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吴郡岁华纪丽|苏州人的“消夏”攻略

2023-08-13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半缘君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夏天的苏州,时而烈日当头,时而大雨倾盆,出游的计划总是被耽搁,只想一动不动地躺在空调房里。千百年前,空调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但每一代苏州人,都有自己的“消夏”攻略。

苏州之夏

晚唐,苏州土著陆龟蒙与初到此地的皮日休一见如故,在短暂的两个夏天里,他们同游古寺、唱和太湖,你来我往写长长的避暑联句,还互赠纳凉用品。比夏日清爽更珍贵的,是真挚的友谊。

南宋时,范成大辞官回苏,迎接他的是石湖的夏天。踏遍万水千山,最不舍的还是故乡。在斜桥边亲手栽下的柳树,已经翠枝拂空,“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恬淡山水,尽消暑气。

清风从明代文徵明的消夏图里吹来,淡苍浓翠,气韵淋漓。这位性情温和的江南才子,在长林水榭中闲居,在绿荫草堂中烹茶,心静自然夏凉,六月已似清秋。

凉意也从清末诗人袁学澜的文字中散出。坐荷亭,吟风俗,他的《吴中三伏》把夏天写得惬意舒适:“吴中风景好,城市夏偏宜。食物随心便,乘凉逐伴嬉。花篮编茉莉,灯舫映玻璃。”

最有趣的是民国文人范烟桥。在《吴门消夏录》里,他洋洋洒洒、事无巨细地测评了太湖、园林、茶室等十余个度夏的地方,却在文末表示,这一年特别热,“秋老虎”发威,他更愿意挥蒲葵之扇、阅邮来书报,“虎威甚炽,惮于出门,故所敷说,皆成画饼”

网师园芭蕉

那么,在笔墨丹青中,历朝历代的苏州人为我们画过哪些“消夏”的“饼”呢?

“葵扇摇风绕树行,晚凉新浴葛衣轻”

唐咸通十一年(870年)的夏天,陆龟蒙与皮日休雅兴不减,访古探幽,一同前往北禅寺。“居士只今开梵处,先生曾是草玄堂”,这座寺庙在唐咸通三年才改宅为寺,据传曾是东晋名士戴颙的居所,戴颙搬来吴地以后,仰慕他的苏州人与他一起建造房屋,叠石理水、种树开涧,很快,树木郁郁葱葱,宛如田间自然,数百年后,更是浓荫蔽日,为消暑佳处。选中一个好地点的同时,皮陆二人还在穿搭装备上颇费了一番心思,陆龟蒙穿着暗黄色的薄衣,兴致浓时,“逍遥脱单绞”

在一首以药名入诗的戏作中,陆龟蒙拆开草药“野葛”的名字写道,“避暑最须从朴野,葛巾筠席更相当”,其中的“葛巾筠席”指的是葛布制成的头巾和草竹编成的席子。《韩非子》有语曰:“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葛是一种草本植物的粗纤维,制成的头巾与衣服,透气又清凉。范成大也常在夏天身着葛衣,登山时,“葛巾羽扇吾身健,雪碗冰瓯子句清”;遇雨后,“刮地风来健葛衣,一凉便觉暑光低。”

明代本色葛袍 孔子博物馆藏

葛衣与扇子、席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洗过澡后,袁学澜摇着蒲扇,穿着葛衣,吹着林间的风,格外轻盈,“葵扇摇风绕树行,晚凉新浴葛衣轻。”在北禅寺的阴凉处,陆龟蒙与皮日休铺上草席,安心读书,“逐幽随竹书,选胜铺苮席”,达到了“清阴竖毛发,爽气舒筋脉”的效果。苦热时,范成大也说,“荷风拂簟昭苏我”,荷花、晚风与竹席,最治愈不过。

五代 周文矩(传)《倦绣图》中的竹夫人 大英博物馆藏

陆龟蒙还专门给皮日休寄送了一件纳凉神器:竹夹膝,可谓竹席的升级版。这是一种长长的、圆柱形的竹制品,中空透风,可以抱在怀里、夹在膝间,“截得筼(yún)筜(dāng)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在答谢诗中,皮日休不吝赞美之词,“拂润恐飞清夏雨,叩虚疑贮碧湘风”。宋代以后,竹夹膝又得了“竹夫人”“青奴”的新名字,足见其十分得宠。袁学澜说,苏州夏天的用物很多,“有蒲葵叶扇、麻苎手巾、蒲鞋、凉帽、莞席、竹簟、青奴、藤枕之类,沿门担售。”

“水槛风亭大酒坊,点心争买鳝鸳鸯”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的夏天,对范成大来说格外难熬。五月受命,六月出京,八月渡淮,他几乎是抱着必死之心,北上出使金国。路过河南时,他看到了西瓜,“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原出西域的西瓜,如今在北宋故都处处种、人人吃,今天读来如此平淡的一行诗序,于当时的他而言,却是痛彻心扉的。“形模濩落淡如水”,范成大吃到的这个西瓜,虽然个头大,味道却一般,远不如同样舶来的葡萄和苜蓿。功成身退后,他与朋友同游石湖,写下“甘瓜削玉藕玲珑”,显然就轻松愉快得多,只不过这甜瓜是否还是西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西瓜在宋代以后,才在我国普及开来。到了清朝,袁学澜看到“贩瓜”景象,已是稀松平常。初伏到来,载着西瓜和小贩的小艇从城郊乡间出发,晃晃悠悠来到苏州城里,往来唤卖,称为“叫浜瓜”。叫卖的人多了,形成“瓜市”,“玛瑙红分瓠(hù)齿龁(hé),水晶黄晕井华淘”,沉入井中,清凉加倍。范成大曾在乡间,看到好客的人们用香甜的井水招待过路人,“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陆龟蒙则写“玉井敲冰早”,就是把水井当成冰箱使用了。“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到明代,文徵明的好友唐寅真正吃上了冰镇西瓜。

明清时期,苏州制冰、贩冰的行业十分兴盛,葑门外曾设24座冰窖,袁学澜说,盛夏时节,窨内的冰被取出,街坊担卖,叫做“卖凉冰”,有时候还和杨梅、桃李等水果一起叫卖。“朱门热客倚,海市冰鲜登”,苏州人喜欢吃鱼,鲜鱼行就用冰块来给鱼保鲜。

夏天的面馆里,有“限定美食”:“面肆卖半汤面,未午即散;切肉作小块,曰臊子肉面;以肉汁为浇头,曰卤子肉面;配以黄鳝丝,名鳝鸳鸯。”小暑前后,是黄鳝最鲜美、营养价值最高的时候,这一碗浓油赤酱的双浇面得到喜爱,“点心争买鳝鸳鸯”

鳝鸳鸯面

茶馆也有夏天的创新饮品,以金银花、菊花点汤,叫做“双花饮”,螺杯浅酌,色味俱佳。玄妙观前的广场“复多茶肆,茗香泉洁”,是袁学澜笔下喝茶的好地方,普通人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就到茶篷歇坐,喫一口“风凉茶”。范烟桥则是去拙政园喝过早茶,百年前的这座园林十分空旷,失于修饰,藤蔓枝条如帘幕一般,有遮阳的效果。只是喝完茶回家的路上,还是酷暑难耐,不久后他便放弃了。

“绿阴如水夏堂凉,翠簟含风午梦长”

袁学澜的老家,在吴淞江畔的蛟龙浦(今镬底潭),“庭环水石,艇泛烟波”。偶有来卖鱼虾的小艇,大部分时候,“尘轨绝踪,市声不至”

到了夏天,乡村的好处愈发明显。早上起来,他洗漱、焚香、静坐,鸟鸣声替代了丝竹管弦。吃过早饭,他倚靠在竹林的青石几上读书。困了,在藤床竹枕上歇息,好眠无梦,或是梦见竹坪花坞。水声和吊杆的声音让环境愈加安静,“炎伞张空,都被绿云遮住”。洗过澡后,“缓缓携葵扇,曳棕鞋,逍遥临溪”,听些乡间小调和奇闻逸事,不一会儿就到了晚上。

明 沈周《江亭避暑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蒲之风,竹之雨,荷之露,稻花之香,凉飕飕,影悠悠,芬菲菲,馥并流”,乡野村居的夏日清凉,范成大一定懂得。石湖的退休生活安闲恬淡,春末夏初,太阳当头,他就跑到树荫底下,“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夏去秋来,薄云遮日,他能感受到生命的萌动与丰收的喜悦,“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

70岁的文徵明,与友人在古树茅堂中对坐,“永夏茅堂风日嘉,凉阴寂历树交加”,打开的窗户衬着茂林修竹,敞轩外更是参天大树林立,一位童子手捧长巾侍立,另一位则捧着瓷瓶从曲廊中走来。后来乾隆皇帝在深宫看到此画,也忍不住羡慕世外桃源的隐士,题写了“客到忘言惟对竹,童来携酒便斟花”的诗句。

明 沈周《江亭避暑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离尘避俗的乡村景致,常常落于文徵明笔端,无论笔墨粗简,还是繁密深秀,也无论是早年尚有入仕之心时、还是57岁辞官归乡后,“兴至闲书棐(fěi)几,困来时覆茶瓯”的日子,都是他向往的生活。四十不惑,中元时节,他绘《绿荫草堂图》,瀑布从高山陡壁间倾泻而下,一人策杖,从桥畔款款而来,一士闲坐,于堂内倚窗观湖。年过耄耋,夏末秋初,他写《夏日闲居》诗,屋中没有俗客,只有笔床、书卷、壶觞,池塘听雨、轩槛迎风,“绿树缭垣啼鸟寂,更从何处觅江乡”

明 文徵明《绿荫草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成大在写给朋友的诗里说,“何敢诉苦热,洒然助心斋。”袁学澜亦写,“我心玉壶冰,寄迹江村舍。”他的乡村生活,有六个“不”字:“居常不修趋谒,不竞田产,不闹曲直,客至不责苛刻,不谈仕籍,不混酒肉”,这个标准参考了《小窗幽记》,不奔走于权贵,不争夺田地产业,不争论是非曲直,不讲究繁文缛节,不谈论为官之事,也不大吃大喝。阅尽千帆后,他们终于能够自得于山水、醉心于诗画,拥抱一个平和淡泊的夏天。

“纵有暑光无著处,青山环水水浮空”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文徵明的一位老友来苏游玩,因病体缠身,他无法陪他玩水游山,手写了一首旧诗,大约就像今天的我们无法陪同朋友玩耍,就为他发去一份旅游攻略。文徵明的这份攻略,倾情安利了西山消夏湾,“消夏湾前宿雨晴,新波摇采日盈盈。……汀洲日暮凉风起,吹送渔歌四五声。”

消夏湾面临太湖、背倚缥缈峰,三面环山,因春秋时吴王曾在此消夏的传说而得名,是吴门才子的朋友圈公认的赏游好去处。夏天避暑,秋日玩月,弘治十七年(1504年)中秋,西山人蔡羽约沈周到缥缈峰游玩,唐寅、文徵明同往,小住数日。嘉靖二年(1523年),文徵明北上为官,蔡羽在写给他的送别诗中,亦提到“消夏湾前画楼起”。在《溪山秋霁图》里,远处山雾缭绕,近处舟行水上,文徵明题诗道:“最爱吴王销夏湾,轻桡短楫弄潺湲。凉风数点雨馀雨。落日千重山外山。”

明 文徵明《绿荫草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消夏湾是苏州文人关于夏天的共同回忆。

因苏州久雨成灾,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农历六月,皮日休奉刺史崔璞之命,前往太湖祭祀祷告。到西山后,天公作美,雨霁初晴,皮日休因此得以饱览太湖风光。夏景赫曦之时,坐于消夏湾的盘石之上,他竟觉“肃肃寒生肌”,泛舟或是骑马,都很合适,“赤日莫斜照,清风多遥吹”。苏州人陆龟蒙对这个地方并不陌生,收到皮日休诗中的惊奇后,他欣然回应:“遗名复避世,消夏还消忧。”

范成大编写的地方志《吴郡志》有“销夏湾”的词条:“周回湖水一湾,水色澄彻,寒光逼人,真可销夏也。”游消夏湾时,他也曾赋诗一首:“纵有暑光无著处,青山环水水浮空”,氤氲的水汽中,丝丝凉意扑面而来。

到晚清时,袁学澜说,山中人在消夏湾种了荷花,有红白黄等不同的颜色,成了赏荷胜地,“游人放棹纳凉,蒹葭荫水,曦景不到。”良田沃衍中,植有菱角、芡实、茨菰,又有小鱼、鸭子、白鹭,生意盎然。

山塘河

袁学澜的夏日出行目的地清单中,还有荷花荡与山塘河。“旧俗,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后来,人们又转战虎丘,“三伏,游人舣画舫于虎丘十字洋,习清歌赌曲,弹唱新声,清客演说稗传,名乘风凉。”河面上,船窗打开,风来四面,又有“青幔遮阳,碧筒消暑,佳人雪藕,公子调冰”。陆龟蒙在东郊闲泛,感叹“迟于春日好于秋,野客相携上钓舟”,又忍不住想起皮日休,如此悠悠烟水,一定是好朋友也会喜欢的夏天吧。

虎丘乘凉市集

在文人的语境里,“消夏”有着特殊的意义。长夏多暇,明清文士们举办雅集,品鉴书画,或是闭门谢客,安心读书,留下了许多名为“消夏录”的集子。1872年年中,来自苏州豪门的潘祖荫在京城发起了“消夏六咏”唱和,题为搨铭、读碑、品泉、论印、还砚、检书,都是文化人消遣苦夏的方式。1892年,曲园的主人俞樾在苏州度夏,“杜门不出,惟以书籍自娱”,随想随录,将学术笔记编成了《九九消夏录》。1916年夏天,吴江南社的成员周云召集社友,结成“消夏社”,以诗言志,积篇累累,合为《销夏录》,柳亚子为其作序。

清 吴大澂《消夏六咏图 》(还砚) 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季拍卖会

与此同时,心怀悲悯之心的人们也意识到,能在夏天享乐的只是上层社会的豪门富绅。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夏季农民的疾苦,“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袁学澜也说,此时最难堪的,是食力胆夫、锄禾农夫,“贫家有热恼城,无清凉国”,看到他们不分昼夜、辛勤劳作的场景,更知粒粒皆辛苦。

夏天的风一直吹到今天,在古人的诗情画意里,我们听得见林间的蝉鸣、石上的清泉,也读得到少年相逢的意气,寄情山水的襟怀。他们消夏纳凉、避世忘忧,但情谊与热血,不曾冷却。

参考文献:

1.李福标:《皮陆年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尚君:《皮陆唱和所见唐代苏州的文化景观》,古典文学知识.04(2020):100-109

3.王子扬:《陆龟蒙,你到底有多热?》,江苏文脉,2022-06-14

4.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杨燕:《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

6.王子扬:《范成大,你咋这么喜欢夏天》,江苏文脉,2022-07-18

7.吴诵芬、童文娥、谭怡令等编:《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

8.高登科:《消闲消夏更消忧——从文徵明的诗书谈消夏湾的文脉》,美术观察.06(2020):55-57

9.(清)袁景澜(后名学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0.王稼句点校:《吴门风土丛刊》,古吴轩出版社,2019

11.范烟桥著、王稼句编:《范烟桥游记》,上海三联书店,2019

12.(清)俞樾著、王华宝整理:《春在堂随笔 九九销夏录》,凤凰出版社,2021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