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过是邻国经历的时代罢了”

2023-08-09 14: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按:2019年,日本年号从“平成”改为“令和”。日本社会学家吉见俊哉以不到四百页的篇幅,网罗1989年起以“平成”纪年的三十年,日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历史大事件,在纸上构建起一个经历诸多困顿与失败的“平成时代”。

“不过是邻国经历的一个时代罢了,读来何益?”《平成时代》的责任编辑若昕,在这篇编辑手记中分享了当初签下这本书的原因、做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以及读者能够从中获取怎样的社会观察视角与生存参考。

不同意更改书名的吉见俊哉

读库新书《平成时代》,原本不打算叫“平成时代”。

“平成”是日本天皇明仁的年号,对应的公元纪年是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据说“平成”二字出自《史记》和《尚书》,取“内外天地平和”的美好寓意。“平成”之前是“昭和”,之后就是正在使用的“令和”。按照这套纪年方法,2023年是日本的令和5年。

至于“时代”,倒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把平成这三十年称作“时代”的。《平成时代》认为,“平成时代”确实存在,但跟天皇的年号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它是独立的,因为这三十年对于日本太不寻常。

在外部冷战结束、全球化迅速发展,IT革命兴起、互联网席卷全球,内部少子老龄化凸显、贫富差距扩大的大背景下,日本社会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都摔了很多跟头,经历了很多困顿和变故,如同一辆加足马力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踩了急刹,甚至险些倾覆,以至于一年一年数过去,情愿将这段岁月自称为“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甚至《平成时代》中展望的,“失去的半个世纪”。

这是“平成时代”四个字想要表达的意义。《平成时代》这本书讲的,就是日本这三十年间充满失败、为何失败以及会不会继续失败的故事。

你看,取了这样的书名,解释成本好高啊。

所以我们本来想取个直白点的,甚至有点小小噱头的,借作者序章第一节的标题,叫作“失败博物馆”。

封面都做好了,杀出个程咬金——吉见俊哉先生不同意。

就是要叫“平成时代”

吉见俊哉,《平成时代》的作者,日本知名的社会学家,东京大学教授,以前还做过东京大学副校长。他长期观察日本战后及后战后的发展,尤其关注文化、媒介与社会领域。他不仅不同意更改书名,还希望封面上除了书名,不再出现任何文案和解读。

2020年在东京接受采访的吉见俊哉。图片来源于《每日新闻》官网

于是,“读库·文史系”截至目前最厚的一本小书,就以一种没有副题也没有封底文案的、光秃秃的样子出版了。

不同意更改书名的吉见先生,并没有详细解释他的理由——“只是日本人一板一眼的做事风格啦”,“知名学者总是会更加严谨一些吧”,这是我们私下聊天时的推测和感慨。不过,我也有隐约将自己的臆想,加到照片中这个戴着眼镜、未曾谋面的人身上。因为他在书中提到:

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关于太平洋战争的著作,对于当代历史,也应当有类似批判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因为电视只会回顾大量逝去的美好,互联网则使人形成更加封闭的世界观,日本不太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建立一座失败博物馆,但笔者希望,至少在书籍的世界中,我们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批判精神,不断审视造成当前“失败”的根源。

他也在书中专门拿出篇幅来解释:虽然日本国内很多舆论认为“平成时代”不过是媒体建构的概念、吸引眼球的噱头,但他写这本书并不是想搭上这趟车跟跟风。他是真的希望回顾一下、梳理一下、提醒一下、表达一下,希望这场关于失败的书写,“超越阴暗和忧郁,变成一种充满希望的思考”。

或许这也是他希望原封不动的原因之一?在我这隐约的臆想中,写下“平成时代”四个字的吉见俊哉,是十分郑重的。

邻国的一个时代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依然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这种生活方式,距离我们的日常体验太过遥远,至多也只能在脑海里浮现日本发布新年号那个十分经典的场景——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双手举一块白色纸牌,上面写有两个毛笔大字。无论这个场景被当代网民如何解构,如何做成表情包,年号更迭的背后,依然是日本国民文化中的某种仪式感,被视作走入新时代的象征。

1989年1月7日,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小渊惠三公布年号更替为“平成”。

平成二字,同样被寄予美好愿望,战后经历四十多年飞速增长的日本国民,对它充满期待。再加上,它是跟随着经济腾飞、高歌猛进的昭和到来的时代,还能差到哪里去呢?这是当时许多日本国民的预期——“日本仍应处在昭和延长线上”。

但刹车来得猝不及防。日本评论家宇野常宽总结:“平成,就是一项失败的工程。”而吉见俊哉也在《平成时代》开篇就说,“失败的时代”,是对这三十年最恰切的概括。

2019年的5月22日,《平成时代》在日本出版。日本改元令和是在2022年的5月1日,也就是说,平成纪年刚刚过去不到一个月,这本书就出现在书架上了,显然是专为这个节点准备的。

2019年上市的《平成时代》日版封面。图片来源于亚马逊官网

这本书出版之时,日本国内早已有“失去的XX年”此类说法,NHK也已经拍摄过《东山再起的20年》《穷忙族》《老后破产》此类纪录片,傅高义的《日本还是第一吗》、西村吉雄的《电子立国,因何凋落》、都留重人的《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白川方明的《动荡时代》此类书籍也都早已出版。

吉见俊哉在《平成时代》中列举的大事件,无外乎山一证券的破产,索尼、东芝、日立、夏普一众家电产业的凋落,两次大伤元气的地震,奥姆真理教事件,就业冰河期,贫富差距扩大,无可挽回的少子化,地方城镇的逐步消亡,文化氛围中的“末日”想象……桩桩件件,都曾散见于多种形式的内容产品之中,被提及或被解读。三十年过去,站在时代的尾巴上回望,无论如何都免不了“老调重弹”。

预言世界末日将在1999年7月降临的《诺查丹玛斯大预言》及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被看作是战后日本“世界末日论”的起点。图片来源于亚马逊官网

然而,用不到400页的篇幅,仅仅15万字的体量,回顾、梳理和思考一个横跨三十年的时代,这场书写的野心不可谓不大。因此,从一开始,吉见就将写作的目标制定得足够明确: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建一座“失败博物馆”。

如同甄选展品一般,挑选三十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大事件,陈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章节,这份一网打尽的气势,是这本书最大的吸引力。如同选定展厅一般,立定一套梳理和讨论框架,给三十年来从日本社会各个领域选中的大小事件都找到位置、纳入其中,这份铺排和结构,还少有人尝试。如同带领读者升入空中一般——历史的颗粒度是否合宜,见仁见智,可贵的是,他呈现了一幅大全景。想要全面快速地了解当代日本三十年,翻翻这本书,也就足够了。

大全景的厚度或许是有待提高的,不过好在,书中也留下了很多线头,打开了很多窗口。文中提到的、援引的各领域关于平成时代的文章、书籍非常多,其中有不少已经在中文世界出版。如果在俯瞰之后还想距离更近,了解更深入,也可以根据作者引用的这份书单,按图索骥。

不过是邻国的一个时代

不过是邻国经历的一个时代罢了,读来何益?

《平成时代》的第一读者群,确实是日本国民。吉见俊哉在书中数次强调,希望通过他对历史的观察和梳理,让国民保持一种批判精神,审视造成当前失败的根源。

然而,吉见毕竟有研究者“意图寻找历史规律”的野心,他的视角并不完全以日本为中心,而是将日本放进整个世界史中观察:昭和的腾飞与平成的反转是孤例吗?它与世界大环境的变革、东亚各国的发展、日本自身的状态,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本书的讨论,是以这样的视角展开的。

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面镜子,平成时代折射出的是日本和世界的双重影像。或者也许这样说更为恰切:每个国家的每段历史,都像平成时代这面镜子一样,映照出它本身与整个世界的双重影像,值得这颗星球上的居民去知晓和审视,作为生存的参考。

而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对我们是一个尤其独具意义的他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研究和学习东邻的热情高涨,生活中随处可见日本的电子产品、文化产品,世界范围内也被日本的商品占据。有很多人、很多品牌甚至是广告歌,到现在还清晰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八十年代,体现“末日”预感的作品《风之谷》《阿拉基》上映;夏普、索尼的电子产品深入人心;东京迪斯尼乐园落成并吸引大量游客蜂拥而至。

九十年代之后,全球IT业崛起,日本泡沫经济破裂,陷入低迷和衰退,“日本神话”逐渐褪色,中国经济走向腾飞,2010年GDP规模超越日本。日本不再是热门的学习对象,全球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将更多关注点引向华尔街和硅谷。

近五年左右,我们对日本的观察又多了起来。有专家分析,一方面原因是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赴日旅游变得习以为常,更加直观了解日本之后,产生了新的认识和讨论;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现象的相似性,尤其是少子化和老龄化,在我国已经有所显现,因此正需要了解日本这类先行者的经历和过往。

虽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已经对日本“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种说法十分熟悉,但这些概念究竟代表什么,意味着什么,或许还需要填充许多历史细节。身处观点满天飞的时代——吉见俊哉的观点也是这洪流中的一束——在交流意见与给出评价之前,或许需要先跳进历史中了解发生了什么。期望吉见俊哉的回顾和梳理,能给读者打开一个跳进历史的入口。

邻国的一个“失败”的时代

所以,《平成时代》中文版,就以“平成时代”作为书名,在2023年6月上市了。

虽然距离日本平成纪年结束已经过去四年,但作为现象的“平成时代”,在日本其实远没有过去,书中谈及的许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不平衡、就业低迷、贫富差距扩大、超少子老龄化等等,依然在持续。

吉见俊哉以沉郁的笔调开篇,到了终章似乎更加沉郁,却在后记中写下一段充满理想主义,甚至有点日式中二的话:

如果将本书中惨淡的历史中景置于世界历史的远景来看,就能发现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多半存在着结构上的必然性,但笔者想强调的是,人类并非必然受制于此。预测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理性地顺势而为,这是未来人工智能的任务,人类的本质并不在于这种理性,而在于挑战历史的必然,屡屡失败,又屡屡在冲击中挣扎,最终改变必然性存在的基础,这种悲壮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也只有在这种悲壮中,才蕴含着面向未来的希望。

建立一座纸上失败博物馆,目的并非凭吊感伤。作为一个反思意识格外强烈、热衷于居安思危的民族,日本自己提出“失去的XX年”,自己撰写大量反思时代的畅销书,自己在纸上建立失败博物馆,都是抱着鞭策本国、唤醒国民的意愿。正如吉见俊哉所说,只有认清失败,才有可能从中走出来,这是写作本书的意义。

如果跳出这种意图吸引注意和敲响警钟的概念营造行为,客观全面来看,一个时代或是一个领域的所谓“失败”,或许是很难衡量的。对平成时代做下“失败”的断言,是以烈火烹油的昭和作为比较对象,平成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相对昭和的失败。

就像本书译者洪云鑫在译后记中所说,日本在平成时代虽然经历了平均增长率约1%的经济发展停滞,但在各领域并非没有成长,尤其在科教领域,成果尤其丰硕。也有学者曾指出,观察和思考平成时代的日本,在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负担着高昂环保成本,内外遭遇艰困的情况下,如何在某些产业上依然保持着竞争力,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当代史尤其难以书写。人类对无法囊括进理性的事物、无法获取确定性的事物,总是感到局促焦虑,奢望得到一个答案。然而当代史就在眼前发生着继续着,敢于抽刀断水,将它封存,已属不易,或许谁都无法给如此近距离的一切下什么结论。然而,《平成时代》作为一种回顾和提示,仍然独具意义。

本文作者:若昕·读库编辑

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不过是邻国经历的时代罢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