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黑塞,一只永恒的荒原狼

2023-08-09 14: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是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 — 1962.8.9)的忌辰。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德米安》

如果你曾在某个阶段陷入对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理想的荒芜,那么赫尔曼·黑塞无疑是一剂精神良药。从《在轮下》到《德米安》到《悉达多》再到《荒原狼》,很多读者都将他的作品列为“改变自己人生”的书目,帮助自己在精神内耗中找到了方向,而黑塞本人也于194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上世纪六十年代,嬉皮文化盛行,黑塞“追寻自我”的态度成为了垮掉派与现实生活和解的媒介,取代海明威成了彼时美国青少年的文学崇拜偶像,其中以《荒原狼》为甚,甚至有的摇滚队也取名“荒原狼”(这个队曾在黑塞纪念活动期间去德国演出),离经叛道的年轻人们表示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一时期被称为“黑塞热”。

他被称为“永属于年轻一代的作家”,他从不说教,而是将自己的经历融入书中,他作品中的主角如同他的一生,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战胜现实与灵魂的冲突,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

01.

“没有宗教我一天也活不下去。”

赫尔曼·黑塞于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一个宗教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他的父亲与外祖父都是牧师,曾长期在印度传教,而母亲出生于印度,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黑塞本人混有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血统,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这为黑塞日后的作品中东西方哲学与宗教的展现奠定了基础:尼采、叔本华、克尔克郭德尔都是他喜爱的哲学家,而孔子与老庄亦是他所崇拜的东方哲人。

基督教、印度宗教和中国道家思想共同形成了黑塞作品宗教思想的三大来源。

他在《我的信仰》(1931)中写道:“我的生活中向来有宗教,没有宗教我一天也生活不下去。”黑塞通过对基督教和老子“道”的体验而感知到最终只有“一个人类”。

黑塞的作品都有着大致相同的成长叙事模式:主人公陷入了两种状态的冲突之中痛苦不已,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找到了处理矛盾、达成自我和解的方法,黑塞十分擅长处理对立的二元关系,在道家辩证思想的影响下,他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

02.

《在轮下》:叛逆、逃离、创作

《在轮下》

[德] 赫尔曼·黑塞 著,李贻琼 译

译林出版社,2022年

叛逆、逃离、创作,是黑塞少年生活的三个关键词。

少年时期的黑塞十分抗拒家庭中宗教信仰的灌输,进入学校后他坚决抵制任何服从与命令,考入神学校后因为严格的学校纪律和繁重的课业压力反曾大胆出逃,同时一心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然而,离经叛道的少年黑塞被周围人视作“疯癫”关入精神病院疗养。最终,16 岁的黑塞在身体与精神双重失序下辍学回家,开始了独立谋生和自我教育学习的生涯。

小说《在轮下》中,主人公汉斯的求学经历和心路历程隐约可以看到黑塞这段少年时期的影子。书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主人公——刻苦学习、身心疲惫的“好小孩”汉斯;生性反叛、为周遭不容的“坏小孩”赫尔曼(与黑塞同名)。困于矛盾处境的汉斯在赫尔曼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但他在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却不断遭受教师的训斥和周围同学的嘲讽,最终走向了悲剧。

或许书中的人生成为了黑塞的发泄口,现实中的黑塞并没有重蹈汉斯的绝路,而是以赫尔曼的倔强姿态顽强地活了下来。他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从社会这个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逃脱。

26岁的黑塞终于熬过了这段至暗的觉醒岁月,“赢得了跟世界这场漫长而难缠的战争”,完成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成为一个诗人。

▲ 黑塞的水彩画

然而,世界似乎会给勇敢的人更多考验,不久后一战爆发,战争的枪炮声和接二连三的动乱打破了黑塞宁静的生活。黑塞的反战评论《朋友啊,放弃那种笔调!》的评论使他备受排斥与攻击。最终,父亲的逝世,孩子的重病,妻子的抑郁,都成了压倒黑塞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重重压力之下,黑塞患上了抑郁症。

也正是这一时期他开始接受荣格心理分析治疗,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求得安慰。他尝试退回到自身内部,开始了一段极其痛苦的自我省察和精神重估,试图找到生存价值,拉开了《德米安》的创作序幕。

03.

《德米安》:善与恶的对立统一

《德米安》

[德] 赫尔曼·黑塞 著,李贻琼 译

译林出版社,2022年

《德米安》是黑塞自我剖析的起点,1919年黑塞以辛克莱的笔名发表了标志其写作进入“通往内心之路”的作品《德米安》,书中刻画的有关主人公成长的困惑与矛盾是当时德国青年一代的真实缩影。

《德米安》讲述了一个名为辛克莱的少年的成长历程,辛克莱在朋友德米安(上帝的化身)的引导下,克服心中对黑暗诱惑的恐惧,接受自己“恶”的一面,意识到善恶、光明与黑暗的矛盾统一关系的过程。辛克莱是典型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却在德米安、皮斯托里乌斯、夏娃等人的指导下接受了“黑暗”世界的冲击,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坚定了内心的声音。

这一向内渴求超脱的故事可以视为黑塞处于苦闷阶段时所作出的探索,同时也不妨把《德米安》视为黑塞与痛苦达成和解的结果。人生连绵不绝的苦痛正如无法躲避的黑暗,它们不仅是世界的一部分,更是组成个体的重要内容,明白光明与黑暗相伴,幸福与苦痛相随,接受它们,才能与世界友好相处,与自己达成和解。

04.

《悉达多》:寻找自我之“道”

《悉达多》

[德] 赫尔曼·黑塞 著,杨武能 译

译林出版社,2022年

1922年黑塞完成了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悉达多》。黑塞在1923年的书信中写道:

《悉达多》一书不仅仅是三年辛勤创作与切身经历的呈现,更多的是二十年来内心对于东亚智慧探索的结晶。

《悉达多》在黑塞此前对于中西方宗教与哲学的研究下完成,讲述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的艰难求道之路。应有尽有的悉达多毅然抛弃所拥有的一切离家出走,只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阿特曼(Atman,自我,神我)。

告别,是悉达多寻求道路上的关键词。他舍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优越环境、舍弃了知心好友的陪伴、舍弃了尘俗的快乐,只为独自上路寻得内心的安宁。

▲ 《悉达多》手稿

这是一个修行者的故事,探讨的是舍弃、是拥有,是更是自我与世界的统一,鼓励人们摒弃内心杂念来寻求人类精神解放之“道”。在失去中悉达多拥有了对自我、对万物、对世界的丰富体验与大彻大悟,更重要的是他达成了有限自我与无限自我的浑融统一。

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

《悉达多》一书从未提及中国的“道”,但“道”渗透在小说的方方面面。道家的落脚点在于事物的互相转化,侧重两者的融合,如同书中的悉达多最终完成了道的圆融统一。

05.

《荒原狼》:抵抗主流社会的本能

《荒原狼》

[德] 赫尔曼·黑塞 著,王滨滨 译

译林出版社,2022年

1927年创作的《荒原狼》是黑塞自我剖析与重构的高潮,是他完成了战争岁月的自我疗愈后重建精神世界的巨构,托马斯·曼称其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从《在轮下》到《悉达多》,我们见证了黑塞从产生矛盾、自我追寻到完成内心统一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是黑塞文学创作的分水岭。此时的他已完成对于救世之道的“追寻”,开始将将理想寄托于精神乐园,从积极乐观转为避世隐居,从与现实世界和解到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说描绘了年近50岁的中年艺术家哈里·哈勒尔的精神危机。哈里“不善交际,非常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受过高等教育,却又总觉得身上隐藏着“本能、野性、残忍、未升华的粗鲁天性”。因此他自称为“一只荒原狼,一只从另一个世界来的陌生、野蛮却又非常胆小的生物”。

书中再次关照了道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哈里的“人性”与“狼性”得不到统一,正是他痛苦的根源。哈里难以协调生存过程中个人与集体、生存与死亡、孤独与群居之间的关系。无疑是现代社会个体生存本质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哈里身上的“人性”使他努力融入社会生活,并成为大众中最平凡的一员;另一方面,他身上最原始的“狼性”却使他在别人的眼中显得特立独行,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狼性与人性永无休止的争斗与厮杀使哈里无法找寻到救赎之路。

而黑塞本人却在这样的精神危机中得到了超越与解脱,找到了和内心“狼性”(抵抗主流社会的规训、定义和塑造)的相处之道,如同书中年轻的萨克斯管吹手巴伯罗,在平凡中保存了自我,最后与莫扎特的形象合二为一,实现了灵魂的不朽。

我一定会把人生这出戏演得更好,我一定能学会笑。

06.

生命的变奏曲

黑塞的作品始终在揭露个体的生存困境,尽管每次讨论的话题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通往自我内心之路所展开的变奏曲。

正如他所言:

我只是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出于不同经历,以变奏形式表现若干适用于我的问题和形象。

黑塞成为少年诗人之前就已深深得到了浪漫主义的浸润,自此浪漫主义的旋律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也颇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坚守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定自我的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灵魂的深处。

1962年 8月9日,黑塞听着他最爱的莫扎特钢琴曲,在音乐的陪伴之下与世长辞,享年 85岁。

推 荐 书 单

1

《黑塞诗选》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译者: 林克

内容介绍

本诗集选译自黑塞的四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涵盖了黑塞的青年、中年和暮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共100余首,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黑塞作为一名诗人的创作成就。黑塞的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富于音乐节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气息,表现出对旅行、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早期诗歌有浓郁的孤独、感伤的气息,后期充满哲理和思辨色彩。本诗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诗人的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

2

《荒原狼》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赵登荣 / 倪诚恩

内容介绍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吧女郎赫尔米娜,获得肉欲欢乐;经赫尔米娜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尔米娜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尔米娜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3

《德米安》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内容介绍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4

《悉达多》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Siddhartha

译者: 杨武能

内容介绍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文字、编辑丨Joie

原标题:《纪念黑塞,一只永恒的荒原狼》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