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记忆的花园,心象的风景,意识的河流|奥利弗・萨克斯一生的时时刻刻

2023-08-09 1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成为一具富有感情的生命体,成为一种能够思考的动物,于我,这本身就是巨大的荣幸和冒险之旅。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

△ 工作中的奥利弗·萨克斯丨Bill Hayes 摄

2015年,奥利弗·萨克斯为《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撰写了一份类似于讣告的文章,同年8月,萨克斯病逝于纽约。

以上这句颇具存在主义色彩的话就出自这篇题为《我这一生》的讣文,萨克斯诚如他自己所言,保持着孩童般求索的激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01 奥利弗·萨克斯

——医学界的桂冠诗人

奥利弗・萨克斯于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母亲是一名外科医生,他的父亲是一名全科医生。

在家庭的影响下,也出于自身对生物与自然的兴致,萨克斯投身于医学,他先后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科等地攻读医学并进行医学实践,后取得医学博士,他也是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FRCP),曾任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教授。

△ 奥利弗·萨克斯

萨克斯在他漫长的临床生涯中仔细收集了多种神经系统异常案例,他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脑神经病人的临床案例,写成一个个深刻感人的故事。

萨克斯著有《错把妻子当帽子》《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等畅销书籍。

相对于保守的医学写作而言,萨克斯笔下从来都是一个个“人”,而不是神经学科病例数据,故而他被书评家誉为本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文学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可以说,他赋予了神经学以人文气息。

△ 左:《错把妻子当帽子》;右:《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

在萨克斯的著作中,《苏醒》一书描述了20世纪初嗜睡性脑炎患者,这本书启发了电影《无语问苍天》,该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 奥利弗·萨克斯与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在《无语问苍天》片场丨Penny Marshall 摄

此外,萨克斯曾长期为《纽约客》和《纽约书评》撰稿。

02 《意识的河流》

——奥利弗·萨克斯随笔别集

2015年8月,奥利弗·萨克斯在他离世前两周,拟定了《意识的河流》(The River of Consciousness)的大纲,这也是他最后一部亲自参与出版的作品。

△ 《意识的河流》,2023年7月后浪出版,陈晓菲译

英国作家杰夫·戴尔(Geoff Dyer)曾经说过:

“绝妙的随笔激发我们从未知走向洞见。”

《意识的河流》共辑录10篇长文随笔,主题包含演化、植物学、化学、医学、神经科学和艺术,还有关于速度和时间感知、记忆和创造性的研究与沉思。

△ 《意识的河流》目录

本书的篇目可谓绝妙,10篇随笔交叉纵横,一切都指向了创造性——科学发展的活水源头,也是本书文学性的共鸣之所从来,同时鲜活地勾勒出奥利弗·萨克斯其人。

梁启超先生曾言「科学尚博」,在此可以在萨克斯身上直观的体现。他并不囿于经验和客观的二分,当固守单一学科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现象时,他会向创造性敞开思维。他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范畴之间的游刃有余不是为了彰显博学,而是,只有这样融会贯通,才能让他真正通向对人、对整个生命世界的理解。

对自然好奇了一辈子的萨克斯并没有成为零售散货的知识杂货铺,观察和推论最终将他引向创造的源头。那些令个体摆脱僵滞再度成长的时时刻刻,使萨克斯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一如其他每一个个体成为自己。人之为人的共通性质再融入彼此,个体方与群体相连。

△ 电影《奥利弗·萨克斯:他的一生》(Oliver Sacks: His Own Life)海报

本书在外观上以绿色为主色,使用小开本设计,方便携带与户外阅读,并在环衬上印有萨克斯的签名;此外,我们选用了两款以萨克斯名字命名的蕨类手绘图,制作了书签随机插放。

此外,本书另有题献:

“献给鲍勃·西尔弗斯。”

罗伯特・西尔弗斯(Robert Silvers)是萨克斯三十多年的挚友与良师,正是这位在《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争鸣五十多年的历史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灵魂人物最初选中发表萨克斯的写作。

△ 2012年,罗伯特·西尔弗斯在《纽约书评》办公室

在本书的10篇随笔中,萨克斯着重讨论了对他启发至深的三大人物——达尔文、弗洛伊德以及威廉·詹姆斯。

03 生机

——《达尔文与花的秘密》

萨克斯从幼时起对达尔文就有极大的关注。

然而,萨克斯并不止于《物种起源》,他更关注达尔文在一切的开始,在科学的幽微之处,达尔文如何通过运用他极强的好奇心与观察力拷问兰花,并提出生物演化的假设。

事实证明兰花的异花授粉依赖于与昆虫的协同进化,如果植物想要演化,异花受精非常关键——否则不会产生任何变异,世界将固守于单一的、自花受精的植物,然而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植物种类千差万别。

△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37 年,达尔文在第一本题为“物种问题”的笔记本(这样的笔记本他有整整一打)中速写了一幅生命之树插图。它的分枝形态如此原型,又如此浑然有力,反映出演化与灭绝的平衡。

生命之树使我们一瞥远古的时代,目睹所有生物体的亲缘关系,还有在每个节点上如何“兼变传衍”(达尔文最初称之为演化)。它也展示了演化从未停止,从未重复自身,从不走回头路。它展示了灭绝的不可撤销性—如果一个分支被切断,那段特定的演化路径就永远地失落了。」

△ 达尔文笔记(c. July 1837)中绘有“生命之树”的一页,页面顶部写着“我想(I think)”

达尔文的“生命之树”无疑展现了“联系”在各生命中之所存,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对生命之树进行了更完整、详尽的扩充,但一切都从达尔文之处滥觞。人们对生命之所从来,之所从去,生命间关系的理解,起始于达尔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颠覆性的结论。

达尔文的科学工作指出,每一次演化开启了更多可能的生态位——这是有机体在它的环境中担当的角色。而他更大的贡献在于,他将后世的我们,将萨克斯,引向一种全新的洞见。萨克斯在《达尔文与花的秘密》中谈及:

「知道自己生物学意义上的独一无二,知道自己的远古传承,知道我和其他所有生命形式的亲缘关系,这令我满怀欣喜。这种体认让我扎根,让我感觉自然世界是我的家园,让我怀有一份生物学上的意义感,无关我在文化世界、人类世界里扮演何种角色。尽管动物的生活比植物的复杂得多,人类的生活又比动物的复杂得多,我还是将这种生物学的意义感回溯到达尔文顿悟花的意义,回溯到我在伦敦的花园里自行摸索的原理。自花园之后,已过去将近一生的时间。」

04 意识的河流

——速度、记忆及感知

时间是构成我的实体。时间是带我涌涌向前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如博尔赫斯所说,我们的运动、我们的行动在时间中延伸,一如我们的感知、思想,还有意识的内容。我们寓居于时间之中,我们组织时间,我们每一寸都是时间的造物。本书的标题也是由此而来。

奥利弗·萨克斯擅长调查与诊治神经失调症,对意识的痴迷则是一个他企图解开的最大谜团。而他对人类心智的好奇,对记忆、速度与知觉等独立谜题的探究也可以是解开意识之谜的一种节点。

△ 奥利弗·萨克斯对速度的痴迷也许源于他对机车的热爱丨摄于1961

他在临床治疗上的贡献之一即是使用左旋多巴(L-DOPA)治疗行动冻结的患者。在本书第二篇《速度》之中有提到,包括对20世纪初高发的嗜睡性脑炎等症的叙述,这种神经疾病涉及到时间知觉,一旦时间知觉失调,那么患者的神经传导和身体就会处在加速或者减速状态,处在减速状态患者的连续动作需要加速播放才能完整呈现,就像钟表上缓慢移动的时针;而处在加速状态的患者(如大部分图雷特综合征患者)需要用高速摄影机捕捉其动作。

△ 电影《小丑》(Joker)剧照,主角亚瑟患有图雷特综合征

如果意识正是河流,那么这种神经症也正是导致意识的流动速度发生改变,这也使得我们一窥意识的状态。

萨克斯在《意识的河流》这篇随笔中描述了他写作中的状态:

「写下这段文字的此刻,我坐在第七大街的一家咖啡馆里,看世间熙来攘往。我的注意力和焦点一会儿投到这儿,一会儿投到那儿:一个穿红色裙子的女孩走过,一名男子在遛一只滑稽的狗,太阳从云层里探出头来(终于!)。但是,除此之外似乎还有别的不请自来的感觉:发动机逆火时发出的噪声,位于上风处的邻人吞云吐雾的烟味。」

△ 电影《镜子》(Зеркало)剧照

那么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如此多的感官印象中,我们抓取留存在意识中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

因为「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反思、记忆和联想。因为意识总是主动的、有所选择的—饱含我们独有的情感和意义,揭示出我们的选择,混入了我们的感知。因此,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第七大街,而是我的第七大街,携带着我的性格和身份的标记。」

这是意识的特殊性,而这种个体化的感知标识,混杂了经验和时间的印记,也正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自身的理由。

针对意识的谜团,古往今来有许多哲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18世纪的大卫·休谟偏爱分立时刻的时间哲学,将意识解释为“相继发生的不同感知的集束或集合”,这割裂了意识的连续性;而萨克斯的观点与以下两位的观点更趋同,柏格森将意识类比为“电影机制”,威廉·詹姆斯认为西洋镜(连续影像)可以隐喻有意识的大脑。这也奠定了从威廉·詹姆斯时代以来,人们普遍认同的连续性意识。

而萨克斯描述的时刻变动的意识,其中的每一个感知,每一个场景,都是我们自己塑造的,关于由时刻聚拢归整的意识如何连续存在,萨克斯也解释道,

「它不仅仅是感知时刻, 单纯的生理性时刻—尽管这些是一切的根底—还是本质上个性化的时刻,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本身。最后,我们又转回普鲁斯特的意象,这个意象本身就令人有点想起摄影术:“时时刻刻的集合”构成我们的全部,即便它们涌涌融入彼此,一如博尔赫斯的河流。」

05 结语

放眼望去,宏大的宇宙生命间存在着演化的痕迹,我们本来渺小且神奇,是永恒物质的造物。我们细小的神经元中闪烁着微弱的火光,一次次的累积铸造成我们的意识、属于我们自身的世界。在这种形态中铸就的时刻都饱含着我们的爱恨,成为了我们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基石。

△ 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剧照

加缪曾经说过,「在寒冬时节,我发现内心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而今虽然立秋已过,我们仍然希望读者朋友们能从这本书中收获如夏日绿意般盎然的生命冲动。

原标题:《记忆的花园,心象的风景,意识的河流|奥利弗・萨克斯一生的时时刻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