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误会消除的那天,就是爱情消失的时候”|翻翻书·书评
在《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一文当中,昆德拉曾以《玩笑》为例,谈论他在小说中处理历史元素的原则:
“在历史背景中,我只采用那些为我的人物营造出一个能显示出他们的存在处境的背景……路德维克这种根本性的人类学体验因此是有一些历史根源的,但对历史本身的描写并不让我感兴趣,您在小说中找不到这些东西。”
尽管很多人将《玩笑》解读为一部关于政治与历史的讽刺小说,但昆德拉本人则表示它的核心是爱情。将高压极权社会设为人物生存的背景,在一系列玩笑、误解与失落、蹉跎的轮回中,昆德拉重新阐释了“刻奇”的思想,认为刻奇是极权下的伪崇高,是自我感动的不真实的激情。刻奇背面,其实是人与人、人与世界沟通的一道厚厚的屏障。
此前,我们发起了「这部曾是“禁书”的作品令昆德拉一举成名:始于玩笑、终于泻药的人生闹剧|翻翻书·送书」的征集活动,最后选出三位读者寄送了《玩笑》样书。十天后,三位读者都已经阅读完,并写下了他们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以下是他们的书评。
在这本书中,读者能阅读到几个主人公充斥着玩笑与误解的闹剧人生,昆德拉用捷克式的幽默表达现实的荒诞,用夸张的手法完成对夸张事物的反讽。通过阅读,昆德拉试图带给读者的,是更具超越性和深邃性的,关于人的普遍存在意义的思考。
《玩笑》
米兰·昆德拉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4月出品
在捷克,幽默是最强大的武器
文/林真棒
“幽默是神圣的闪光,它在世界的道德含混中发现世界,在人评判他者的极度无力中发现人。”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赋予幽默和喜剧同样的拯救功能,“幽默是对人类事物相对性的陶醉,是确信不存在确信所带来的奇怪欢乐。”昆德拉承认《玩笑》这部小说具有捷克的地域文化特征——如果存在某种捷克“天赋”,那这种天赋就是幽默。在捷克,幽默同样是最强大的武器,可以用来对抗官僚主义、集体主义和政治狂热。
在昆德拉的创作哲学中, 幽默不仅仅是一个修辞学上的词,更是有着深刻人类学内涵的范畴,充满了对存在之真的质询。而其长篇处女作《玩笑》最幽暗恐怖之处,恰恰在于它还原了一个幽默感缺失的世界。
菲利普·罗斯在1980年对昆德拉的采访中称,昆德拉的书通过幽默或者反讽引起欢笑,当他的人物痛苦,是因为他们碰撞到的世界失去了幽默感。昆德拉回答说,二十岁时他就已经理解了幽默的价值,他通过人们的微笑辨认出谁不是斯大林派,谁是他丝毫不用害怕的人,幽默感是一种可以信赖的辨识特征,他对没有幽默感的世界感到恐惧。
《玩笑》刻画的是一个不允许幽默却要求快乐的世界。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949年,在对这一时期的描绘中,昆德拉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政变的过程。据小说男主人公路德维克的观察:“当时的快乐是不能容许取笑和嘲讽的,我要重申,那是一种严肃的欢欣鼓舞,它被豪迈地称为‘胜利阶级的历史性乐观主义’——在一种凛然的苦行主义中的兴高采烈;一句话,‘快乐’。”
和集体主义的乐观不同,昆德拉所强调的幽默是一种指向私人领地的私密的、自由的意志。路德维克因为写给女友的明信片上的一句私密的玩笑而遭到革命的抛弃,遁入黑暗的余生,在他的同志眼中,路德维克的笑令人无法忍受:“你老是有一种特别的笑。”“那又怎么啦?我高兴!”“不,你那笑的样子让人觉得,你笑的东西只有你知道。”他的同志们认定他的举动和笑容都有一股知识分子味。
“对专制制度下的居民而言,保护私人生活的人先验地可疑,因为他一定有什么东西要隐藏。”《玩笑》就表达了这种“私人”和“公共”之间边界缺失的焦虑,小说中人物之一宣称,“新人因其抹去了私人与公共的分离而不同于旧人。”而昆德拉却反对这种公私合一的“透明乌托邦”幻想,也反对泄露贩卖私人生活的资本主义世界,他所想象的自由与真实,是人可以摆脱他人目光的可能性,这恰恰是幽默或玩笑的滋生所需要的必要空间。
最后,别忘了,昆德拉说过,“如果人们认真地看一个好笑的故事,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悲惨。”
《玩笑》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玩笑。
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玩笑是双向的
文/Eleven
个人对于体制来说是玩笑,因为一句话就足以否定一个人的思想和品行然后把他作为背叛者踢出局,殊不知,这种体制和集体对人居高临下的审判和摆弄,却也成为人嘲弄体制的把柄——埃莱娜的婚姻基于“党的纪律”,所谓的“爱情”来源于革命的推波助澜又被集体和组合所绑架,而在婚姻中作为对党“忠心耿耿”的夫妻二人却早已双双背叛彼此。这不禁让人发问:这种严肃性是否是一种表演?平时带着面具,才有了脱下面具后的真正的自我。于是,看似虚伪的形式主义的环境下,出现了一批路德维克、埃莱娜这样清醒的人:路德维克承认自己的多副面孔并清楚地知道那是因为社会给自己造成了内心裂痕,埃莱娜深入认识并理解甚至接受自己受到的荡妇羞辱。
体制和个人互开玩笑,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可控的,于是当路德维克想要反击时,他却成为了被击中的对象——看似是自己精心设计的爱情骗局,结果最终跌倒在陷阱的是自己,因为曾经以“忠贞”为名将自己驱逐出党的泽马内克本也不是什么忠贞之流。好在兜兜转转玩笑一圈,他发现,体制对于个人也不过是玩笑罢了。
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现代国家出现后的重要社会议题,而个人主体性在体制中的张力则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精神苦难的重要来源。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在当下依然存在,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现在读起来依然让人觉得近在咫尺。
由衷希望还在探寻“主体性”的朋友,也能在本书中有所收获。
昆德拉的独特气质——俏皮感
文/徐辉
打开目录看见的不是常规的章节,而是以人名构成的小单元。这着实符合米兰·昆德拉的独特气质,进一步阅读他的语言和思维,也会发现这一点。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路德维克,重点写了考茨卡这个好友。考茨卡是路德维克非常重要的一个朋友,类似于“基友”。可以说,在路德维克内心中,考茨卡是他真正的朋友,因为考茨卡坚守自己的真理。
第二部中,都市里的时髦女郎埃莱娜,个性独特,憧憬爱情,喜欢并暗恋着路德维克。
第三部,路德维克才是小说真正开始的地方。本章节的景物描写是凄暗孤寒的。“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我在生活中第一次沉了船,事情坏就坏在那乱开玩笑的该死的癖好上。”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工人阶级取得了胜利。而在路德维克追求玛凯塔的过程中,为了让她生气,他写了一张明信片。也就是这张明信片,路德维克为他的玩笑付出了代价——自己的青春。
因为随意开玩笑,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路德维克被取消了学籍。随后,他不再享受推迟服兵役的优待,被发配到一个俄斯特拉发的无名小镇,进入军营。“在最初的几天里,人们强迫我们忘掉每个人个性的做法,使我们如同生活在一团漆黑之中。”路德维克来到这里之后,内心有一丝不甘和委屈,他找到连队政委,想要解释自己不是黑类分子,那只是玩笑。可是,整体的局势是紧张的,没有人会相信他的话……学业、爱情、工作、友谊都完了,烦闷艰辛的日子开始。
但细读和体悟一番,其实,也不是完全黑暗和毫无希望,枯燥痛苦的文字之下保留了一丝俏皮感。
洪萨成了路德维克的好朋友,还有和金发女郎的艳遇故事。后来认识了露茜,路德维克说自己推动了命运。经过军旅生涯,路德维克从一个浪荡不羁游子慢慢变得成熟稳重,他意识到,原来在政治上的一些保留也像雪花见了太阳似的消融干净。
《玩笑》这本书的语言非常轻松,描述了路德维克命运中黑暗面,但又将希望和俏皮作为底色。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线,它沿着我们的生命长河流淌,或许最重要的就是自洽,接纳并适应每一刻的状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