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崇明91岁老英雄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2023-08-10 13: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崇明籍老兵杨仲钧,听他讲述当年的故事。

杨仲钧今年已是91岁高龄,但精气神不错。1949年,16岁的杨仲钧就读于崇明中学,是崇明中学团支部委员,后经团县委推荐、县委介绍到苏北军区机要训练大队参军。1950年4月,杨仲钧进入南京华东军区青年干校学习,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1月,杨仲钧先被分配到军委炮兵司令部,后到机要科,随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当年入朝作战的时候,差不多是18岁。”投笔从戎,杨仲钧的命运和祖国紧紧相连。

作为机要译电员,杨仲钧的主要工作是电台通讯、收发译电。对于每一份电文的内容,他都是第一批知情者。“敌情通报”“战况通报”“战果通报”“请示报告”等一份份电文经由杨仲钧翻译,向首长呈送。

由于部队机动性强,电台的工作地点不固定,条件十分艰苦。“一开始,我们把美军丢弃的机枪子弹箱当作椅子和文件箱,把装密码本的皮包放在膝盖上,当成‘办公桌’。”杨仲钧回忆道,“后来就把两块木板用绳索连接着,挂在脖子上,即拿即用,当作‘写字台’。”

入朝作战的第一个冬天,白雪茫茫,工作量直线上升,杨仲钧往往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在一次夜间战斗中,因条件所限,没有隐蔽的地方进行翻译,杨仲钧和战友找到一个破牛棚,便将其作为临时办公地点。风雨交加的夜晚,通信员在一旁两手提着雨布挡风,杨仲钧靠着微弱的烛火,翻译呈送一份份电报。一夜无眠,陪伴杨仲钧的只有此起彼伏的枪炮声。“累到人都已经站不起来,电报还是都发出去了。”杨仲钧说。

尽管战场条件艰苦,但杨仲钧和战友们坚守岗位,忠实完成了相关任务。“战争的磨砺更加坚定了我的信仰。为了祖国,再难再苦,我们都会坚持。”在部队指挥所的山洞掩体里,杨仲钧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我有了新的政治生命,今后要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严格约束自己。”杨仲钧暗暗下定决心。

1952年11月16日,杨仲钧被调回国内,结束了在朝作战任务。转业回崇后,杨仲钧在崇明县人民检察院工作。身为人民检察官,他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认真踏实,两袖清风,多次受到嘉奖。妻子郁静芳提起老伴,直言他就是个“工作狂”。“接到手的任务即使通宵达旦也要完成。有时候他半夜还没回家,那肯定就是在办公室加班。”郁静芳笑着说。

工作中,杨仲钧是个沉默的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在生活中,他喜欢唱歌、吹笛子,乐于在音乐中表达自己。采访杨仲钧时,他现场唱起抗美援朝时的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老英雄歌声嘹亮,一如当年。

随着时间流逝,像杨仲钧这样的老兵年纪渐大,记录回访工作迫在眉睫。有心人周雄凯四处奔走,历经三年多,走遍崇明十八个乡镇及其他区,慰问采访崇明籍抗美援朝老兵40余人,其中年龄最高的100岁,还有一个女兵。“每个老兵的经历都让人震撼,我为他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档案。今年5月回访时,过世了好几位,很是遗憾。”周雄凯说,“英雄先烈浩气长存,作为后辈,我们要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传承发扬抗美援朝老兵的精神。”

记者:施昊豪;摄影:樊昊天(实习)

原标题:《听崇明91岁老英雄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