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二十四节气】立秋节气与习俗
立秋节气与习俗
“万绿枝头一叶黄,秋风恰则到林塘。”
在繁茂绿意中,我们窥探到属于秋天的萧瑟成熟,
迎来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立秋将至,立秋有哪些习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2023年公历8月8日,意味着夏天即将结束,秋季的脚步渐近。立秋节气具有重要的农业意义,也是人们迎接秋季的一个重要时刻。
立秋,“四立”之一,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期间,尚未出暑。虽然初有凉风,但并不会短时间退去暑热,到下一个节气处暑,才基本告别夏天。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处于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气温更为酷热。我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的物候特征三候
一候凉风至:
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降:
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三候寒蝉鸣:
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立秋有哪些习俗?
立秋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称“立秋节”,人们会举行一系列活动来迎接这一季节转换。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承此习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秋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
宋代时,朝廷于立秋日要举行“报秋”仪式。立秋这天,宫内把栽在盆里的梧桐从外边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一叶而知秋”,以寓报秋之意。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嚐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日“赶秋”去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立秋习俗也各具特色。湘西花垣、凤凰和吉首等地的苗族人,有立秋日“赶秋”的传统,这一天也叫“赶秋节”。
届时,族人们穿上盛装,欢聚到秋坡上,打秋千、吹芦笙,歌舞欢娱。随后,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去丰收的祝福,祈望秋来好收成。
明《帝京景物略》记载:“立秋日,相戒不饮生水,曰呷秋头水,生暑痱子。”显然,这里的“生水”“秋头水”均为凉的象征。
立秋后,人们要避凉取温,适时改变夏日习惯,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东北一些地区,循守立秋后不再下河游泳的禁忌,避免因水凉引发抽筋的危险。
饮食方面,许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辽宁南部地区,立秋日除了多吃肉类之外,还要摊面饼吃,早年间还尽量找比自己胖的人一起进餐,以便为自己“贴膘”。
啃秋瓜:
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晒秋: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一叶知秋的同时,也意味着民间收获的季节到了。曾顶着酷暑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们,将在金灿灿的田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村庄平地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收成的农作物,慢慢演变成了名为“晒秋”的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膘
立秋的民间习俗相当丰富,“贴秋膘”就为其中之一。古时候,人们会在“立秋”当天称量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那时人们的日子并不富裕,再加上酷暑使人茶饭不思,食不知味,经历“苦夏”的人们大多会瘦了不少,于是便有了“贴秋膘”一说。
俗话说:“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立秋这一天,人们可以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但需要提醒您的是,立秋不代表天气立刻变凉,贴秋膘时切忌暴食暴饮。
祭祀祈福
祭祀祈福也是立秋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每逢立秋节气,民间都会举办秋会,祈求风调雨顺,安康顺遂。还有的地方要“闹秋社,庆丰收”,感恩上苍和祖先的庇佑,并举行尝新仪式,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仍旧沿袭着这样的习俗。
打秋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在古时候,农民对立秋节气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因此,古时立秋也被称“立秋节”或七月节。民谚有曰:“打碎秋胆,不做风潮也立秋。” 自古也有“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的说法。人们在立秋之际,祈盼下一阵及时雨,吓碎所谓秋胆,洒暑祛夏,减少风潮之灾,以利秋季农作,这项民俗活动被称之为“打秋”。
立秋将至·安康顺利
转自:老花镜科普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立秋节气与习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