算机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

五年前,他加入互联网教学浪潮,目前,他的慕课课程已有180多万人次受益,是慕课上注册学生最多的中文理工科老师,被誉为“中文慕课第一人”。

而如今,他又成为了浙大第七位获得永平百万奖教金的教师

他就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翁恺

自学成才的“少年电脑迷”

1985年,在小学升初中的暑假,翁恺家里多了一个新玩意,一台借来的R1娃娃电脑。一整个暑假,他的视线都离不开它。

当时的电脑还没有操作系统,开机就要自己写BASIC语言程序。还没有学过英语的翁恺,用汉语拼音识记英语单词,并在那时第一次学会了查厚厚的英汉词典。

初三暑假,翁恺参加省里的青少年计算机比赛,拿了一等奖。为了参加全国比赛,他自学完大学的算法教材,并把其中的算法都实现了一遍。1991年,翁恺进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学习。大学期间,翁恺凭借出色的实践能力,获得了极具分量的IT专业奖学金“《计算机世界》优秀学生奖学金”。毕业后,翁恺留校任教,成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教师。

浙大人的“翁恺大礼包”

在浙大,翁恺的课被同学们称为“翁恺大礼包”。为什么被称为“大礼包”,这应当与翁恺开的课多有关。

翁恺是第一批在浙大上Java课程的老师。1998年,计算机学院打算开设Java课程,翁恺通过几节试讲,得到了面向全校开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公选课的机会。Java诞生于1995年,大陆第一本中文Java书籍出版于1999年。开学前的暑假,翁恺靠着一本打印出来的一千多页的英文版《ThinkinginJava》,先自己学会,然后再教给学生。1998年,教室里都还没有计算机设备,翁恺就手写板书,把程序一行一行写在黑板上。

到现在,翁恺已经教了20年Java课程,“别人看你上了这么多年Java,觉得上课应该很简单。但其实,我们调整过很多次课程大纲,甚至连这门课的名称都有多次调整,更不用说每一节课讲什么、布置什么作业。老师们很愿意去调整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每年的课程都很不一样。”

慢慢地,翁恺开始上更多的课程,C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面向信息技术的沟通技巧等。近两年,翁恺的年均教学工作量超过600学时,绝大部分课程的评价都为优秀。自2007年开始,翁恺每年都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竺可桢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被毕业生评为“四年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

“他上课总是娓娓道来、不急不徐,既传授了很多知识,又为我们留足了思考的时间。”

“课后,无论是在教室里,抑或是在微信群里,翁老师总是能第一时间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

“翁老师是一位非常善于自学的人。热爱学习的习惯,让他变得学识广博。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颁奖仪式上,在宣读各类搞怪队名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除了中文、英语,对日语、俄语等都有了解。渊博的知识储备,让他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

得到学生们的欢迎,一方面源自翁恺认真、耐心、谦逊的教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不断求新求变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每年,他都会对教材选择、课时顺序和分配、练习和实验设计等做出调整。对某些涉及到前沿变化的课程,则不断将最新的发展成果纳入课程内容中。对于一些有条件的课程,他还积极联系课程相关的校外专家,为课程开设配套课外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

从2005年开始,翁恺对自己所有的课程做了录音,2011年开始做屏幕录像。他通过课后对这些录音和录像进行分析,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从2013年开始,部分课程的屏幕录像提供给学生下载。这些复习材料,成为很多上编程课的学生的“考前必备”。

浙大的翁老师,全国的翁老师

十多年前,有人把翁恺给远程教育学院上课的视频传到网上,一度成为当年火爆的编程教程。后来,翁恺还碰到不少其他高校的老师,说当年就是看翁恺的光盘学的Java。

一方面因为在业界有些名声,另一方面因为之前积累了一些在镜头前讲课的经验,2012年,翁恺受邀在互联网上开公开课。2014年,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翁恺开始开设包含习题、测试等更多教学形式的慕课课程。从此,他不仅是浙大学生的翁老师,也是全国学生的翁老师。

(在慕课上,翁恺有一个很酷的头像)

他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每次开课都异常火爆,单期注册学生最高达到10万多人,累计受益学生超过180万人次。他是慕课上注册学生最多的中文理工科老师,有“中文慕课第一人”之誉。

“选过翁恺老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都被翁老师风趣幽默而又富有干货的授课风格所打动,不仅有理论的讲解,更有实践的演示。”

“翁恺老师讲得非常好,循序渐进,简洁易懂。老师会用通俗的词汇和语言解释不认识的专业词汇,因此作为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编程。”

“翁恺老师的课程内容组织有序,教学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强烈推荐!”

慕课平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对翁恺的课程有着很高的评价。

很多人都是零基础,通过翁恺的课程入门了编程。一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汽修专业中专生也在自学翁恺的课程,并在讨论区非常活跃。因为课程的互动,翁恺与这位学生取得了联系。交流中发现,这位同学对编程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自学编程转行,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翁恺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今年初,还赠送了他一些热门的收费网课。
如何打通课堂和慕课之间的关联,翁恺也尝试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将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良性融合。

目前,翁恺正和其他老师一起,设计一个计算机课程体系:“我们想教学生的东西很多,但是学校里课时有限。未来,我们会在慕课上开一些前沿的小课,做一些‘小而美’的课程。”

业余电台和小说爱好者

生活中的翁恺,有着几项一直坚持的爱好。其中,最大的爱好就是架设自己的无线电台,和全世界的无线电台爱好者通信。玩无线电台,就要做电路、焊板子,而这也成为了翁恺的另一爱好,在电路设计、调试中得到的训练还反哺了程序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翁恺的新浪微博名就是他的无线电台呼号)

翁恺上课时会讲一些和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故事,产生很好的课堂效果。这和他平时的阅读积累是分不开的。翁恺是小说的忠实读者,尤其喜欢科幻和推理小说。每天睡前看小说是他的习惯。

翁恺还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他在新浪微博上有两万多粉丝,与网友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浙大校内论坛CC98上,他有着自己的课程答疑区,也经常出没在各种帖子中,为学生解答课程和学习的问题。他还是浙大毅行的早期发起者和组织者。学生对他的昵称“FM”,就是出自他的98ID。

翁恺介绍

浙江大学第七届“永平奖教金”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

曾获得浙江省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浙江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2012年校工会三育人标兵,2014年唐立新教学名师奖;

参加了两项精品课程建设(程序设计基础何钦铭团队,嵌入式系统陈文智团队),获得四次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2009、2014和2016年),一次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2017年在中国大学MOOC上的“程序设计入门——C语言”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2010年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杰出教练奖。

不管是校内,还是慕课上,翁恺都有很多粉丝。下面,我们也就粉丝们关注的几个问题,提问了翁恺老师。

Q

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想要自学编程,应该怎样入门,并一步步深入探索?

翁恺

一是可以去想一想,手头有什么事是现有的软件解决不了的,可以自己写程序去解决,锻炼动手能力;

二是抛开原来学科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尽可能去理解编程这件事本身,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程序。

Q

很多同学说要为了您考研来浙大,对于考研党们,您有什么想说的?

翁恺

首先,同学们想来浙大,我很高兴,觉得为学校做了好事。

在准备考研时,比起想来浙大学什么,我觉得同学们可以多从自身的角度想一想,你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你的哪些特质适合科研工作,你有哪些学术特点可以吸引老师的关注等。

Q

您的人生中有没有一直遵循的原则、信条和同学们分享?

翁恺

1、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可以奋斗的将来。去做一些你想做而不是别人要你做的、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事情。这件事可能在短期内没有眼前的收益,但如果每个人都去做一两件这样的事,就能突破现在的格局往前走,那一定会对社会发展有益。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2、Getthingsdone,做任何事,一旦开头,一定要做到结果。

文字记者:施乐媛 叶鑫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今日编辑:周楚|芷凌

责任编辑:李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