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花费14亿!四川最新地标来了,一票难求
真正的中国顶流,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三星堆又火出圈了!
▲
新出土三星堆着裙立人,肌肉发达、翘臀、花臂
也被称为“健身教练”
▲
新出土青铜神坛底座,分布13个人像
被称为“人口密度最高”的青铜器
花了38天给文物搬家,
7月底,三星堆新馆迎来新馆试运营,
展出文物多达1500件,
包括300件新出土文物;
高科技考古发掘现场被搬到馆内,
以裸眼3D方式情景再现;
还有AI技术跨坑拼接复原的文物首亮相;
短短几天,日均观展人数过万,
至今一票难求,太火爆了!
一条抢先入馆,
现场直击54000m⊃2;三星堆新馆,
听总建筑师刘艺讲述新馆建造背后的故事,
讲解员邓欣带来三星堆必看文物系列。
自述:刘艺
编辑:陈沁
▲
摄影:存在建筑
2021年,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成果出土。从3号坑到8号坑,整整6个坑的新文物,老馆已经没有足够的展陈空间,这便是我们建造新馆的契机。
新馆建设的时间非常紧。包括文物搬家的时间,总共只有16个月。我们用了最先进的数字化建造技术,确保新馆建造能顺利完成,如期与公众见面。
整个新馆规模达到54000m⊃2;,是老馆的5倍左右。展出文物有1500件,超过600件首次亮相,超过300件新出土文物。
作为遗址类博物馆,我们不希望对遗址环境形成压迫,倾向做一个“消隐的建筑”。
新馆的屋盖,是朝向河流倾斜的三个草坡,跟远处的河流、雪山,周围广阔的原野森林,形成一个恢宏的大地景观。
外观是三个连绵起伏的堆体,我们称为“堆列三星”,这也是对三星堆遗址文脉的回应。过去古蜀王国遗留下来三个堆状遗址,加上新月状的月亮湾台地,形成“三星伴月”的景观,“三星堆”就是这样得名。
▲
摄影:存在建筑
三星堆器物上的纹饰,几乎没有一根直线,而是在曲线和直线之间找到最自然的过渡。
我们的设计理念也是如此,从室外到室内,都是非常复杂的三维曲面。远看如同三个大波浪,细看这些曲线,柔中带刚,非常有生命活力,是我们对古蜀先人审美的致敬。
我们理解的三星堆文明,具备一种神秘气质。所以新馆没有建造非常宏伟的大门,而是做了一个长达300米的光缝。
人从光缝进入到博物馆,如同开启探秘之旅。空间一开始比较低,走到中间豁然开朗,20米高的大厅突然映入眼帘。
两个巨大的建筑构件,成为空间焦点。时空螺旋坡道,是一个非常宏伟的场景。它应该是全球博物馆里最大的单点支撑螺旋形坡道,向着大地10米深处旋转,连接起各个楼层。
▲
地下悬浮坡道效果(摄影:存在建筑)
三星堆老馆的外观也是螺旋形的,中庭坡道朝向天空,我们称为“天眼”,新馆则反过来设置了一个向地旋转的“地眼”。
在地眼抬头朝上望去,可以看到一层层坡道盘旋向上,会有一种沉入大地的感受。躺在地眼用手机朝上拍照片,非常漂亮。
地眼最深处,还有三个激光投影仪,未来会把三星堆文物的影像,以激光投影的方式投到30米高的顶棚之上,形成动态画面,也是新馆非常值得打卡的点。
▲
在“地眼”朝上望去
大厅上空,仿佛漂浮着一个巨大灯环,这个全球博物馆最大的环形吊灯,重达12吨。当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整整花了三天,分成5段,才把它吊上去。
吊灯内部的镂空图案,是从三星堆最著名的文物之一——黄金权杖上的鱼鸟纹饰中获得灵感,通过透光的处理,让光渗透出来,就像一个大“魔戒”。
在新老馆之间,我们希望建立视觉的对望。所以在两个主要的建筑立面上,做了两个巨大的窗口“古蜀之眼”。当观众在博物馆二楼,通过这个“眼睛”就可以望向老馆,以及更远处的遗址区。
▲
厚石料与青铜板(摄影:存在建筑)
几乎很少有建筑用到青铜材料,但“眼睛”处的遮阳板,我们使用了青铜板。整整花费4个月时间,反复实验,中途一度想要放弃,最终才让青铜板拥有三星堆文物般润泽、斑驳的青色光芒。
建筑外墙是8000多块8公分厚的黄色花岗石,通过数字化建模的方式,把每一块石头都输入数字模型中,再通过人工手凿的方式,来塑造沧桑的历史感。
▲
建筑与河堤(摄影:存在建筑)
▲
三星堆入口处雨棚(摄影:存在建筑)
三星堆一直都很火爆,过去大家入园排队的时间特别长,这次我们新建1000m⊃2;入口雨棚,有15个通行闸机,让观众得以尽快通行。
500亩园区得到了全面升级,重新规划了参观动线,串联新馆、2号老馆、祭坛、文保中心、1号馆的逆时针参观环线。
我们对标的是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三星堆的文物,堪称精彩绝伦。整个库区也用了很多先进技术,确保文物可以被安置在最安全的环境。
▲
老馆与新馆两相对望(摄影:存在建筑)
我是重庆人,20年前第一次到成都,就来看了三星堆老馆,它是我们西南设计院前辈建筑师郑国英先生的作品。
三星堆文明是古蜀之源,有非常浪漫、绚烂的成分,跟我们现代人的精神是完全相通的。所以我看三星堆的文物,有很特殊的情感,会觉得既很遥远,又很亲近。
▲
新馆总建筑师刘艺在螺旋坡道
新馆的建筑设计竞争很激烈。初选之后,20个方案进入决赛。我们之所以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对老馆的特殊情感,如何处理老馆和新馆的关系,这方面我们花了最多功夫。
比如,老馆外墙延伸出来的螺旋形曲线,成为新馆外墙的几何基础。一切都是有延续与回应的,无论是对20多年前的老馆,还是4000年前的三星堆文明。
另一方面是对三星堆遗址的态度,三星堆是个非常宏大的文明,我们应当更加谦逊一些,所以新馆的气质是低调、消隐,而非张扬的。
博物馆暗的空间才能衬托出神秘感,这次在公区,我们有一个大胆的尝试,几乎取消了所有照明灯具,随着日升日落,馆内光线会有明暗变化。空间深度越深,它的光线越暗。
但在展厅,我们用了全球最好的灯光系统,让文物在灯光的照射下,焕发出最美的一面。
现在,大家可以在新馆看到所有展陈的文物。已开放展厅面积是12000m⊃2;,分为三个展厅。
1号展厅“世纪逐梦”
回顾了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三星堆遗址考古的历程。这一板块的亮点,是我们把2021年考古的高科技方舱现场,搬到了博物馆里面,通过裸眼3D的方式进行了再现。
2号展厅“巍然王都”
展现三星堆古蜀国的城市建设、神权社会、政治结构,以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展品是青铜大立人像。在轴线边上,两侧排列小的青铜人像,作为各个部族的首领,非常直观地表达了当时的政治结构。
开放式剧场
在参观完一层之后,通过自动扶梯来到二层,正好在第二只“眼睛”的位置,是一个休息区。
未来它会是一个开放式的剧场,承载古蜀祭祀活动的表演、研学课堂,或者只是让大家坐在那里静静地发呆。
3号展厅“天地人神”
主要呈现古蜀人的祭祀礼器,以及最重要的一批青铜文物,包括这一次考古新发现的300多件器物。
我们用空间来凸显重要文物的地位,进入展厅之后,其实不用听介绍,在空间的中轴线上,一定是最重要的展品。
所有的展厅都是首尾相连的,没有一根柱子。这种非常宏伟的展览轴线和布展场景,我也把它称之为“电影式”的。
整个展陈设计,希望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大气磅礴、全景式的观展体验,也会有一些特殊的灯光和背景设计。
比如为了衬托神树的氛围感,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厅。用尺度巨大的玻璃,把神树笼罩之后,通过弧线背景墙来凸显神树的形态。同时,在顶部做了一个人造天光,仿佛将光芒照射在神树之上。
开馆之前,其实自己心里还是惴惴不安。试运营后,也一直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大家的反应。几乎所有观众到了现场之后,都被这个环境所感染,这让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振奋。
我们希望新馆能够跟3000年前的三星堆文物,产生一场真正的对话。
01 “撞脸”的文物
小铜人,撞脸奥特曼的头型。
陶猪,撞脸“愤怒的小鸟”的绿毛猪。
▲
新出土青铜神坛底座,分布13个人像
▲
青铜神坛复原示意图(图源:央视)
02 青铜大神坛
看点:人像最多的青铜器
新出土的青铜大神坛,底座是方方正正四面镂空的基台,有13位不同职能、分工的人,正在参与一场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中4位双手呈抱握姿势,4位呈坐姿,另外4位抬滑竿的人,好像在抬着什么对象。
结果在8号坑,我们发现了一个神兽,这个神兽很像多种动物的复合体,经过专家的研究,它就是抬滑竿的人抬着的对象。
神坛最上面的部分,出土自3号坑。底部是一个人双手向上举,好像在托着神坛,上端则仿佛是一座高山包围起来的场景。
整个青铜神坛组合起来的高度特别高,非常震撼。
03 龟背形网格状器
看点:青铜器与玉器结合
出土即被称为7号坑“镇坑之宝”,玉器和青铜器组合在一起,前所未见。
一块椭圆形的玉石器,被外层两面网格状的青铜器牢牢锁住,四个角还有四个龙头把手,很多游客看到这件文物,觉得像烧烤架、华夫饼,我们还它称为“月光宝盒”。
04 神兽驮人顶尊铜像
看点: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
神兽驮人顶尊铜像是跨坑拼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分是3号坑发现的顶尊人像,高达1.15米,他呈跪坐姿势,头顶着一件大口尊,尊的边缘处还有龙形装饰。
在8号坑,我们又发现了三星堆迄今为止最大的神兽,神兽的胸前,还画着一棵精美的青铜神树。经专家分析,这两件文物应该可以组合在一起。尊是具有中原风格特色的礼器,和三星堆的人像组合在一起,也向我们反映了蜀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创新。
▲
黄金权杖
▲
金面具及金面罩
05 金器
黄金权杖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它是三星堆1986年1号坑出土的国宝级器物。这一次新坑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金面罩,形制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06 青铜大立人
看点:三星堆最大青铜人像
它是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迄今为止三星堆所有青铜人物雕像当中体量最高、最大。通高达到2米62,重量达到180公斤,大家也把它称为“东方巨人”,填补了中国同时期缺乏独立雕塑艺术品的空白。
大立人双手呈抱握状,对大家来说比较有吸引力的问题,他的手里究竟握有什么?到现在都还是谜题。
07 通天神树
看点:世界同期最高青铜单件文物
镇馆之宝通天神树,高达了3.96米,树顶还有残缺。分为三层,树上有小鸟、果实和龙的造型,是全世界同时期发现最高、最大的青铜单件文物。
在古人的神话体系当中,认为太阳是由鸟背负而行的,所以我们觉得这棵树反映了古蜀人的太阳崇拜,以及它的神话宇宙观。
鸣谢:三星堆博物馆、中建西南院
原标题:《花费14亿!四川最新地标来了,一票难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